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教育培训

马萧林委员:增加文物安全防护经费 与支持大运河文化带郑汴古汴河清淤疏浚工程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3-13 文章来源:曲阜文物 点击数: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3-13

“除了建议将文物法人违法行为列入行政责任追究机制的提案,我还准备了其他两个提案,分别是将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和防护设施运行维护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和恳请国家支持大运河文化带郑汴古汴河清淤疏浚工程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

 

将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和防护设施运行维护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

据马萧林了解,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文物安全防护经费不断加强,累计投入59.6亿元用于支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消防、防雷等安全防护设施建设;通过实施“文物消防安全百项工程”,开展全国性的文物安全专项检查和明察暗访等行动,及时纠正违法行为,逐步建立起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文物安全防护体系。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集中成片的古村落和古建筑群的安全防护设施基本配置到位。

但是,根据《安全防范系统维护保养规范》等有关行业标准,安全系统维护保养周期应每六个月不少于1次,前端设备、传输设备等设备要定期清理、测试,保障安全防护系统有效运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地方安全防护系统维护经费没有纳入财政补助范围,日常巡查检查中缺乏必要的执法工具和器材,经费无法保障,致使文物安全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马萧林列举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安防、消防系统,管理使用单位由于电费等问题不开机,造成设备无法运行。二是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有些系统维护保养不到位,误报频繁,甚至瘫痪,无法正常使用。三是有些系统前端设备年久失修,图像传输不清晰,带病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防范功能。四是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偏远,人迹罕至,由于缺乏必要的巡查工具和费用,不能及时获取信息,致使文物被盗被毁。

马萧林说:“为进一步提升文物安全管理整体水平,解决当前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和防护设施运行维护存在的经费来源问题,我建议财政部门加大相关安全经费的投入”。

一是将文物日常巡查检查的人员和执法设备经费纳入中央财政补助经费中,保障日常的巡查检查得以有效落实,使安全执法工作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将文物安全防护设施运行维护经费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保障系统能得到及时维护保养,切实改变文物安全防护设施“重建设轻维保”等问题。

 

恳请国家支持大运河文化带郑汴古汴河清淤疏浚工程

马萧林介绍,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包括洛河、汴河、卫河、会通河4个遗产段落,流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9个省辖市,已探明河道长686公里,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流经区域常住人口508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3万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3.7%、62.9%。目前,永济渠(卫河)仍在发挥防洪灌溉和生态景观作用,通济渠洛河段仍是黄河重要支流,汴河段大部分有河道遗迹或掩埋地下、城市周边河段仍在通水,会通河台前段尚存地面遗迹。隋唐大运河作为首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奠定了后世京杭大运河的基础,其开创性、主体性的历史地位无可替代。河南以运河河道最长、流经古都最多、运河遗产最为丰富,成为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核心区域。

马萧林坦言,河南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规划文本研究报告,提出了依托大运河河南段南北两条轴线,打造沿通济渠古都发展轴、沿永济渠古城发展轴,并重点推进郑州—开封(下简称“郑汴”)古汴河清淤疏浚工程。目前,郑汴汴河故道没有文物遗产点,具备清淤疏浚的基础。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统筹水系治理恢复、水生态修复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河道慢行系统。工程规划范围西至郑州贾鲁河,东至开封运粮河,全长30.4公里,临近郑开之间科学大道,由贾鲁河补水,全程实现自流。

马萧林说,清淤疏浚工程一是有利于联动展示通济渠运河文化。实施该工程可以连通郑汴运河水系,“复活”隋堤烟柳、汴河晴波运河风貌,促进郑汴古都文化、运河文化的联动展示。二是有利于落实国家战略。国家已明确支持郑州、开封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郑汴一体化,支持郑州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已规划在郑汴之间建设创新创业走廊,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汴河故道贯穿其间,实施该工程有利于以文化、生态吸引创新人才和要素集聚,打造集中展示运河文明、文化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

为此,马萧林建议,将郑汴古汴河清淤疏浚工程纳入国家正在编制的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