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镇发展与文化遗产地保护间的问题之四价值实现——文化危机与城市的品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社会分工因需求而越发明确。从事不同工作性质的行业在社会这一庞大的机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社会贡献越大的行业其承担的责任越大,同时其获得的回报也越大,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定位本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这点出发,我们有必要认真地分析和客观地评价我们所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功能性和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作用。
要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功能性,就必须从文化遗产的价值入手。按照我国目前公认的文物价值的评判标准,文化遗产的价值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以这三大价值为基础建构的中国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对既有价值的评估,是一种对静态价值的界定。但是,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社会功能性的角度去分析,文化遗产价值的公众认可程度与其社会贡献是紧密相连的。文化遗产如果得不到广大民众的认知,如果体现不出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再优秀的杰作也如同束之高阁的宝物。因此,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使其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得以实现。
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方式有多种形式,如文化遗产的可观赏性,可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使今天的人们对历史有所了解,借古鉴今,可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一本教科书;文化遗产的科学意义,可为我们了解自然规律和进行科学的建设提供依据。这些价值实现过程,都可为城镇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对于如何发挥文化遗产的现实作用,还缺乏战略上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因此,往往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面产生许多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致使文化遗产保护在社会发展中的集团优势和整体贡献体现不足。
那么,如何发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集团优势,确立其在当今城镇建设中的支撑地位,是我们目前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度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点点滴滴地都记录在了每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以及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这种记忆变得更为真实,使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触摸到文化的积淀。因此一座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要远比一个“文物”或“建筑群”的保护复杂得多,同时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明显。而当前我国城镇建设正在走入一个误区,首先由于决策者和建设者缺乏对城市历史的全面认识,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感情,所以城市规划往往没有针对性,不讲文化继承性,淡化地方特色,一味追求西方社会的建设模式,将体现西方建筑语言的“摩天大厦”与社会繁荣混为一谈,于是高楼林立一时成为“现代化”的标志,形成了目前千城一面、百城同貌的景象。更为严重的是,不仅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在逐渐割断文化的连续性,同时以这种概念建造的城市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如北京什刹海、后海一带,为了保留城市的历史风貌,对一批传统建筑进行了维修和保护,并且还仿建了一批具有中国建筑语言的仿古建筑。但是目前这些建筑大多用于商业和餐饮业,成为各色酒吧、西餐厅和旅游制品的经营场所。从此每到夜晚,往日老北京人传统幽静的生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迎合西方人猎奇心理的喧嚣。五颜六色的灯光、充斥着外来语的招牌、此起彼伏的英文歌曲以及着各色奇装异服的年轻人成了这个区域夜晚的总体印象。这一切说明了我们失去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几条老街,几座传统建筑,我们正在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信心。因此,一个城市文化的保护其内部肌理、形式和外观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树立原住民对其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无法想像,一个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一味迎合外族审美情趣的民族,将建设一个怎样的城市留给后代。
从这点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首先是文化保护事业,它对拯救这场正发生在我们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危机”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应该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建设模式提供科学的支撑。只有这样,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得以充分地实现。
综观世界闻名遐迩的各大城市,无论古老还是现代,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因为它是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天主教的中心罗马、“西方文明的摇篮”雅典、“千塔之城”开罗、“宫殿都城”墨西哥城等。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独特品格的城市。而城市品格的形成并非一夜速成的,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选址、设计、早期发展到历代建设才逐渐变得鲜明而丰满,这些信息被大量地保留和记录在了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中,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城市可以借鉴的科学依据和重要财富。因此对它们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不仅关系到文化遗产实体的完整性,也关系到城市文化传统和独特魅力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城市需要繁荣,原住民的生活质量需要提高,一个地区需要与世界交流,所以城市建设是历史的必然。关键是如何在继承文化传统和城市品格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让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和谐共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其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学术界大都采用西方的建筑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虽然近几十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尤其是在营造学与造园学之外,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如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包括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代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艺术成就,但在理论研究方面上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至于与中国建筑史紧密相关的风水理论研究更是被许多人视作伪科学。因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有责任去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中,使中国的传统理念和文化与现代建筑、现代人的生活环境有机融和,使我们的现代城镇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以共同建设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为目的,以“人与物共生环境”为对象指导和实施城镇建设行为,文化遗产地的研究和保护将为打造具有文化品格的中国现代化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