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资讯 > 文博新闻

中国文物报——筚路蓝缕六十载 传承弘扬谱新篇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9-23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9-23

张晨来源:未知2013-09-23

 筚路蓝缕六十载  传承弘扬谱新篇1

曲阜——这个素以黄帝生地、神农故都、少昊之墟、商殷故国、周汉鲁都、孔子故里闻名世界的小小县城,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不仅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也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古建筑更是自成特色、蔚为壮观。由于这些古建筑隶属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时代风貌,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文化信息,为全民族守护好这方魅力独具的精神家园”的课题就摆在了三孔古建工程管理处人的面前。这支成立已有60余年的老队伍,始终秉承“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原风貌”的原则,细心呵护着前人留下来的精美建筑遗产,中南海西花厅、孔庙大成殿、颜庙复圣殿、孔府西路等一项项荣誉相伴着他一路走来。如今,三孔古建工程管理处带着60年积淀的经验和始终如一的团队宗旨,如凤凰涅槃般又绽放新姿。继颜庙复圣殿和孔府西路古建筑群后,又先后启动了尼山孔庙及书院古建筑群维修工程、孔府中东路古建筑群维修工程,在实现“文化强国梦”的路上,他们追梦的脚步从未有过停歇,追梦的团队也越来越壮大,万千涓流汇集在一起奔向大海,无数坚强的肩膀紧靠在一起誓要托起明天的太阳。因为有梦,他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因为有梦,他们才拼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追梦!他们在路上……

传承精湛传统工艺 筑牢文物保护根基

由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12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评选结果日前揭晓,山东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名列其中,这是继去年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后,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蝉联获此殊荣。不久前该处又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称号。

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神农故都、少昊之墟、周汉鲁都,素以众多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城市格局和庄重古朴的城市风貌闻名中外。孔庙、孔林、孔府(简称“三孔”)作为孔子及其家族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古代祠庙、陵墓、官府建筑门类中以其体制完备、布局严整、保存完好以及特有的纪念意义而占有特殊地位,1961年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孔古建筑群自汉代肇建以来,历经兴衰修扩,已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寄托。历次营建与修缮保存着丰厚的历史信息,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实例,更是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与曲阜地域工匠精神延续和传承的具体表现。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理念也在逐步深化,特别是古建筑维修项目,由原来的“修旧如旧”,强调其原真性发展到贯彻历史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可识别性、可逆性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六十年工艺传承的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不断对传统木、瓦、油等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和发扬,始终坚持文物保护维修的基本原则,使曲阜古建筑群得到最为完整的延续和保护。近五年间,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启动并圆满完成了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和孔府西路建筑群维修工程。古建筑维修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同时又必须坚持“零差错”,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原始风貌,连续4项高级别的维修工程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支队伍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文保原则贯彻始终,保留最多样的历史信息

1. 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真实性原则

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尽量保留原始构件,保留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和原做法的原则,保留和保持古建筑的原真性和真实性。

维修工程中,特别关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修复信息,注重了建筑营造的地域性做法。如屋面苫背项目,曲阜当地的古建筑传统苫背一般采用滑秸灰背和白灰背的地域做法,而不同于北京官式做法泥背和青灰背。再如颜庙复圣殿油饰彩绘修复项目,外檐梁枋彩画在已有和玺彩画照片影像资料的情况下,项目组邀请国家文物局彩绘研究专家,对现存彩画进行研究、论证,从而肯定了彩画的历史文物价值,确定了以现存彩画进行原样修复的方案。目前,复圣殿外檐彩画是现存的具有浓厚地域风格及明式彩画遗风的彩画,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这种施工中严格遵守历史真实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有效地避免了文物建筑“破坏性修复”的发生,保留了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也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对原有文物构件进行了合理的保护和使用。针对现状构件残损程度的不同,或进行修补或进行更换,对于更换下来的构件,不仅建立其维修档案,而且将其进行展陈,以发挥其历史信息价值。

