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文史典故大全-舞雩坛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3-06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3-06

舞雩坛

舞雩坛,位于曲阜市区小沂河南岸,大沂河之阳,是一座高大人工筑建的祭天郊台,始于西周大分封时的鲁国建立之初。

鲁国本为周朝元勋周公旦的封国,因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不能亲自就封,由其子伯禽替代。周公父子对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成王、康王时期给予了特殊关照和礼遇,赠以大路、旗旌,允许鲁君使用王的礼仪与祭祀内容,举行至高无上的祭祀——祭天。史料记载,王每年祭天多达九次,即祭天的礼仪亦有九种,目的各异。其中鲁国享有二:“郊帝”与“雩”。郊帝,是表示对昊天上帝的崇敬;雩,则是古代求雨祭天的一种祭祀名称。雩与郊同坛,因雩时命女巫为舞,增加了舞的成分,又称“舞雩”。

雩,有两种举行方式:一为“龙见而雩”的“常雩”,就是天上七星宿呈现龙形,即在谷物成熟的夏正四月前期举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为遇到大旱之年的“不时雩”,没有固定的时间日期,观天行事,干旱严重便雩之,鲁国的编年史《春秋》对此作了严格的记录。雩而得雨曰“雩”,不得雨则曰“旱”,旱情非常严重则曰“大旱”、“旱甚”。

雩祭有一套完整的礼乐操作程序。郑玄:“雩帝,谓为坛南郊之旁雩五精之帝,配以先帝也。”雩时五始祖人配天帝享祀,分别为太昊配青帝,炎帝配赤帝,轩辕配黄帝,少昊配白帝,颛顼配黑帝,并命乐正习“盛乐”。《公羊传》桓公五年载:“大雩者何?旱祭也。”东汉何休注:“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这是一种“不时雩”,国君至雩坛之上,虔诚地拷问自己执政能力与职责,向天祈求,并率领百官众臣、乐师女巫组成舞雩队,边舞边高呼“雩”。

雩之牺牲为赤色小牛,但有一种即多时不雨干旱十分严重的雩祭,即书“大旱”时,则大不相同。此时用巫舞而不作乐,气氛严肃恐怖,祈祷虔诚殷切。《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了令人毛骨悚然、不可思议的雩祭,曰:“夏,大旱。公欲焚巫、尫。”巫者,即能以舞降神的巫女;尫者,就是骨骼变形长有鸡胸的残疾人,要把他们做为牺牲向天祭献。郑玄在《檀弓》中解释:“尫者面向天,观天哀而雨之。”虽然在藏文仲的劝说下没有实施,但仍可看出书“雩”与“旱”的区别,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雩祭是多么地血腥和残酷。

历史上以君王面目出现的鲁国雩祭至西汉时废止,其坛一直被后世断断续续地使用着。至唐宋以后这里便成为例行“神祗”之礼的场所,其目的性也随之扩展。清时,每年的四月商议“常雩”祭日之事宜,如雩后不雨,全体官员齐到此地一起祈祷;如雩而雨,则另陈设祭品回报神祗。礼仪与春秋时期常雩相同,但有了“久雨祈晴”、“冬旱祈雪”的发展与延伸。

舞雩坛虽早已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已深深地镶嵌在历史的记忆中,成为曲阜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神秘而遥远的呼唤,无不时时引起人们的好奇、崇仰与怀念;满目沧桑的高坛,像一位败落但不孤零的尊者,欣然接受着人们的咨询、观摩和凭吊。

(文/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