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文献复制工作中残旧外观的形成机理与仿制方法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5-25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5-25

文献载体历经岁月磨蚀,遭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侵蚀破坏,在流传中产生了诸多历史痕迹。在复制品上重塑这些历史痕迹,使复制品与文献原件没有明显区别,这便是文献作残仿旧的目标。优秀的复制作品不论是外观特征,还是内容信息的表达,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观众的审视,以及技术上的严格推敲。在纸质文献的复制工作中,仿旧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复杂的步骤。本文在简述文献残旧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仿旧工作的经验,总结了一些现状复制做旧的方法。

文献残旧破损形成机理

研究文献残旧老化机理与外观特征是做好文献复制仿旧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尽管文献的残旧老化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复杂过程,但纸质文献的残旧老化显然与造纸原料、加工工艺、保存环境、流传经过、使用方法、利用频率等诸多因素相关,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损毁,甚至灭失。一般认为,文献的残旧破损是在自然老化、虫蛀、鼠咬、光线照射、高温湿热、机械性损伤以及人为破坏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一些物理或化学上的变化,表现为文献载体的污迹、折痕、霉斑、变色、破损、残缺、板结、焦脆等等。

1. 自然损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纸张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其逐步损毁灭失。虽然这个过程极其缓慢,需要经过几十年、数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渐变,但这一进程不可逆转。造纸原料与加工工艺的缺陷是纸张自然损坏的主要内因;高温、高湿、光照、氧化、微生物侵蚀等是加速这一损坏进程的外因。纸质文献从泛黄变脆,到硬化龟裂,甚至一触即碎、失去纸张应有的强度与韧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所能采取的各种保护修复措施,也只能是延缓纸质与其他有机质地文献的损毁灭失进程,而不可能阻止这个过程的发生。

2. 虫蛀鼠咬
虫蛀鼠咬对纸质文献的损坏最为普遍。有一种专门吃纸张的蛀虫,其外形似鱼,其尾分二歧,故得鱼名——蠹鱼,其对藏书、藏画、碑帖、古籍文献的损伤相当严重。文献特别是古旧书籍,其装潢多为糨糊厚裱,老鼠在啃食书上糨糊的同时大肆啃咬书籍纸张,使文献边缘残缺不齐,甚至丢失文字。

3. 机械性损伤与人为破坏
纸质文献自身强度有限,经流传、翻阅,在传递的过程中极易受外力机械挤压而出现变形、撕裂等损坏。同时,人为的折叠磨损也是造成文献出现折痕、折裂、破口、破洞等损毁的原因。

4. 高温湿热的侵蚀
  
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文献容易受到霉菌的侵蚀,出现褐、黑、白、绿等各种色素,即霉点霉斑。霉变会对纸质文献造成严重污染,同时破坏纸张强度,使其变得脆弱。温湿度的急剧变化,会使纸张快速吸水或脱水产生膨胀或收缩,使纸张性能劣化。

5. 光线照射和烟熏火烤
光照是导致纸张变质的重要因素,可使纸张颜色发黄,白度下降,纤维内分子结构断裂,机械性能降低,甚至脆裂粉化。烟熏火烤和接近温度较高的物体时,文献载体以及墨迹也会失去固有的色泽。

6. 各种污染
纸质文献遭受水、气、酸、碱、油、盐等液体或气体污染时,外观会出现水迹、茶渍、油污、墨迹、锈斑等污迹,导致文献皱折糟朽,字迹或图案模糊不清,甚至被覆盖遮挡,无法辨认。

文献仿旧作残方法

在阐述做旧方法前,我们需要先对文献复制使用的主要材料做一简单介绍。文献复制用纸主要分为手工纸和机制纸两类。由于造纸工艺、原料的不同,其性质亦有很大差异。手工纸纤维长、拉力大、性质绵韧、纹理清晰、吸水性好、伸展幅度小,如宣纸、毛边纸、皮纸、高丽纸等;机制纸多属酸性,耐久性差、伸展幅度大、缺乏韧性、易折损,如新闻纸、片页纸、胶版纸、道林纸等。
根据文献上的残缺破损形成原因的不同,作残仿旧的方法也是林林总总。
1. 折痕、断裂的仿旧制作

将复制件按原件折叠痕迹折好后,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折口。如是一般折痕,将折口磨出毛茬即可,若是折裂断痕,要将折口处磨断为止,然后用棉团蘸尘土擦抹打磨处,使其显现为自然磨损断裂。也可将复制件按原件折痕折好,放在衣袋或书包内,经过这种不经意的反复磨损使之产生折痕、断裂痕迹。如此模拟文献流转过程的做旧方法,虽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形成的折痕断裂效果自然逼真。一些刀割、撕裂、装订洞、针孔的制作宜依据其在原件上相应的位置,使用刀、剪、针等工具进行制作。如做撕扯痕迹,应在其断裂撕口处留出毛茬,用针尖沿撕裂痕迹轻划几遍,然后撕开;也可折好后用竹刀从中划开。原件有针孔、装订洞、犬齿边口的,在使用专用工具制作时要上铺下垫三或五层衬纸,以避免制作效果的呆板。如做针孔的缝纫痕迹,可用棉线蘸上旧色在针孔之间轻轻一抹,即可呈现用线缝纫过的痕迹。如做邮票、印花等呈现的犬齿边口,可用缝纫机(机针选用大号针)打孔或钢锯条冲齿,先折一下,撕去多余部分后,用细砂纸轻磨齿口,使之显出撕扯断开后又经磨蚀的感觉。
  
