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中国自建的首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2-13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2-13

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有一处著名风景旅游点鹫峰,鹫峰海拔约450米,为燕山山脉的支脉,它以古朴曲折的盘山古道和雄奇秀丽的景色吸引众多游客。山顶上两棵古松高耸入云,相对而立相互掩映,远望仿佛一只山鹫岿然屹立,故称鹫峰。鹫峰南面是大觉寺,北面是阳台山风景区,东南距颐和园18公里。

在鹫峰的东坡有一座小型灰色半楼阁式建筑,这就是中国自建的第一座地震台——鹫峰地震台。鹫峰地震台原称“地质调查所鹫峰地震研究室”,是当年中国地质调查所的一个下属机构。当时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很重视地震地质的研究。1920年甘肃发生大地震,翁文灏曾与同事奔赴现场,克服困难进行详细调查。通过这次调查,翁文灏深切感到要加强中国的地震研究,必须建立地震台,并需要有物理学基础的人参加,才能获得完善的资料。

鹫峰地震台的建台工作始于1928年,当时北平有一位著名律师林行规,与丁文江、翁文灏等地质界人士交情甚好,且热心于科学事业。他得知地质调查所要建立地震台,便主动把他在鹫峰新建别墅旁的一块空地捐赠给地质调查所,作为地震台的台址,又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获得资助,从国外订购仪器。同时,翁文灏通过清华大学叶企孙教授介绍,请来李善邦来担任地震台的负责人。李善邦(1902—1980),广东兴宁人,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是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

1929年鹫峰地震台建成,主体建筑皆由花岗岩条石砌成,大部分为一层,仅在东南角加有二层观测楼,门窗皆为双层。楼内有气象仪器,楼顶有风速仪及无线电天线。1930年春开始安装调试仪器,初建成时,室内装有天文钟及德国制维歇尔特式机械地震仪一套。1932年又添装当时最先进的伽利岑-威利普式电磁地震仪一套。1930年9月20日记录到第一个地震,从此鹫峰地震台正式运转。该台自1930年9月至1937年8月共记录到地震2472个。

1931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进修地震学,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李善邦毅然中断学习回国。1933年,他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被派往德国波茨坦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考察学习。回国后,李善邦利用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实完善了鹫峰地震台的观测研究和管理工作。他按照国际通用的格式编印地震观测报告——《鹫峰地震研究室地震专报》(初为双月刊,后改为季刊)与世界各地震台站交换,该刊还登载若干专题研究结果,受到各国地震学家的重视和欢迎。当时,鹫峰至颐和园之间的交通工具仅有毛驴,颐和园到北平城里则乘人力车。1936年以前,鹫峰地区还没有电,晚上点煤油灯,仪器使用的蓄电池需要每个星期用毛驴驮到清华大学去充电,粮食、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也得用毛驴驮回。每到夜晚,伴随入眠的除了阵阵松涛声,还有凄厉的狼嚎。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善邦7年如一日,努力把鹫峰地震台办成了当时世界一流的地震台。

抗战爆发后,鹫峰地震台被迫停止工作。地震台的伽利岑-威利普式电磁地震仪拆卸后运到燕京大学存放,维歇尔特式机械地震仪因不便拆运,留在鹫峰。抗战期间,李善邦、秦馨菱、贾连亨等鹫峰地震台的工作人员都相继离去,地震台的房屋则被游击队作为指挥部。鹫峰地震台的历史从此结束。

1990年12月,在北京举行了鹫峰地震台建台60周年纪念会。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对鹫峰地震台旧址进行了整修复原。同时还举行了北京市邮票公司《鹫峰地震台60周年纪念封》首发式。2002年,李善邦百年诞辰之际,中国地震学界在鹫峰地震台旧址举行了李善邦铜像揭幕仪式和纪念册发行仪式。李善邦先生的半身铜像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建立。鹫峰地震台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地震科学事业滥觞期的重要象征,为我国地震科学人才的培养和新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