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戏说孔子》连载(四十二)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3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3

费用问题

母亲的离开让孔丘失去了最亲近的人,对于他来说,以后的生活除了用更加坚强来磨练自己,已经没有什么退路了。摆在孔丘面前的是一系列的问题:

一、生计问题。鄙人查了许多书,以前中学期间读书形成的不解还是没有解决,孔丘到底靠什么谋生呢?前面已经说了,小的时候母亲养活,大了做吹鼓手,放牛,以后讲学,然而历史记载孔丘讲学只收腊肉一片,像孟孙氏、子贡那样的有钱人毕竟少数,这在没有什么社会保障、动不动就饿死人、冻死人的古代是很让人怀疑的。

二、教学问题。包括场地、教材、收费标准等,这些都是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会逐步解决,不成问题。而第三个收费标准问题比较关键,这涉及到我们的职业教育家孔丘能否继续办学。

三、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费用。孔丘作为当时的著名的国际人士,怀着管尽天下国家,实现国际大联盟的信念,经常不经过海关就闯入别人家里,承包治国工程,宣传政治主张。这些都是烧钱的项目。

四、作为当时著名自由撰稿人,孔丘自编教材、未经作者同意窜改《春秋》等书,无人站出来捍卫知识产权、著作权,也就省了诉讼费,但是整天折腾书也是一件费钱的事情。歇后语说: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当时距离造纸术发明还有好几百年,所谓的“书”就是写满字的竹片,北方地区竹子本就不多,可能要用木片代替,在精细打制工具没有发明的情况下,木片想必还很粗糙笨重。所以说,孔丘的书,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经营这么一些不让人省心的木头堆——书,还是得花钱。

为了解决费用问题,孔丘逐渐琢磨出一种很适合自己的东西来。

其实也不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因为本来就有的,只不过是没有被发现罢了。这里还要接着前面在“春秋时期的士大夫”讲过的,来讲讲“士”这个阶层。

原来已经说过国人跟野人的差别了,类似于城里人跟农村人的差异,大致是以地域来划分的。现在要讲的士跟士以外的诸侯、平民甚至奴隶的差别是以身份来划分的,诸侯跟平民、奴隶的差异很大,大家区分起来很容易。但是在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广泛的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起到了沟通上下的作用,充斥于国家行政机构中,做着社会的实际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就是士。在基层行政机构中任职的士数口最多,在士阶层中所占比重最大。据《周礼》记载,士在地方行政机构中担任的职务主要有乡政府首长(乡大夫)、乡政府顾问(乡老)、族长或村主任(族师,管一百家)、生产队长(闾胥,管二十五家)、生产组长(比长,管五家)、土地管理员(载师、闾师)、大学校长(师氏、保氏)、山林管理员(山虞、林衡)等。这些人里面既有国家公务员,又有基层组织领导,还有管理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事业编制人员,充斥于国家机构内部,形成一个社会管理层的主要部分,这里面是大有可为的,介乎上下之间,沟通上下情况,进可踏入国家最高管理层,退可以明哲保身又不混同于布衣百姓,这是当时社会最活跃的阶层,也是能够影响历史方向的一个阶层。孔丘的老爹也就是个乡政府首长(乡大夫),孔丘的爷爷防叔是鲁国防山乡政府首长(乡大夫),孔丘觉得自己做个乡大夫已是绰绰有余,如果机会好的话,被国君赏识,兴许还能进中央。

士掌管自己的一片领域,但是不能世袭,这是与高级贵族比如诸侯位置可以世袭大不相同的,士仅仅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为高级奴隶主效劳,从而在他们那里得到所需,凭借自己的本领获得了国家的工资(俸禄),有些人甚至收受贿赂,所以生活不错,士阶层的经济收入虽然比不上奴隶主那样丰厚,但他们的经济生活要比广大庶民和奴隶优裕。只要不失职丢官,他们的物质生活是有保证的,有相当的固定财产。用不着参加生产劳动,孔丘的事业也能继续了。高级贵族对士的要求就是绝对忠于职守,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士为了“保其禄位”,只能兢兢业业为主子效劳,行为相当的忠顺,处事又十分的谨慎,在政治上却不能完全独立,只能依附于高级贵族。

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公山不狃就是这种,孔丘曾经的榜样就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