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甘做遗址公园基石
孔锋(中)在洙水河景观桥施工现场与工程监理协商推进工程进度
■本报记者 李允 本报通讯员 丰杨
“大事不过夜,小事不过晌”,哪里有问题,马上要拿出解决方案,千万不能“等、靠、拖”。这是曲阜市文物局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孔锋主任常说的一句话。
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是全省88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天字号项目,曲阜市“2711”重点建设工程,是将曲阜打造成“文化经济特区”的重要文化标识,承载着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构筑文化高地的重要历史使命。为强力推动项目建设,曲阜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推进和管理工作。孔锋作为2008年济宁市首批“千名人才”引进计划的一名高学历人才,在从事了5年文物保护工作后,因工作表现突出,被委以重任,转战到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一线。上到相关部门汇报对接,下与拆迁户沟通协调,从坟墓迁移、道路和桥梁修筑到考古勘探、方案报批,工程浩大,任务繁重,既需要高瞻远瞩科学谋划,又要求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既需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争取支持,还要掌握专业知识抢抓政策先机,工作光荣而艰巨,挑战可谓无处不在!孔锋深知这个舞台有多大,任务有多么艰巨,在上任之前领导与其谈话时,他没有推辞,没讲条件,也没有谦虚,仅说了句,请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这句话正像他的为人一样,自信而朴实。
遗址公园建设在全国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孔锋带领大家勇于探索,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熟记规划方案,研究施工图纸,以身作则,带头贯彻落实“5加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和“雷厉风行、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着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对项目全面细化、量化、具体化,将任务目标分解到月、落实到周、细排到天。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工作法,每天工作任务上黑板,每人建立工作台账,每天调度工作进展,每周进行点评排名,真正形成将责任落实到班组、到人头,层层传递压力,化压力为动力,稳步有序“倒计时”推进项目建设的机制,使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每一个建设者,铆足了劲,不计报酬地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遗址公园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征地拆迁和施工协调。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文保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项目建设直接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不能让祖祖辈辈居住在遗址上的老乡们因此遭受损失,孔锋说。开展这些工作既要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又要和相关镇街、村居委、国土、规划、交通、林业、电力、通信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项目建设中涉及到众多管理部门的手续都要按规定办理。遇到难以开展的工作,孔锋都会冲在最前积极解释说明、协调办理。截至目前,协调项目建设完成租地700余亩,迁移坟墓3100余座,拆迁45处工厂、养殖场,清理树木林木20000余株;5项文保工程开工建设,进展迅速,6个项目正在加紧报批。
随着各工程项目的陆续开工,他忙得顾不上家,没黑没白地忙活在工地上,当他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了,当他早上上班时,孩子还没醒来。当孩子哭着喊着想爸爸,拉着妈妈到工地上来看爸爸时,女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你怎么成黑人了”,听着女儿童稚的话语,当爸爸的他难免有些心酸。“建设一个工业项目,可以服务一个城市几十年,而保护一处大遗址,可以让一个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质量是文物保护工程的基础,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孔锋不敢有一丝马虎,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到各工程施工现场督导工程,烈日暴晒,面目黧黑,为此孔锋总是自嘲“黑才是真男儿本色“。
保护好一处大遗址,就是保护好一座古代信息资料库。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对考古遗址本体的保护,而是通过保护考古遗址的文化生态,与改善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找到真正的根基,使文化遗产成为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让文化遗产成为城市文化的内核与灵魂,使城市成为文化遗产真正的家园。参加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孔锋和他的建设团队坚持梦想,忠于使命,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