2. 可逆原则

维修中所采取的加固措施与使用的材料尽可能做到容易拆除,不破坏原有构件及其结构,不影响后续维修保护措施的实施。

3. “最小干预”原则

维修过程中遵循“最小干预”和“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以消除古建筑安全隐患,维护古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目的,严格控制工程量,尽可能保留和保存状况较好的原构件,避免对古建筑造成过大的干扰。

4. “可识别”原则

对维修工程中修补和更换的木构件,采用模印、墨书等方法做出标识,分别在构件隐蔽部位记录修缮时间,力图让后人在维修中易于识别。

维修工程开展以前,不仅对文物建筑进行了现状勘察,而且查验了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修复史料。根据史料信息,在拆除过程中勘验各个时期的修复特征、判定其构件年代,建立科学档案。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构件的构造工艺及做法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对于更换、复制的构件,不仅建立了维修档案,更是通过多种方式做到了新换构件的可识别性。

二、档案记录贯穿全程,记录最全面的维修内容

科学翔实的档案记录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更是对传统工艺技术的继承。管理处在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对古建筑进行细致深入的勘察,并将这项工作贯穿整个维修施工阶段。针对发现的新问题,动态地、科学地加以做法调整,对于重大问题,则报请国家文物局,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共同研究与论证。以孔府西路红萼轩西厢房为例,工程维修不仅要把文物本体修好,更要将其中重要的历史信息传承下来,尤其对于传统做法和工艺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真实的技术档案。这些技术档案不仅对以后的修缮具有指导意义,更是对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弘扬。

三、流程控制有序进行,建立最完备的维修机制

1. 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筑牢施工基础

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和孔府西路建筑群维修工程,作为山东省近年来重大的文物保护项目,现场勘察、方案设计、项目立项、项目发包、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照国家相关规定有序进行。工程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均有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文物建筑修复资质。对于重大问题、工程难点,在经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及时报请省文物局及国家文物局,经批准后依据批复意见进行修复。对于隐蔽工程项目,则建立了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在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四方进行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此外建立了例会制度,紧密联系各工程工种,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密切协作,确保了工程高质量地完成。

2. 严格工程材料的检验验收制度

所有进场材料除选送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外,还不定期进行现场抽检。如复制瓦件的冻融循环试验、木材含水率的现场检测、材料配比的监控记录等诸多细节的实施,确保了工程材料质量与良好品质。

四、传统工艺有效应用,凸显最优秀的技艺传承

1. 严格遵循传统建筑工艺进行施工

严格遵循传统建筑工艺进行施工,比如:木构架的打牮拨正整修、木构件镶补添配、屋面瓦瓦和苫背的施工,油画作的地仗和彩绘分层施工等等。工程维修过程中,建立了建筑部位施工责任人制度,对每一道工序的具体实施人员、监理人员、甲方驻现场代表均进行了档案记录。时至今日,建筑整体良好,有效防止了修复质量通病,如屋面漏雨、地仗空鼓等现象的发生。

2. 严格遵循工程施工周期和季节进行施工

工程维修期间,各级主管领导及众多专家学者都曾到施工现场指导工作,无一不提到严格遵循工艺周期和季节进行施工的问题。施工单位更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各道工序均依照其工艺周期安排进度,如屋面苫背,油作地仗、彩绘等项目,上道工序需要的工艺周期未完成,不得进行下道工序。苫背瓦瓦和油作地仗等工作尽可能安排在春季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

实践证明,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和孔府西路建筑群维修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工程受到各界领导、专家的认可和好评。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到曲阜考察文物保护工作时,在颜庙复圣殿竣工现场进行了详细察看,对修复中文物修缮原则的把握与遵守、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从传统建筑形式的继承到传统工艺内涵的发掘,曲阜古建筑保护的探索,涵盖了立足于传统工艺到建筑实践的全部,不仅保护了曲阜古建筑的文化精品,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这些古建筑保护经验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总结,对于今天曲阜的三孔古建筑群的保护与传承,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孔府西路古建筑群小贴士

