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荣获全国“一普”工作先进集体
从4月7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电视电话会议获悉,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荣获“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表彰,这也是本次全国“一普”工作的最高荣誉。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曲阜市总计登录藏品355347件/套,762444件(含馆藏文物345541件/套、689909件),登录件/套数量与实际数量均居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位。
2013年,曲阜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启动以来,曲阜市委、市政府将普查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契机,积极落实各项通知精神,全面推进普查工作。2013年9月,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曲阜市文物局,由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具体负责曲阜辖区普查工作。同时,制定了详细的普查方案,编制预算、组建队伍、开展培训,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先后投入普查资金近150万元,并抽调近60名专业人员,充实到普查一线队伍中来,保障了“一普”各项工作按时间结点保质保量完成。
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根据馆藏文物数量大、种类多、工作任务繁重等实际情况,对普查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成立了文物一组、文物二组、孔府档案组、古籍组、石碑石刻组、孔府散档整理组、钱币组和计算机与影像采集组8个普查小组。各组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按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规范和相关要求,分组同步开展文物信息采集、影像采集与平台登录工作。完成了馆藏34类文物的普查登录和数据审核工作,其中石碑石刻、孔府散档、机制钱币、旧藏报纸、老库房所存各类文物均为首次整理登录。曲阜“一普”做到了应普尽普,摸清了馆藏文物家底,使每件文物都有了“身份证号”。通过“一普”工作,馆藏文物分类更科学,数量更准确,文物信息、影像数据更全面,文物保护更加合理,为下步工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作为曲阜辖区“一普”工作的牵头单位,统筹完成了辖区内国有单位的调查登记、藏品认定、采集登录等工作。分两批对全市近800家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上报曲阜市国有单位数量为579家,反馈有文物(含疑似文物)的国有单位共有8家,系统内2家。按照计划召集系统外6家国有单位开展《申请认定文物清单》填报工作,会后组织专家带领工作组到各收藏单位对部分疑似文物、古籍进行初步筛选、认定,实地指导清单填写工作。对清单填报出现的问题,普查办派专人跟进,加快了填报工作进度。在做好前期县、市级文物认定的基础上,山东省普查办文物鉴定专家将曲阜辖区6家国有单位申报的870余件/套藏品认定为文物。做好馆藏文物普查登录工作的同时,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协助其他收藏有文物的国有单位开展文物数据采集、登录工作,安排专业人员按照国家普查规范要求对系统外上报的数据,逐条逐项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数据逐条逐项进行了修改,使其达到标准要求。通过开展系统外的普查工作,全面摸清了曲阜市可移动文物家底,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精品文物。
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普查过程中积极探索工作方法,科学普查,主动普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普查模式。一是加强培训学习,充分领会普查精神,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性工作;二是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从细节入手,把任务具体到人,倒排工期,做到进度明确、信息数据清晰;三是实行“一周一例会”和“一周一调度”的工作制度,及时交流工作经验,现场解决普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留死角;四是避开上传数据高峰,利用夜间和节假日期间人员少、网速快的时段,提高普查数据上传质量和速度;五是实行“新老结合”工作方法,通过老职工带领新职工、高级专业人员带领一般技术人员的方式,保证了信息数据采集和上传审核的质量;六是把大学生志愿者纳入到普查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热情和特长,加快普查进度;七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方法,合理分配工作流程,做到工作衔接顺畅,人员密切配合。八是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多方位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宣传,使普查工作不断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普查过程中,各级文物主管部门领导心系曲阜,自始至终关注曲阜普查工作。国家、省、市文物主管部门领导多次到普查一线,现场指导曲阜“一普”工作开展,对曲阜普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各级领导大力关心支持下,曲阜市全体普查工作人员统一思想,齐心合力,集思广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模式,合理分工配合,科学管控质量,加班加点,全力以赴赶超工作进度,圆满完成本次文物普查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