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曲阜古代瓷窑调查与初步研究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瓷器是中国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但瓷器的产生并不是朝夕之功,它经历由陶到瓷演变发展的历史进程,“陶瓷”连文亦能说明它们的继承关系。在8000年陶瓷生产的历史长河中,从陶到瓷,陶、瓷并用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陶瓷业度过了这样七个阶段: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由陶到原始瓷;东汉至六朝时期瓷器的烧成与迅速发展;隋唐五代陶、瓷业的成长;宋代制瓷业的空前发展;元代景德镇瓷业的突飞猛进;明代全国瓷业中心的形成;清代陶瓷工艺的巅峰。
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独盛时期,出现了绚烂的彩陶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和甘肃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具代表性。时代稍晚的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薄如蛋壳的黑陶器,更是让人为之惊叹!商周时期出现了白陶、印纹硬陶及原始瓷。原始瓷的烧成是制陶工业的一次质的飞跃。东汉晚期在浙江地区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瓷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长期分裂、对峙,北方因战争的破坏使得汉代已有的高度发展的玉石、金属工业陷于低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丰厚的制陶基础的北方窑业一越而起,率先烧制出青瓷,又发明了白瓷。形成南北朝时期瓷业迅速发展,并贯串南、北窑业的青瓷系统。随着隋唐统一全国,社会经济、文化条件都有很大发展。陶瓷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瓷器得到广泛使用,并跻身于上层社会之中,实用品与艺术品分道扬镳,瓷器“南青北白”的局势形成。奠定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岳州窑等青瓷窑,及北方的邢窑、定窑等白瓷窑的发展基础。而且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专为出口而烧制瓷器的长沙窑。宋、辽、金、西夏时期,制瓷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宋代的瓷窑出现了“官窑”与“民窑”之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代表了宋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进入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突飞猛进,成为全国瓷业之首。景德镇工匠使用瓷石与高岭土来制胎,开创了制造气势宏伟的大型器物的先河,这标志着胎料工艺的重大进步。元代晚期产生了成熟的青花瓷器,这成为中国瓷器的传统产品,制瓷的装饰工艺也有了重大发展。明代的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更加光辉璀璨,斗彩、五彩、素三彩等釉上彩绘装饰展露新姿。甜白釉、红釉、黄釉、绿釉等高低温色釉的烧成,标志着当时已熟练地掌握了各种金属元素的呈色技艺。清代康、雍、乾时期,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发展到历史的最高峰,清代将明代产生的各种釉色的瓷器大力发展,并产生了新的品种:粉彩、珐琅彩,并出现了仿制历代名窑器物及象生瓷及工艺品瓷。
20世纪二十年代,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在我国运用开展以来,在基本建设、兴修铁路、水利工程以及开垦荒地等工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居住、墓葬及瓷窑遗存,出土了数量极黔的陶瓷器与瓷片标本。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历代物质文化,对于系统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有极大帮助。近百年来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仅瓷窑遗址一项就在全国众多的区域都有发现,瓷窑遗址数以千计。
曲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有着灿烂发达的制陶业。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到周代鲁国及两汉时期,自成体系,独具特色。魏晋以后,上承传统的制陶业,曲阜一带新出现了专门生产瓷器的窑厂,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元代以后,曲阜的制瓷业逐渐势微。今天我们考察曲阜历史上的制瓷业,对研究曲阜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乃至中国北方瓷器的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曲阜地区科学意义上的陶瓷考古调查,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79年至1982年,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先后四次对济宁地区、泰安地区的古代瓷器窑址做了些调查,其中对济宁地区曲阜县宋家村窑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并将调查成果发表于1984年第S1期的《景德镇陶瓷》一刊上,这也是最早对曲阜地区古代制瓷业的专门研究文章。1984年,曲阜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中,收入了古代窑址5处。分别是何家店窑址、宋家村窑址、屈家村窑址、息陬窑址、河套窑址。时代从北朝至隋、唐、五代、两宋。均属早期窑址,采集瓷片有碗、杯、盘、罐、盏支座等器形,均属青瓷系列。现存状况简介如下:
息陬窑址:位于息陬乡息陬村北,遗址范围200米×300米。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采集到三足支架、支柱等窑具及白釉瓷片,为宋代窑址。该遗址三面临路,破坏较严重。
