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能不能发掘?
一段时间以来,抢救性发掘的曹操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社会上有人主张发掘帝陵的要求,国家文物局持明确否定态度,并强调考古界应去除浮躁,千万不要为帝王陵墓经济学推波助澜。
早在199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主动发掘”。那么,所谓暂不主动发掘,是指当前还是指长远?帝陵什么时候能够发掘?笔者梳理了一下明定陵、法门寺地宫的发掘以及乾陵是否要发掘的争论,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定陵主动发掘的遗憾
1955年10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带头发起,联合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副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历史学家范文澜等名人给中央政务院写信,请求发掘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信转到了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先生手里。夏鼐对吴晗说,你不能挖,我坚决反对你挖。郑振铎所长也不同意挖。
在双方坚持不下的情况下,加之难以找到长陵的墓道口。周恩来总理说,长陵不要挖了,可以选择小一点的定陵发掘。当时说文物保护没有问题。历时两年,发掘工作完成,共出土遗物3000余件,丝绸织锦布料总计165匹。丝绸出土时色彩绚丽,几乎件件都是精心织造的珍品,为了保护起见,工作人员在丝绸上喷了苏联科学家配制的玻璃液,可是时间一长,玻璃液是化学制剂开始老化,丝绸也变硬、变脆、变色、变霉,完全风化了,成了无法弥补的千古遗憾。
定陵挖掘的结果基本上是失败的,这项主动发掘,或由于受认识水平所限,或因经验不足,或因技术手段制约,留下了这样那样的瑕疵和遗憾。
法门寺地宫抢救发掘的启迪
1987年春,陕西抢救性发掘了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了许多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极高的丝织品,绝大多数丝织品却处在腐朽和半腐朽状态,为了保证不再继续损坏,这批丝织品很快就被置于冷藏柜中保护。十几年后,经过科学攻关,这些丝绸在特制的实验室内被一件件地揭取。地宫中出土的部分秘色瓷器,原本有纸包在瓷器外,纸上有墨线画,出土时纸张已腐朽不存,仅存墨线痕迹留在瓷器上。地宫中出土的八重宝函最外层是檀香木盝(音同“路”,lù)顶宝函,也已腐朽不堪。
鉴于法门寺唐代地宫从唐末封存之后到1987年春季一直未曾开启,但地宫内的纸质文物已损毁,木质文物已完全腐朽,多数丝绸保存状况极差。事实胜于雄辩,考古界长期流行的不发掘就是最好保护的传统观点受到了挑战。
乾陵半个世纪的发掘争论
是否要发掘乾陵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早在1958年11月,陕西因修筑西安—兰州公路需要石料,乾县附近的农民就去乾陵所在的梁山炸山取石。炮声之后清理石料时,发现了几根长方体的石条,这些石条就是陵墓道中的阶梯。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墓道口进行了清理,而且发现了陵墓入口的金刚墙,如果继续清理发掘乾陵地宫就有可能打开。陕西省立即派工作组进京请示国家文物局,并递交了《乾陵发掘计划》。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听到陕西方面要求发掘乾陵的消息后,十分兴奋,他对研究武则天特别感兴趣,尤其盼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他认为藏之乾陵地宫的《兰亭序》真迹。国家文物局当时没有直接回答陕西方面的请求,而建议陕西的赴京同志先去参观定陵,结果发现定陵有许多文物保存状态很不理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则建议国务院要汲取发掘明定陵的惨痛教训,最终周恩来总理拍板批示:“我们不能将好事做完,此可留作后人来完成。”发掘乾陵的计划自然落空,这让主张发掘乾陵盼一睹其中珍宝的人倍感失望,而极力主张发掘乾陵的郭沫若先生,更是在失落之余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陕西有关方面多次向国家提出了发掘乾陵的计划,其主要理由是,乾陵处于石灰岩山体,长期渗水对地宫中的丝绸品、纸质品、金银器、壁画等文物已经造成了损伤。乾陵地质结构极不稳定,明代历史上,陕西华县曾经发生过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地震对地宫结构很可能已造成较大影响,现在又处在地震活跃期,如遇强震会造成石块崩塌,对地宫文物安全威胁会更大。因此发掘乾陵是保护其珍贵文物的当务之急,但此观点未获得认可。
帝陵什么时候能发掘?
究竟帝陵能不能发掘?笔者以为具体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埃及曾发掘了图特卡蒙二世陵墓,伊拉克发掘了“乌尔王”陵,中国也曾抢救发掘了北周孝陵、唐代靖陵、南唐二陵等。
对于乾陵,主张现在就能发掘的人认为,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寝中唯一没有盗掘的,它无疑是一座代表唐代最高水平的巨大的文物宝库,发掘乾陵的意义十分重大;并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物保护可采用高科技手段来解决。但更多的专家反对现在就发掘乾陵,认为文物保护是世界性难题,现代科学技术并不能有效的保护墓内文物,如果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就贸然发掘乾陵,必然会导致文物的损坏。笔者既不赞成现在就要急于发掘乾陵的观点,也不赞成坐等科学技术手段成熟以后再说的被动观点,而是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能够将乾陵地宫文物的保护尽快列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中,采用高科技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入研究乾陵的地质结构、水文以及陕西历史上强烈地震对乾陵地宫内文物造成的影响。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拿出具有说服力的专题报告,制定保护乾陵地宫文物的方案,据此决定,乾陵是否发掘,什么时候发掘,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历史责任。
这也是笔者在其它帝陵发掘上的主张。当曹操墓的发现公之于众的时候,四川要发掘刘备墓的声音也传播了出来。诸如此类,帝陵的发现往往让一些觊觎着帝陵经济的人头脑发热。但是,帝陵是不是已经到了不得不发掘的时候?发掘是不是比维持现状更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如何从技术上做到最好地发掘帝陵?这些都是需要提前想明白、回答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