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孔庙的发展演变及建筑特点

作者: 资料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1-07-21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资料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1-07-21

张 龙

“庙”本是祭祀祖先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庙的祭祀对象不断扩大,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英烈孝贤,无所不包,有家庙、宗庙、神庙之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宗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帝王姓氏的家庙才可称“庙”,民间则称祠堂。而其余各类庙宇如关帝庙、城隍庙等,其祭祀对象多带有神话色彩,为民间自发形成,有着明显的宗教性。为平民孔子立庙,并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升级,孔庙是唯一一例。

曲阜孔庙是全国各地孔庙的本庙,是孔氏后裔世代奉祀的“祖庙”,属于“家庙”类。庙中祀事以孔族私祭为主,朝廷虽不时遣官致祭或天子过鲁亲祭,但不是常祭。历朝重视庙宇的修葺和扩建,主旨在于标榜尊儒重道,具有鲜明的政治象征意义。其他各地的孔庙(包括京师太学孔庙和府州县学孔庙)则属于国家祀典内容之一,必须按照礼制规定在春秋仲丁之日,遣官行释奠礼,祭仪分别由国子监祭酒和府州县知事主持。这些孔庙的特点是庙附于学,庙是学的信仰中心,学是庙的存在依据。在各地的地方志中被称为“孔庙”的国内仅有曲阜孔庙、北京孔庙、衢州孔庙,其余多为“文庙”之称,也有先师庙、圣庙、夫子庙、学宫等称谓。由于曲阜孔庙是最典型的代表,所以中国孔庙(文庙)建筑在国际上被统称为“孔庙”——Confucius temple。

总而言之,孔庙是一种民族化的自觉意识和当政者推崇倡导相结合的产物,除祭祀之外,更多的是教育教化的作用,它的发展历史和功能决定了孔庙与中国其它古建筑在形制格局上有着明显不同。

一、中国孔庙的历史沿革

孔子去世后,鲁哀公将其在鲁国的“故堂所居”“立庙归宅,置卒守,岁时奉祀”,是为中国孔庙之滥殇。此后二千多年的历史,孔庙建筑历经兴衰,不断发展,最终遍及中国各地,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分布格局和风格自成体系的建筑类型,创造了特有的孔庙建筑文化。

孔庙建筑的兴衰发展始终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地位变迁密不可分。曲阜孔庙的创立为封建王朝祭孔崇儒活动提供了场所,在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破坏之后,进入汉代,上层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了儒家思想的作用,为了稳定社会,加强中央集权,便极力推崇儒术,曾一度中断的尊孔崇儒活动又兴盛起来。汉高祖首开帝王亲自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被奉为官学,设五经博士,封孔子后裔为侯,专祀孔子,孔庙的功能由此明确,春秋两季的祭孔也被固定下来。当时孔庙有祭器、牌位,但没有塑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泛滥,佛道二教盛行,儒学地位下降。尊孔不及两汉,阙里孔庙几经战乱,长期处于“庙貌荒残”,“庭宇倾颓”的状况。北魏孝文帝太和初年(477年),下诏郡县各立学祀孔子,并与周公并享。此时出现了有孔子塑像的记载,庙学同祀周公与孔子,周公面南而坐,孔子面东而坐,孔子的主要弟子贤人从祀。这个时期,除曲阜以外,其他地区也开始了修建孔庙的活动。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在都城平城(今大同)“立孔子庙”,此为京师立庙之始。

隋唐五代时期更加重视儒家文化对治国兴邦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度。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子学各立周公、孔子庙一所,四时致祭,长安城出现单独的孔子庙,是为国学立庙之始,庙学相结合,亦成定制。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下诏:“天下学皆立周、孔庙”,“停周公祀,专祀孔子,尊为先圣”。贞观四年(630年)又诏“州县皆特立孔子庙,四时致祭”,由此开创各地普遍立庙的先声。唐玄宗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州县孔庙因此也称“文宣王庙”、“文庙”。庙中塑像南面而坐,着王者衮冕。从此,天下孔庙的孔子像始面南坐北而立。

宋金时期,崇儒尊孔之风更盛。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3年),加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曲阜孔庙不断得到扩建升级,天禧二年(1018年),“扩大旧制…增广殿堂廊庑三百六十间”。各地孔庙也遵循曲阜孔庙的规制进行修建,其格局比较固定,主要建筑已有大成门、大成殿、藏书楼等。南宋时期各州县建孔庙竞相攀比,唯恐落后,由于曲阜孔庙的蓝本即《文宣王庙阁》从皇家流传出去,为后代修建孔庙确立了依据,南方的孔庙由此有了很大发展。南宋初,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南迁,定居浙江衢州,遂于该地设家庙奉祀,衢州孔庙亦有“东南阙里”之称。金代泰和四年(1204年)下诏各刺史:“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赠修之”,各地孔庙数量又有增加。