河套窑址:位于书院街道办事处东河套村南,遗址范围50米×40米。遗址处于沂河北岸,经雨水冲刷常有青瓷碗等烧制半成品及三角支架、圆形支架等窑具暴露出来。1985年村民劳动时,在距地表l.2米处发现残窑一座,窑直径1.5米。出土豆青盆、碗、罐及支架等器物50余件,为六朝至宋代窑址。
河家店窑址:位于董庄乡河家店村东北,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窑址面积150米×20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米。地面散布有三角支架、红烧土、炉渣等,采集到多种青釉碗底、口沿等残片,为隋唐至宋代窑址。
宋家村窑址:位于防山乡宋家村东,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范围100米×10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米,出土有三角支架、圆柱支架、托座、垫圈等窑具。采集到的碗、杯、罐、枕、砚等瓷器或瓷片,均为青釉,烧制技术较高,为六朝至宋代窑址。
屈家村窑址:位于董庄乡屈家村东,遗址范围100×100米。发现有支钉、圆柱形支柱等窑具及碗、盘、罐等器物残片,时代为宋。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曲阜普查人员对曲阜古代的制瓷遗址又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新发现了董庄乡的大庙窑址、宋家洼窑址,防山乡的尚佳园窑址,书院办事处的前瓦村窑址,取得了新的成果。这里重点剖析一下前瓦村窑址。
前瓦村旧称“瓦窑头”,古时就是手工业窑区。窑址南部为八宝山—防山山系,北部不远处是泗河。临近的东瓦窑头分布有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该地面山背水,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早期人类适宜的住所。
2008年4月,曲阜市文物工作人员对京沪高速铁路曲阜段全线进行了复查,新发现了前瓦村窑址。遗址地表分布有大量唐宋元时期的陶瓷砖瓦。采集到唐宋元时期的青瓷及白瓷碗底多个,另发现有窑具支钉2个(残),宋代元丰通宝铜钱一枚,经钻探,文化层厚度约30~80厘米,有陶片等包含物。5月初,受济宁市文物局委托,曲阜市文物局开始对前瓦窑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5×5米探方9个,其中7个集中于遗址北部,发掘面积共200余平方米。
前瓦窑头遗址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中层的时代为唐宋时期。发现大量的陶瓷砖瓦及窑具,另有零星的红烧土块分布,说明该地当年为窑厂,除烧制青釉瓷器外,也烧陶器。目前曲阜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唐宋时期的窑址有五处,包括河家店、河套、宋家村、屈家村、息陬等地。此次发掘的前瓦窑头窑址与上述窑址时代大体一致,装烧方法、技术、产品种类及质量等也大致相同。此次发掘发现的瓷碗底特别多,从实底(假圈足)、玉璧底、玉环底到矮圈足、高圈足,各式俱备,充分说明该窑址烧造时间长达数百年,从唐代初年一直延续到宋代末年。此次有一个特别的发现,瓷碗内底发现有五支点的痕迹,这说明当时存在并使用五足支钉,这在以前曲阜历次窑址调查中未曾发现。
另外历年采集到的器物及标本也很多,宋代墓葬中也有所发现。典型的有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隋代青瓷双系瓶,盘口,半釉,有滴油现象,高35.2厘米,口径8.9厘米,造型优美,釉色纯正,属北方青瓷的代表作之一。
2005年3月,曲阜市文物部门,在南辛镇烟庄村西清理的一座宋代墓葬中发现青瓷罐一件,高约30厘米,腹径约15厘米,施釉较薄,颜色青灰,通体有细小的开片纹。2008年5月,曲阜市文物局配合济宁市文物局,对曲阜市东陬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古墓11座。其中9座为宋墓,出土有青瓷碗、青瓷盏等瓷器。
通过所述可以看出,曲阜一带的瓷器属青瓷系列,烧造年代为北朝至宋。窑具主要有三足支钉,筒状支具、支柱、托座、垫圈、五齿支具、垫饼、垫钉和垫板等物。瓷器有碗、罐、盆、盘、钵、杯、盘口壶、器盖、水盂等。装烧方法相对落后,主要依托支钉等较原始的窑具,没有出现匣钵装烧的方法。生产的瓷器多为日常生活用品。中唐之前,一般施半釉,至宋代,为通体施釉。釉色从青灰、青黄到纯正青色。除前瓦窑村遗址外,均有细微开片现象。
曲阜在地形上属于泰岱和沂蒙山脉向西部黄淮平原过渡的地带,东部北部多低山丘陵,西部南部为平原,沂河、泗河贯穿曲阜东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早期人类居住。曲阜一带,从新石器文化到先秦两汉,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经济发达文化灿烂的地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使得曲阜历史上的陶瓷制作业一向十分发达。肇端于北朝、发达于唐宋、没落于金元的曲阜制瓷业曾经辉煌达700年之久。曲阜东部北部的山岭有着丰富的松柴等燃料,八宝山一带有着丰富优良的瓷土,沂河、泗河及其他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制瓷业所需要的几大元素,曲阜都具备,这也是曲阜瓷业能够发展并不断壮大的原因。至金元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南方更先进发达的瓷器源源不断的进入北方,加上曲阜的制瓷技术一直没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制瓷业被外来瓷器冲击,至此,曲阜的制瓷业再也没有呈现过辉煌。
考察曲阜古代瓷窑的生产及技术状况,是研究山东省乃至中国北方早期瓷器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较早时期,曲阜一带的瓷器生产水平及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比较突出的。山东省的早期瓷器制造情况,在学术上一直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因而对曲阜早期制瓷业的考察与研究,对研究我省早期制瓷业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加强对曲阜早期瓷窑的资料搜集工作,以期对曲阜、全省乃至全国的早期制瓷业的研究尽一份力量。

 

上一篇:曲阜乡村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