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关于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工作中的几个特色问题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28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28

罗哲文会长2011中德古建筑论坛发言

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理论与实践在西方有较多的论著,他们出于他们的国情,出于砖石为主的结构方式和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我们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再加上我们的国情和民族文化传统,因此,必须有我们的特色。需要探讨的问题尚多,现在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遗址和残迹的保存与修复问题

关于古建筑遗址和残存建筑的保存,在西方砖石特别是石构建筑中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实行残状遗址和残状构件的现状保存。在意大利罗马我曾经参观过许多遗址现场,残存的台阶、柱础,甚至还保存倒塌跌落的情况。一些毁坏了的宫殿、教堂、公共建筑,几根柱子或排排柱子茕茕孑立,甚至有些石构件还悬挑着。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意味深长。原来建筑的形象、艺术美凭你去想象。正是因为这些遗址、残迹是花岗石做成的,能经久不坏。

然而以木材为主的东方建筑体系则有所不同。由木材(还有竹材等)所形成的大屋顶,除了避雨遮阳之外,它就是为了保护建筑内部木结构和地面台基等得以长存的需要而产生的。木材结构最怕雨水和干湿的变化,绝不能按西方希腊、罗马、英法等的露天柱子保存的办法。再有木结构残缺的梁柱、斗拱、椽望等也不能缺了不补配,因为关系到这一古建筑的存在问题。木柱子、梁架在露天,很快就会腐朽,不能存在了。就是不露天的木构件,如果缺损了一根柱子、一个梁、一个枋,甚至缺了一个斗拱也不能长期让它缺着,必须要配上,就算临时措施也要支顶上,否则这个建筑就不安全,就有倒塌的危险,这也正是木构建筑的特点。

再说到木构建筑的地面大多是砖铺,条石阶条,渗水严重,如果没有地面建筑保护,极易毁坏。有些建筑的台基地面连砖铺也没有,仅是夯土。夯土这种东西一见水就湿,踩上去变成了稀泥。这种建筑遗址也不能仿照西方的方法在露天保存。因而有许多遗址经过发掘之后,只好覆盖了。

在遗址保存方面日本创造了一种方法,即是经过发掘的遗址仍然将其覆盖,而在其上复制一个与地下埋存遗址相同的“复制品”,既解决了保护的问题,又满足了地面参观的需要,我认为这是具有东方特色的。

(二)关于维修工程中的“落架”维修问题

落架维修,是木构建筑保护手段维修工程中大型的项目,是指这一个建筑的病情比较严重或是有特殊的原因非要把它拆卸重装不能医治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该修补的修补、该换的换、该加固补强的予以加固补强。这种方法,是多年一直在重点维修工程中所采用的办法。它也是传统的维修木构建筑的方法,也是木构建筑较之砖石建筑更为优越的特点。一座木构建筑要将其落架或解体维修,较之要将一座砖石建筑“解体”维修方便得多。据日本专家介绍,大约200年日本的古建筑几乎都要解体大修一次,以补充更生其生命力。这个传统在日本一直继承下来。

目前在中国古建筑维修工程中,一部分同仁把落架维修视为畏途,不主张落架,一听落架就害怕。其原因是出于好意,因为在落架时一不小心就容易损害构件和附属文物。再者近来一些设计施工单位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文物意识,不愿花工夫去保存原构件,扩大了新换构件数量以增大工程造价,造成文物建筑原物价值的损失。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木构建筑维修落架不落架,不是原则问题而是方法和技术问题。需要落架才能解决的就应该落架,不落架就可以解决的就不必落架。在中国传统的维修技术中不落架已有很多“抽梁换柱、打牮拨正”的经验可以采用。

(三)保存建筑的原物构件问题

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保存木构建筑原材料、原构件的重要意义。在落架过程中要像保护陶瓷、书画那样来保护古建筑的原构件和附属艺术品,残损的构件能修补用的都要加以修补用回去。据日本专家介绍,原来他们是凡有残损的大都加以更换以求坚固。近些年来吸取了西方和中国提倡保存原构件的影响,也采取了尽可能加以修补利用原构件的办法,可见在彼此借鉴上的作用。

西方的维修理论和方法也不断发展。我前几年到巴黎去特别参观了巴黎圣母院的维修工程。该建筑的一些石刻构件的精美雕刻已逐渐风化损坏,如果不趁现在还比较清楚完整的时候加以保护,以后就会完全看不见了。而目前防止石刻风化还没有办法,于是经过周密的考虑只好是用原石料,最大限度准确地按原雕刻复制将原石料抽换下来。这样可使之“生命更生”,保存下去。据说也是受到东方木构建筑更换构件的启示。也说明了彼此借鉴的作用。

(四)关于复原和重建问题

对一座著名的古建筑的复原与重建,是中国历代保护文物古迹、寺观庙宇的传统使之得以流传了下来。但其中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即是过去往往把它推倒重建,在重建时并不根据原样恢复而是按照当时的建筑结构与形式新创作新施建,但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如湖南岳阳楼,相传为三国时鲁肃练兵台,后来唐朝重修改为岳阳楼,宋朝时又重建并有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而驰名天下。现存之岳阳楼系清代所重建,完全是清代建筑,但它仍然流传了名楼的历史,传递了历史文化的信息,有着重大的价值,因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