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孔子》连载(七十九)
三十而立
孔丘曾说吾十五有志于学,十五岁左右,孔丘已经成熟。经历过人世的磨难,体验过生活的磨难,身负沉重的担子,至此从未松懈,因为他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
这个世界不应该用族群、身份来评价一个人,要用善良、仁德、能力来评判一个人,这个世界不能让鄙陋的灵魂长久的占据最高处,至圣的仁人才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尊崇的榜样,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限制人的上进,只有不断的超越才能拯救我们自己,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天生的贵族,真正的贵族只在人神圣的心灵之上,这个世界我们应该用仁慈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个人都担负起拯救她的责任,这个世界喜欢执着的追求、不断的学习、永恒的奋斗,这个世界总是褒奖永不休止的人生。
如果还没有做到,孔丘愿意用一生来证明!
人这种动物,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达到不达目的连死都不怕的境界,真的就是没治了!
人有两种状态,一是“心到”,心里想的很好,但是行动做不到,二是“行到”,心里想的通过实践做到了。
不少人都是“心到”,做到“行到”却很难,尤其是目标定的太高那一种,有的还是要求这个世界去适应他的想法的那一种,这就更难了。
孔丘已经“心到”,比一些耽于幻想的人可能还要晚些,毕竟孔丘同志家里外面一大堆,如今又受到鲁昭公的抬举,成为鲁国人人共知的人物。
孔丘的人生计划从十几岁就开始建设,搞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体系,以后他的人生道路就是沿着这些设计走下去的。
具体说来是三大块:治学、做人、为政。
做人为本,也是最高的目标;治学不仅是提高自己,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为政是保证,也是检验自己学说的试验场。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就是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就会成功,但是成功者毕竟少数。
公元前521年的一天,三十岁的孔丘来到杏树之下,这棵树已经长大,树下的绿荫足以遮住一片不小的天空。孔丘将手放在树干上,仰头看着树冠上斑斑驳驳的阳光。三十年的准备,三十年的等待,三十年的期待,三十年的储备,如今自己已是名声鹤起,人生是伤痛的,但是人生又是让人着迷的,未知的未来就在眼前,我看不到,但我想亲手将它打开。我相信,我的选择,即使是失败,我愿意为它付出代价。
古印度平原,恒河之岸,一位王子离开了皇宫,离开了他的亲人,他找到了新的目标,那就是为了理想去承受心灵与身体的痛苦,直到有一天忘记痛苦找到真理。在一个叫鹿野苑的地方,这个人开始向身后的跟随者讲道,他的声音将会从这片绿荫下传遍世界。
绿荫、讲坛、理想,这也许就是东西方两个人关于理想的寻觅的开始。他们是:孔丘跟乔达摩·悉达多。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开始,然而最初的建设谁也不会联想到什么千年伟业、万载不移之类的。人们考虑了现实,又选择了新的方式,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