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戏说孔子》连载(九十)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3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3

礼仪之辨

我不知道孔丘知不知道这次著名的黄父对话,他听不到也无妨,因为他就是这么做的。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子产在哲学上将礼作为天地之道,称传统的礼为仪,这是春秋第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对战国时儒家的“礼”有重大影响。

有人认为这是孔丘礼乐思想的先驱。

我觉得作为同一个时代的两个著名思想家,与其说孔丘是子产的继承者,不如说孔丘与子产同时对这个问题完成了近乎一样的思考。

先来分析一下子产的学生子太叔的话,基本意思有几点:

一、礼效法天地,有些朴素唯物主义的意思。

二、仪是工具,礼是终极。

三、礼用来防止社会失序。

四、仪有丰富的内容及划分。

五、国家要维护仪以实现礼的社会。

子太叔讲了两个东西,仪跟礼,从重仪到重礼这就是孔丘一个明显的心灵轨迹。

从那个模仿祭祀的场景到承认郯子旷达的态度,再到惊叹于季札的人格魅力的孔丘,渐渐的明白最优秀的政治家子产宽猛相济的终极秘密——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这个社会的失序。

尤其在春秋时代,社会失序成为可怕的瘟疫,旧的体系正在崩塌,新的体系还没有成熟,最优秀的政治家思考如何结束,他们的眼光绝不是像一些后人认为的那样“复古”“倒退”,他们真实的想法是让我们尽可能的维持,让可能爆发的矛盾消弭掉。

矛盾爆发往往是生灵的涂炭,只有享受到爆发后的成果的人才去赞美它,这些人在春秋时代主要是拥有野心的大国领导人,及其他有信心能够获得的更多的人。所以,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等人是爆发的支持者,而那些小国的领导人因为没有获取更多利益的可能性,就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谨慎改革。

如果你可以认为大爆发、大突进、大跃进是更好的方式,当然可能死很多人,你也可以认为小维持、改良、小国寡民是最佳的选择,当然或许失去大进步的机会。由于近代中国失去巨大历史进步导致列强侵略的历史强烈影响到现代,人们一般倾向于大跃进、大变革,所以对于温柔变革、小维持、改良等抱有反对态度,甚至连小国寡民这样的中性词也认为是贬义词。

话说到这儿得打住,再说就有可能让人不明白。

再说孔丘,从少年到中年,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就像小学生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要问原因,他们会说就应该听老师话,实际上这根本不是答案,因为他们本来就不知道答案。大人们告诉他们的永远只是结果,至于原因要靠他们自己来总结。

幼年的孔丘学礼,也就是这种状态,不知道答案。这种状态很快就会改变,就像中学生终究要靠自己的力量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一样,十五岁,孔丘对他自己说“志于学”,那就是要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理解礼的内涵,终于在三十岁的时候达到了“而立”,已经对世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更确切的是知道了礼与仪的差别。

孔丘是一个没有大国攻略思想的人,所以他没有纵横家的勇气,也没有军事家的智慧,对于同时代的孙武,肯定在街上走路连招呼都不打。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志向是结束春秋无义战的状态,实现天下人人讲礼的状态,方式之一就是推行一套仪,孔丘带领弟子们在宋国大槐树下习礼是这样,平常的生活小节也是这样,但是主要还是灌注在生命精神里面的东西。

其终极目的是维持与改造,这是一个温和的人,而且一生的轨迹都在温和下面隐藏着无比的坚韧。

这是我很欣赏他的地方,一个人要学会坚韧,不为任何困难打倒,将一根筋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