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浅论孔子思想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我国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汲取了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了周代的文化传统,创立了包括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学说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环境

历史上任何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其思想学说的产生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历史与文化相统一的原则能够反映思想史的真实,这应该是研究思想史、文化史的科学方法。分析孔子的思想及其特征,也不离其外。

孔子的思想鲜明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特色。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以强凌弱,战争频繁。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孔子十分关注西周“礼”制的存亡,他甚至主张恢复周礼,以求得社会的安定。他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又认为“正名”是治国大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会等级名分,必须严格地得到遵守而不容违反,特别不容许下级对上级的“僭越”。孔子虽然主张恢复周礼,主张伦理有序,但面对社会的变化,他同时主张社会制度的损益变革,《论语·为政》中有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西周礼制以夏、商两代宗法制度为基础制定,其内容丰富多彩,孔子主张沿用西周的礼仪制度,而事实上,由于时政,春秋末期,周礼已开始变衰,出现摇摇欲坠的局面。

西周礼制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总称,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诸多内容。西周是宗法等级社会,表现在经济上,天下土地为周天子所有;在政治上,实行世卿世禄制,血缘关系占主导地位;教育则是官学垄断。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生活的时代,由于西周中期以来“私田”的发展,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许多诸侯国纷纷实行了改革,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提出了社会变革的各种主张。比如,墨子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观点,主张官吏的选拔不应以血缘为标准。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楚国的吴起强调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商鞅在秦国变法建立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身居鲁国的孔子,虽然深受周礼的影响,但这些变化的客观事实,也使他在实际行动上冲破了传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学说。从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诉说自己的治国主张,并且率先办起了私学。他认为“礼”不但可用于贵族,庶人也要讲“礼”,他的弟子基本上都是庶人,贵族子弟很少。庶人懂得礼制,同样可以做官,从而影响社会。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然而他仕途坎坷,终不得志,晚年选定了用教育和文化改造社会的道路。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及特征

孔子的思想学说包涵政治、哲学、道德、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他的思想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价值观。“仁”是《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于“仁”的解释,散见于《论语》的许多条目之中,它以或问、或答、或自语的形式出现,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弟子颜回、仲弓、司马牛、樊迟、子贡等都曾向孔子问“仁”,而对于这些才智各异、禀赋不同的学生,孔子作出的答复也是不同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伦理道德范畴的综合,包含恭、宽、信、敏、惠等等诸多内涵,所以他才会有那么多的解释。那么,“仁”的价值核心是什么?许多学者都认同孔子言简义丰的答案——“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情做成。这种爱并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样才算博爱呢?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都被当作博爱大众的标准。孔子以博大的儒者胸怀阐释了“仁者爱人”的价值核心。

春秋末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当时的儒家,是指那些对西周礼制和文化有修养,并能充满敬仰之情的人。西周丰富而深刻的礼乐文化不但体现在一些重要的典籍中,而且体现在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各个方面,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之学的源头。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对西周文化不仅有继承,而且有重大发展。他通过广泛授徒、周游列国等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其授徒之广被誉为“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些弟子沿着孔子确立的思想方向,对儒学作了全面的发挥和阐扬。战国时期,其弟子中最重要的代表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的思想特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节操的人格理想。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君子。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个人应该有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崇高理想。如果一个人的理想与生命发生冲突,只能选择前者,不能苟且偷生。这一思想,在孟子那里演变成“浩然之气”,有了这种正气,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把这种节操称之为“德操”,他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操守、气节、正气,是关系人的生死存亡的根本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或者不能称为君子。有了这种节操,就能“素其位而行”,“人不知而不愠”,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就能“中天下而立”,用铁肩担道;就能有敢于抗拒邪恶、扭转时局的社会历史使命感。

2、化育众生的儒者情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儒家学派探讨政治的起源,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和情感。社会规则的制定发自于人的情感与理性。因此,他们曾对人的情感和理性作了深入的分析,孔子分析人的各种品性,提出核心概念“仁”,认为人与人之间要讲仁者爱人;孟子将其加以理论概括,称为仁、义、礼、智四端。他们深信,要使社会朝着和谐的形态发展,关键是要提高人的情感素质与理性能力。社会管理的政治目标也是如此。儒家提出过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但无论大同,还是小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着人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品质的提升。要实现这一理想,化育众生,提高素质和境界,是重要的途径。