2. 残缺、破损、虫蛀、鼠咬的仿旧制作

一般虫蛀、鼠咬或机械破坏产生的残缺破洞形状各异,其残破部位边口往往有极细的齿状痕迹。此类残破的制作可用细针锥沿破损边缘痕迹扎出类似邮票齿孔状的密集小孔,然后用针锥沿破损边痕轻轻划断齿孔,撕去多余部分后,用竖刀的刀尖慢慢刮磨纸口,再用细砂纸轻擦残破缺口,使之边口薄而不规则,做出虫蛀、鼠咬效果。原件若是经过自然磨损或粘贴揭取造成残缺破损的,其残破纸口往往呈半圆形,薄而曲卷。复制件的作残仿旧宜先用针锥沿破损边缘划断纸张,撕去多余部分,手工纸可用橡皮擦磨残口,机制纸则用细砂纸,在复制件的背面磨薄残口及周围部分,使之产生自然磨蚀的感觉。凡经做旧处理的地方,残破缺损处均会产生新茬,必须采用干法着色染旧的方法进行局部做旧,使残破缺口陈旧自然。潮湿沤烂的残损痕迹可用毛笔蘸上清水,沿破损边缘浸湿复制件,降低局部强度,然后沿所画水痕迹印轻轻撕开形成破损边口,此法可使残边破口留下毛茬,产生该处破损是经历较长时间侵蚀破坏形成的效果。

3. 水渍、油污、蜡斑等污渍的仿旧制作

水渍、墨水迹等水溶性色斑污迹的制作,需要将复制件用清水潮湿闷润后,用毛笔蘸上少许染旧颜色水或墨水,根据污迹在原件上的相应位置与形状进行涂染,使之产生与原件相类似的水渍墨迹,用清水潮湿闷润复制件的目的就是使做出的污迹边缘有自然洇散的感觉。油污可按原件污迹大小、形状剪一张纸样,将其刷上一层不易挥发的油脂,放在复制件相应的位置,上下铺垫干纸轻轻按压,晾干后就可出现新的油迹。一般油脂容易黏附尘土,油迹产生时间越长颜色越显重,为使油迹陈旧自然,可在其上面撒一层薄薄的细土,稍等片刻掸掉浮土后用棉球轻轻涂抹擦拭,陈旧油迹即可形成。蜡斑可如法炮制,在纸样上涂以厚蜡,放在复制件相应的位置,上下铺垫干纸,用热熨斗熨烫含蜡纸样,使蜡熔化转印到复制件上,蜡斑随之产生。
  
4. 霉斑、锈迹等污渍的仿旧制作

霉斑在文献复制中是一种较为常见污迹现象。由于霉变的严重程度不同,霉菌形成的色素和霉斑呈现的颜色也有所不同,有时纸张的性质也会影响霉斑的颜色。受到霉菌感染的纸张一般呈现为黄褐色斑痕。此类霉斑的仿旧制作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熟褐、柠檬黄等国画颜料调配颜色,根据霉斑的形状与分布,用干皴的笔法,把霉迹斑痕画到复制件上;二是营造相对湿度在70~100%,温度在30~40℃左右的高湿高温、阴暗密闭的环境,将复制件置于其中,使霉菌滋生繁殖,产生斑痕;再有就是在文献复制时利用已有霉变斑迹的旧纸进行制作,可使复制件上的霉迹斑痕更加自然真实。书钉、曲别针、大头针、图钉的铁锈斑迹,可用熟褐、赭石等国画颜料调配颜色画出锈迹形状;也可用毛笔蘸上浓度较高的高锰酸钾溶液按锈迹形状勾画,晾干后即呈铁锈斑迹;或用生锈的曲别针等别在复制件相应的位置上,使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沾印在复制品上。大面积斑点状的锈迹,可将复制件略弄潮湿后平铺在桌案上,用稍带湿气的牙刷之类的小刷子蘸上高锰酸钾颗粒,牙刷毛刷朝上,用小棍棒轻轻敲打牙刷,震动抖落的高锰酸钾颗粒掉在潮湿的复制品上溶化后就会出现紫色斑迹,晾干后即为铁锈斑点痕迹,此法只能做到与原件锈迹斑痕相似。
  
5. 褪色、泛黄的仿旧制作

有些原件在保存或展出时,由于码放或折叠等原因,暴露部分由于长时间受到光线的照射导致纸色局部褪色或泛黄,做旧时要根据纸的性质灵活处置。机制纸复制件可用厚卡片纸将未褪色泛黄部分进行遮挡,或将其折叠后露出褪色部位,置于阳光下晾晒。为加速褪色泛黄进程,可用清水反复潮湿晾晒部分。对有颜色的纸进行局部褪色,可用漂白剂对褪色部位进行漂洗褪色,然后用清水彻底淋洗,以清除漂白剂的残存。不论是本色纸还是染色加工纸,手工纸的颜色变化受光照的影响不明显。本色纸局部泛黄要根据泛黄部位的颜色变化情况,在刷染时用染纸颜色水多刷染一至二遍泛黄部位,或另调颜色水罩染加重旧色。手工纸的褪色也可用漂白剂进行漂洗褪色。
  
文献的仿旧作残不仅需要耐心,也需要细心。了解文献残旧破损形成机理外观特征和制作方法只是最基础的一步,制作人员必须对不同工具、手段所能制造的效果了然于胸,并把这些方法灵活结合起来,才能做出“以假乱真”的复制品。(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崔学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