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到了顶点,康熙、乾隆先后十次到曲阜亲自祭孔。孔庙的规格和祭孔的活动,也达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元明清时期共重修、扩建曲阜孔庙41次,明弘治、清雍正年间,曲阜孔庙两次遭受火灾,均拨巨款重新修建。各地孔庙的数量规模都有所扩大,至明代,全国府、州、县三级孔庙,总数约1560所,清代应又有所增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太后授意将孔庙祭祀由中祀升为大祀,并拟将曲阜孔庙全部改为黄琉璃瓦覆顶,后因“物力维艰,良材难得,若从新工程改造巩固,恐不及前,不如择要修理,以示尊崇”,最后只将主要建筑改为黄瓦。这是二千年尊孔活动中孔庙建筑的最后一次升级。到了民国时期,又有一些仿清代建筑的孔庙陆续新建或重建。

新中国成立以来,孔庙被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继续得到保护和维修,一些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些另辟为文庙博物馆。目前中国现存孔庙300多处,多为明清建筑,除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的部分木构件为五代样式外,保存年代最久的应属曲阜孔庙两座碑亭和平遥文庙大成殿,为金代遗构。这些孔庙中90%以上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普遍保留了以大成殿为代表的一部分清代以前的单体建筑,现存建筑均属于孔庙传统的礼制性建筑体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00余处,主体建筑大成殿保存完整,或者单体建筑具有特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0多处,则是各地区孔庙建筑的典型代表,保存了孔庙建筑的基本格局。

二、孔庙建筑的形制特点

孔庙的大规模兴建在唐贞观之后,太宗诏令各州县学普立孔庙,因此除曲阜孔庙、衢州孔庙属家庙性质外,各地孔庙均为庙学结合、亦庙亦学的综合体,或左庙右学,或前庙后学,位置不一。孔庙建筑在结构上主要采用抬梁式、穿斗式或二者混用的形式。建筑中普遍运用斗拱,一为承托上部建筑构件,二为装饰美观,体现等级规格。中国孔庙有着自己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均为庭院式廊庑建筑组合。按纵轴线上的庭院数量可划分为三进院落、五进院落、七进院落和九进院落,曲阜孔庙为九进院落,云南建水文庙为七进院落,规模仅次于曲阜,其它孔庙则多为三进院落。孔庙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制如下:

“万仞宫墙”是曲阜孔庙前的明故城墙,许多孔庙因此也建“万仞宫墙”作为孔庙建筑之始,有的又称其为“数仞宫墙”。其名出自《伦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司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一仞”为七尺,数仞,足以言其高。其含义为赞扬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此建筑功能具有“影壁”、“照壁”的作用,一般来说,这是孔庙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

在各地孔庙的第一进院落里,东西有门坊(或木或砖),其式样或牌楼或门道,其坊上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其意言孔子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有的则书“金声”、“玉振”,其寓意为儒家思想通过祭孔的礼乐而传遍各地。也有的为“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作为文庙侧门,也有的称为礼门、义路、贤关、圣域、黉门,表明由此进入儒家殿堂。

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座大门,为牌楼式木质或石结构建筑。汉以后,“凡祭天,先祭灵星”,建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兼具“取士得才”之义。

棂星门前或棂星门内设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这是孔庙的一种特有形制。“泮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称为辟雍的学宫,四周环水,平面成玉璧形,称为“辟雍”,诸侯所立国学,水只环半圈,成半璧状,称为泮池(或“半璧池”)。秦废诸侯分封之制,后世遂以州县文庙比拟诸侯泮宫而设泮池。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

棂星门之内是大成门。大成门之称,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大成门又称仪门,俗称戟门,因为宋以后孔庙门列棨戟,故有此称。宋徽宗时,曲阜孔庙大成门列二十四戟,与天子宫殿、宗庙规格相等。大成门一般有三门,为表示对文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典才开中门,平时均以两腋门出入。

大成门内为大成殿和两庑,为了排列一百多名孔门弟子和历代贤儒的神主,两庑必须有足够的长度,这就形成了不同于四合院的廊庑院布置形式。大成殿为孔庙的主殿,明清时期,其建筑规格都比较高,常用五间或七间的重檐建筑。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规格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曲阜孔庙大成殿内塑有孔子及四配及十二哲的塑像,地方孔庙一般则立牌位。