3、“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张。儒家喜欢讲“和”,“和”不是“同”。“和”,承认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同”,则是单一、孤立,没有矛盾。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即,君子以“和”为原则,但不肯盲从附和,而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小人处处盲从附和,而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孔子把“和而不同”的原则运用于认识领域,创造了“叩其两端”的认识方法。“和而不同”是先秦时期儒家处理文化问题的一种主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亦是依据这种观点处理它与道家学派的矛盾,从而消化吸收了道家的理论成果。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一方面与佛教、道家展开理论争辩,另一方面又不断丰富和改造原有的理论体系,最终创立了宋明新儒学。可见,“和而不同”的结果是融合与贯通,创新与发展,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

三、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的思想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模式,是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其内容宏富,博大精深。孔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已经深入我们千家万户,甚至于穷乡僻壤,它已超越文字传播的局限,而且通过各种礼俗,多种渠道,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积淀在民族心理的深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思想虽然产生并应用于封建社会,但它不能简单地与封建统治理论画等号。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实,即使在封建时代里,老百姓也企盼为政以德、节用爱人等孔子学说的实现。即使在封建时代,孔子及其儒学后继者也敢于作出言论,批评与劝谏当时的帝王,强调民为邦本,实行仁政;提倡重民、爱民、富民、保民等民本思想;提出“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等民本主张;倡行尊尧舜,斥桀纣,颂汤武,诛独夫的鲜明政治主张。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虽诞生在封建时代,但他的思想仍有超越时空的成分,具有永恒的价值。一定意义上说,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是封建时代反封建暴政的先行者,其“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从道不从君”,“苛政猛于虎”的言论,正是对封建弊政的批判。所以,儒家思想中的智慧精华,亘古承传,历久弥香。世界范围内,以儒学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优秀文化,它维系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我们应倍加珍惜,把它作为精神圣火传递发扬。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首。2005年3月8日,《参考消息》第14版整版转载了香港《镜报》的《西方人心目中的孔圣人—孔子在国外》一文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的《孔子再次周游列国》一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负有盛名,和莎士比亚一样享有威望。这些古代先哲都相信等级、和谐的社会秩序,奉行爱国主义。了解孔子的西方人都对他尊敬有加,无限崇拜。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曾极力赞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真正价值,认为“中国文人的宗教(儒学)是令人钦佩的。他们没有任何迷信和荒谬的传说,也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向往中国的理性道德,推崇孔子。可见,儒学对十八世纪欧洲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也出现了向东方寻求“救世药方”的思潮,美国哈佛大学的白璧德教授是其中代表之一。白璧德教授对东方思想颇有研究,通晓梵文经典及儒家的著作,其基本思想是与古典的人文主义相呼应的新人文主义。他强调人生三境界,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内心的理性控制,不令感情横决。《中庸》所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他乐于引证的道理。他认为西方社会物质之学大昌,而人生之道理遂晦,科学实业日盛而宗教道德渐衰。科学之发达,不能增益人的内心的“真福”,反而成为斩杀良知的刀斧,所以才会发生惨无人道的战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精神有着某种深层的契合。儒家文化走进多元文明,寻求东方智慧,拯救世界弊病的需求一时成为世人关注之焦点。1988年,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季羡林先生曾发表《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一文,指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二十一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要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使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被举世公认为“文明之乡,礼仪之邦”。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仍大力提倡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优秀的传统道德不可缺失,而且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们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许多内容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例如:和谐共荣,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才兼备,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这些都是儒家提倡的内容。在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和合人文精神,它不仅有助于批判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化解当今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使之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而且其多元融合的包容原理亦可纠正信仰单一,文化单一的观念偏差,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多元和合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吸取各国事物的优点和长处,摒弃其弊端,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进和谐世界的生成与发展。儒家文化作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倡导文化共融,促进世界大同,是其最高境界的选择。

综上所述,通过对孔子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影响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性质与功能,理解孔子思想为什么会成为后世儒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理解儒学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如此显赫的历史地位,理解儒学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持久而广泛的影响等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基因,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儒学作为当时产生并存在的经济土壤、社会条件、政治制度已不复存在,而作为思想文化现象的儒学仍然能够引起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依然是社科学术研究的热点,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探讨。



《论语·季氏》,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子路》,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颜渊》,中华书局2006年。

《墨子·尚贤上》,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颜渊》,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颜渊》,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颜渊》,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雍也》,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颜渊》,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雍也》,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学而》,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公冶长》,中华书局2006年。

《论语·卫灵公》,中华书局2006年。

《孟子·滕文公下》。

《荀子·劝学》。

《中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论语·学而》,中华书局2006年。

《孟子·尽心上》。

《论语·子路》,中华书局2006年。

《孟子·尽心下》。

《孔子家语》。

《荀子·臣道》。

《礼记·檀弓下》。

《论语·颜渊》,中华书局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