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谱》介绍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典籍,记录着我们伟大民族的卓越历程,是官私史书的重要补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海内外华人间血肉相连的纽带。《孔子世家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
孔氏家谱在宋以前一直为手抄本,至北宋元丰三年(1080),由孔宗翰首次刻版印刷。北宋元丰八年,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增录旁枝并镂板刊印,用广流传。俟后又经多次续修,但由于金宋对峙的历史原因,南北两宗各自修谱。元朝混一后方才合编宗支图册。明朝弘治二年续修时议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康熙甲子年续修时,六十四代孔尚任将孔氏族谱定名为《孔子世家谱》。雍正年间,孔氏家族再次全国合修时,礼部下文要求孔氏族谱只能收录山东孔氏近支,外地流寓各支只需查明世系原委即可。直至民国二十年,孔氏家族才得以再次倡修合族通谱,历经七年努力方才告成。民国《孔子世家谱》收集全国各地族人近五十余万,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孔氏合族大谱。
1987年,孔德墉在曲阜参加孔子基金会举办的会议,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基金会会长匡亚明等建议孔德墉续修家谱。1996年10月2日,孔德墉赴台湾与孔德成商议修谱,孔德成同意。孔德墉随即回大陆召集近支德字辈兄弟,于10月20日首次聚会曲阜,讨论续谱事宜。之后,孔德墉与近支兄弟多次召开筹备会议,推动家谱续修工作。1998年3月,孔德墉在香港注册成立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并担任会长。是年6月,协会发表告族人书,公告全族正式开展调查登记工作。迄今为止,各地相继成立续谱分支机构531个,增录族人140余万人。协会在山东济南设立续谱办公室,负责国内外联络、谱表审核及编辑工作。
新版《孔子世家谱》是按民国版总谱进行接续的,包括卷首又五集。初集为曲阜60户,二集为中兴祖后外迁共51个支派(中兴祖为孔子43代孙孔仁玉),三集为中兴祖前外迁共12个派,四集为按待考后裔所居省区排列的待考支,五集为这次续修新增的海外支派即韩国高丽派。全谱共80册,4.3万页,2000余万字,录入总人数约200万人。新版世家谱首次出版共印总谱430部,抽印各支谱16980部。其特点:一是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首次录入世家谱。不仅有因通婚或生活所迫变更为回族、苗族、水族、哈尼族、景颇族、土族、东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后裔,还有旅居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的外籍后裔近4万人。本次续修成绩斐然,增录140余万人,其中女性约20万人。二是信息量增加。以往只收入姓名,这次增加了性别、配偶、学历等个人信息。此外,本次国内登记在世族人中,最高辈分为六十八代“毓”字辈,最小辈分为八十三代“念”字辈。韩国高丽派未按国内辈派,其自有辈派,目前已知其最小辈分为八十六代。三是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进行家谱的编辑工作。建立数据库,便于族人寻根查寻,编写家谱软件,直接将数据库里的资料转换成家谱版式。建立孔氏宗亲网,联谊宗亲,宣传家谱续修工作。
《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堪称存世谱牒之冠,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孔子世家谱》作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需要认真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重大历史课题。作为一个特殊家族历史的资料,续修是一种历史使命,传承是一种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