 筚路蓝缕六十载  传承弘扬谱新篇2

历史沿革 曲阜孔府,旧称衍圣公府,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经明清两代历次维修扩建,而具现有规模。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的封号,并始设官署于孔庙东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令衍圣公设立衍圣公府,同时又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即现在的孔府。清朝对孔府又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最终成为前堂后寝、衙宅合一的面积约180亩的庞大府第建筑群。现存的孔府历经兴盛衰退,沿及至今,它凝结了封建社会时期对于儒学的尊崇,积淀着丰厚的中华传统礼乐精神与文化。它历次的营建与修缮保存着丰厚的历史信息,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实例,更是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与曲阜地域意匠精神延续与传承的具体物态表现,它表述着“里仁为美”的儒家哲学与伦理思想对建筑美学的影响,它的兴盛与衰落是印证我国儒学思想发展轨迹的重要表达。

建筑布局及特征 孔府建筑群布局沿用传统的前堂后寝制,整组院落分三道中轴线,居中为尊,中路建筑由孔氏后裔宗子衍圣公居住,前为官衙,后为内宅,界限分明,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仪制度,东路建筑由孔氏后裔次子居住,西路建筑是学习诗礼、教学的地方。

孔府西路建筑群包含多个单体建筑,其中的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南花厅、北花厅等建筑的斗拱、装修等均具有明显的清中叶特征,与中路的多处明代建筑有着显著区别。建筑以硬山和悬山为主,各个院落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尊卑有序。建筑的木构架为抬梁式,青筒瓦、合瓦屋面,青砖淌白墙,个别重要建筑为丝缝墙。建筑群中屋面吻兽形态各异,造型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彩绘以青绿色为基调,前部分建筑绘以旋子彩画,后花厅等建筑绘以苏式彩画。

孔府西路建筑群中尤以屋面吻兽最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有些为曲阜独有。一些屋宇上所用盖瓦头是宋《营造法式》中所称“垂尖华头板瓦”,所用兽头又酷似宋画《清明上河图》中所绘东京城内外市房、第宅等所用兽头的形象,在一组建筑群中很少能见到如此多的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的望兽及走兽;忠恕堂的斗拱下昂带有花头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红蕚轩、安怀堂等建筑中精美的碧纱厨、脊瓜柱上的蝴蝶木等木装修形式多样、做工精细,对研究曲阜古建筑做法和施工工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维修前残损情况 由于年久失修,孔府西路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加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被孔府饭店占用,对建筑物进行了人为的改建,在建筑群院落内铺设给排水管道,建筑外檐增建外廊及卫生间等,导致个别建筑严重残损,甚至濒临倒塌。主要表现为:基础下沉、屋面漏雨坍塌、椽望糟朽、墙面被拆改脱落、木构件缺失、油饰地仗脱落等。红蕚轩、忠恕堂、安怀堂等主要建筑木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游移,木构件多处脱榫,墙体出现纵深裂缝,外檐油漆彩画斑驳脱落,西厢建筑大部分已成为危房,濒临倒塌。为了建筑本体和游客的安全,从2004年起,孔府西路停止对外开放。

六十年默默耕耘 百炼成金

作为国内古建修缮行业的创领者之一,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素以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成果丰硕闻名业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的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筑修缮队一路走来,始终致力于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的传承、研究和发扬。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凭借完善的管理机构、科学的管理体系、高超的施工技艺和成熟的人才队伍,现已成长为山东省乃至国内一支有较大影响的文物古建筑保护工程队伍。先后取得了文物保护工程一级施工资质、园林古建筑工程二级施工资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成为山东省同时拥有古建筑设计、施工资质的建筑企业。

管理处现有干部职工200余人,其中专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58人,高级技术职称12人,中级技术职称33人,各专业工种齐全,拥有木工、瓦工、木石雕刻工、油漆彩画工等各专业工种,技术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75%以上,现有大型机械设备58台(件),大大提高了工程施工效率与现代化水平。