孔庙大成殿之后设崇圣祠。明嘉靖时诏令天下文庙立启圣祠以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清雍正元年(1723年)谕封孔子五代祖先配享王爵尊号,并准其入祀,因此将启圣祠改名为“崇圣祠”,所以现存孔庙多仅有崇圣祠。

除以上祭祀用主体建筑外,孔庙还有以下配套建筑:

奎文阁,或称奎星楼、御书阁、藏书楼、尊经阁等。汉代《孝经授神契》记有“奎主文章”,因此奎文阁表明了地方孔庙所具有的学校性质。

碑亭,放置石碑的建筑。石碑主要刻有记载孔庙修建、祭祀等重大活动的文献。有各地文庙常见的建庙记事碑,如西安府文庙的《重修宣圣庙碑》;昆明文庙的《战后修复孔子庙碑记》;有记载皇家有关孔庙祭祀、建设等内容的“御碑”,如曲阜孔庙十三个碑亭内陈列的各碑,有的“御碑”为各地文庙普遍摹制立于“御碑亭”;也有与科举考试有关的碑记,如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还有记载当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功碑,如哈尔滨文庙《张学良碑》等。

此外,地方孔庙中沿中轴线(在大成殿后)还设有学官视事和生员集会用的“明伦堂”,安放明嘉靖御制《敬一箴》刻石的“敬一亭”等建筑物。两侧则布置祀当地有政绩的地方官的“名宦祠”,祀当地出身的著名官员的“乡贤祠”和师生教学用房。有些文庙还设神厨、乐器库、礼乐亭、省牲所、会馔厅、更衣亭等进行祭祀活动需用的配套建筑。别外,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戏楼、忠孝祠、节烈祠等建筑在一些孔庙中也有出现。宋明二代,学宫还多设射圃,供生员练习弓矢之用,至清代孔庙射圃已不多见。以上这些配套建筑在孔庙组群中的位置并不十分明确,但不能出现在中轴线上,而是分布在两侧。

三、曲阜孔庙与其他孔庙建筑的差异

《明史·礼法四》中有一段话,把孔子家庙和地方孔庙的功能作了区别,“天下文庙,推论传道以列位次;阙里家庙,宣正父子以叙彝伦”。 作为孔子家庙的曲阜孔庙、衢州孔庙因其性质的特殊性,一些建筑为其独有。如曲阜孔庙的杏坛、鲁壁、金丝堂、诗礼堂;寝殿、圣迹殿、至圣庙坊、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仰高门、快睹门、启圣门、承圣门、观德门、毓粹门等建筑为一般孔庙所不具有。衢州孔氏家庙的报功祠、恩官祠、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以及思鲁阁等建筑也是如此。就建筑式样、风格上看,受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南方、北方的孔庙也有明显差异,总的来说,北方孔庙建筑较低矮、封闭,装饰简单,南方孔庙建筑较高大、开放,装饰华美。

与各府州县文庙相比,曲阜孔庙的建筑形制有以下一些不同点:

曲阜孔庙从北魏以来,始终供奉塑像,其他孔庙大多因明嘉靖八年诏令易塑像为木主而撤去,虽有违令未撤者,但毕竟属于少数。

曲阜孔庙置书楼奎文阁于大成殿之前,其他孔庙则设书楼于大成殿之后。

曲阜孔庙内有供奉孔子夫人的寝殿及举行私祭的家庙,而府州县孔庙与儒学结合,常有用于教化的建筑物穿插其间,如明伦堂、敬一亭等。

因为历朝历代对儒学的极力推崇,孔庙才在封建王朝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下得以日益扩建,规格达到了顶点,这集中体现在曲阜孔庙建筑上。许多规制享受帝王礼遇,俨然皇宫之制,这也是其它孔庙所无法比拟的:1、总体布局采用了帝王宫室的门隅之制。元至元间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奏请仿王者宫室角隅之制修建了四座角楼,没有实际功能,是一种象征性的建筑物;2、院落和门屋的数量采用“九五”之制,即九进院落,五重门屋(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大成门),亦属天子宫室的规制;3、主殿大成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暗合“九五”之制,重檐九脊,红色柱墙门窗,黄色琉璃脊兽,金龙和玺彩画,都是顶级规格;4、普遍采用龙纹装饰,仅大成殿28根龙柱上就刻龙1316条,均为帝王专用五爪龙;5、大成殿孔子塑像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曲阜孔庙从未间断的处于政府的崇拜及保护之下,世代修葺,从未懈弛,二千余年来从一座私人的住宅,发展至现在建筑466间、面积13万平方米的规模,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它的尊严神圣却永远未受过损害,即使偶有破坏,不久亦即修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这个角度看,用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话来说,“曲阜孔庙恐怕是人类文化史中唯一的一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