管理处作为专业负责曲阜境内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与维修工程的施工队伍,担负着曲阜18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养工作。在设计和维修工作中,管理处始终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原材料”的古建筑修缮原则,完成了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设计和维修工作。近年来完成的文物保护工程有:孔庙奎文阁落架大修工程,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颜庙建筑群维修工程,孔府西路建筑群维修工程,曲阜论语碑苑建设工程,曲阜鼓楼门大修工程,曲阜南北城门抢险加固工程,孔府大堂维修工程,孔庙大成殿、寝殿、圣迹殿维修工程,孔府后花园整修工程,孔府九如堂、西仓恢复建设工程,并承建了曲阜明故城墙一、二期和城门楼建设工程等。设计工程有:孔府西路建筑群维修工程、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颜庙建筑群维修工程、曲阜周公庙建筑群维修工程、济宁大运河遗产点闸坝修缮工程、济宁潘家大楼维修工程、曲阜孔氏府第及县衙维修工程等。其中,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获得“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荣誉称号,孔府西路建筑群维修工程获得“2012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荣誉称号,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获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殊荣。

1994~1995年,受国务院领导安排,管理处独立承担了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修缮工作,施工质量全部达到优良。工程完工后,施工人员受到了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该工程荣获山东省政府施工管理奖,济宁、曲阜市政府也授予多项奖励。受其他省市文物局邀请,管理处还先后承担了北京西黄寺修缮工程、蓬莱水城恢复建设工程、烟台福建会馆维修工程、济宁崇觉寺维修工程、济宁太白楼维修工程、临朐东镇庙恢复建设工程、汶上宝相寺维修工程、聊城光岳楼大修工程、山东省博物馆建设工程、青岛1388明代文化街建设等多项维修与新建仿古工程的施工任务,受到当地文物部门的一致好评。

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管理处承接了多项与国家对外交往有关的工程项目。如精工制作了孔子像、神龛、祭器、曲阜孔庙中轴线建筑的微缩模型,到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展出,使中国的古建筑艺术在国外得以传播。派出精干技术力量为日本奈良市相麻原寺维修大殿,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受到了日本各界的一致好评,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管理处还与东南大学建筑系、天津大学建筑系等国内一流建筑科研院所保持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长期合作关系。与东南大学联合进行了对孔庙、孔府、孔林、颜庙等建筑的测绘及研究,并编辑出版《曲阜孔庙建筑》一书,该书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二等奖。2011年编撰出版《颜庙复圣殿大修实录》,把复圣殿所蕴含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官式建筑规制与地域建筑构造及工艺做法等内容发掘和传承记录下来,包含勘察报告、修复设计方案、修复中各细部研究与修复记录等内容的工程修复档案,在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竣工仪式上首发。该工程得到了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同志和已故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的高度评价,称其是山东省文物建筑修复史上的精品示范工程,其修复措施值得借鉴,修复经验值得倡导与发扬。

如今的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凭着六十年的默默沉淀和积累,凭着对古建筑保护的深爱和执著,不断对传统木、瓦、油等工艺进行传承和发扬,始终坚持文物保护基本原则,正走上了一条使命光荣、前景广阔、厚积薄发的光明大道。

亲历者说

作为伴随着三孔古建工程管理处一起成长的领军者,在孔祥民的眼中,对这些前人留下的精美建筑独有一份割舍不去的亲情。一砖一瓦,他都能如数家珍地道出修复过程背后的故事,一柱一梁,总有他解释不清的深深眷恋,“咱不能让老祖宗传承下来的遗产在咱这一辈人手中毁掉,更不会让老人们口口相传的老手艺在咱这一辈人眼前失传”。也正是这种对文物保护、对传统工艺传承的独特情感,支撑着他32年如一日地投身到古建筑维修工程一线,带领着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修缮原则,以为国保文化遗产、为民守精神家园的情怀,用心呵护每一处古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他专业的态度、精湛的技艺和专注的精神,也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荣获山东省政府、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中南海西花厅维修工程先进个人”和“济宁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荣获曲阜市人民政府三等功等奖励。六十年一甲子,对于一个人来说,似乎该是总结毕生修为的时候,而对于一家企业,却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启程。六十年来,他们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也无愧于历史和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如今,孔祥民正陪伴着他的团队跨越新生、完美蜕变、放眼未来。

(2013年9月20日6、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