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敬畏之心 行守护之责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答中国文物报社记者问
2012年3月,单霁翔第十次走进全国政协会议会场,此时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故宫博物院院长。作为每年的提案大户,履行新职务的单霁翔15个提案中有关故宫的就占了三个,另有七份提案中也都或多或少涉及了故宫的工作。
多头并举 做好安防
“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在质量提升的诸多工作中,实现文物安全保卫水平的提升,应该永远放在首位”。当记者把当前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抛给单霁翔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确实,去年沸沸扬扬的故宫“十重门”事件正是因“失窃门”而开场的,其造成的恶劣影响使每个故宫人至今心有余悸。安全是两方面的,一是观众的安全,二是文物建筑、文物藏品的安全。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群,故宫的文物藏品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故宫博物院又是接待观众任务最为繁重的博物馆,防火、防盗、防踩踏、防突发事件,保护任务极其繁重。与此同时,在实现基础设施保障的提升方面——故宫的上水、下水、热力、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线路,由于使用年代较久,普遍存在老化现象。不仅影响正常使用,而且成为严重安全隐患,需要统筹加以提升。
目前,故宫安防系统改造工程正有条不紊的在进行,工程于2009年11月开工,工期为4年,预期在2013年11月全部完工。截止到去年12月,施工单位已安装完成的前端报警设备约占总工作量的60%,其中,一部分已投入正常运行。今年年底计划将珍宝馆区及东六宫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设计任务书及相关规范要求的一级风险部位防护手段,除室内安装报警器外,还在室外设置周界报警建立纵深防护体系,并配有图像及声音复核手段,监控图像覆盖范围有较大提升。
目前的安防改造项目实施完成后,故宫的安防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但是安防水平的提升需要永不停滞地开展,要及时保持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也就是说,在实施这一阶段安防改造工程的同时,就要研究进一步升级完善的方案,要努力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安全保卫的科技含量,实现对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安全的多种手段、多重保障、全面覆盖。“故宫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手段必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但需要一流的设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不但要加大资金投入,还要加强全体人员的素质,提升安全保卫等级,更新安全保卫理念。”他强调。
开诚布公 问计于民
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红墙内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在紫禁城外引起轩然大波。在各类传媒无缝隙覆盖和新媒体信息披露碎片化的今天,故宫较其他文博单位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从2007年的故宫星巴克事件到2011年的“十重门”,故宫一次次被推向公共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单霁翔认为最好的应对之道就是敞开大门与广大公众的沟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故宫,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理解。
针对故宫观众人数逐年增长的事实,单霁翔并不认为要用简单的一个“限”字来解决,他认为公众参观故宫的需求是刚性的。他在《关于正确应对故宫博物院观众数量持续增长的提案》中建议,国家和北京市旅游部门与故宫博物院应共同开展观众调查与监测项目。一是进行游客常规调查。即对游客总量、区域游客量、展室游客量、购物餐饮游客量、服务设施使用、残疾游客等的人数、时段量、批量的监测。针对游客信息做出日报表、月报表、年报表,并对各项统计数字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找出规律,做出预判,对游客监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接待方案。二是开展游客专项调查,进一步了解了游客的需求,作为故宫博物院改善硬件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三是采取科学手段进行适时反应性监测和调控。午门和神武门等处设置闸机验票系统,实时记录进入故宫的游客人数、时段游客量等,在主要开放区域、展馆和服务设施进出门口处设置红外线计数装置和视频识别装置。监测故宫博物院内不同区域和部位的游客容量,为适时适当控制或疏导局部景区景点游客量,动态监测故宫博物院入院人数的变化情况。
通过游客量监测,找出游客流量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在监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客流量标准。与旅游管理部门进行合作,逐步实行预约制度,合理限制、配置多条参观路线、疏导分流游客,有效进行游客管理。在高峰时节,防止瞬间客流量及日客流量过大而造成对世界遗产的破坏。
针对舆论监督,单霁翔表示,舆论监督可以使我们更清醒,及时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虚心听取媒体和公众对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对我们工作的批评,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将其作为改进工作、强化服务、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故宫博物院也将综合运用故宫博物院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等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增强与公众互动,并积极解答质疑。
内部挖潜 丰富展览
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堪称世界之最,但由于保护古建筑的需要,使得故宫的展览不如现代化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方便。但“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来说,展出文物的数量只是众多指标中的一个,所占比例不能作为衡量展览水平或管理水平的依据,关键是要看展览的质量”,单霁翔表示,故宫为此将以更高的展览水平弥补展馆上的局限性。
他说,近年来,故宫的陈列展览水平和社会影响不断出现新的面貌,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希望故宫的陈列展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就是突出文物展品和历史事件的关系,突出文物展品与原有环境的关系,突出文物展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总之,突出故宫独有的文化特色。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文物藏品的内涵和价值,深入揭示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提倡精品意识,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力争达到历史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观赏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比如:午门经过修缮后作为陈列展厅对社会开放,在这里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展览。
另外,单霁翔表示故宫还将把数字故宫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屏幕、触摸屏、移动终端等电子手段,展示给观众,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故宫有官方网站,可以更多的宣传展示故宫古代建筑、馆藏文物、虚拟展览等信息,是对外发布信息的主要窗口,是和广大公众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
着手立法 加强保护
单霁翔认为,故宫博物院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又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博物馆,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和窗口又是文物研究、遗产保护、文化传播和两岸交流的重要基地。为切实加强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和促进故宫博物院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亟须在国家层面制定《故宫保护条例》,并就此问题提交了提案。
他认为,故宫全年对游客开放,每年到故宫参观的游客已达1400万人次以上,这使故宫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观众安全等方面面临空前的巨大压力,交通、安全等协调难度加大,有必要通过专项立法进行合理的调控。其次,由于故宫地处北京市中心,对于故宫的整体保护不仅仅局限于紫禁城,还应该包括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等地点,以及太庙、社稷坛、景山等周边区域。对故宫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整体保护更加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撑力度。应通过专项立法着眼于协调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坚持整体保护、原状保护、科学规划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保护主体和责任主体,构筑对于故宫进行分层次、分区域科学管理的法律防护网,有利于对故宫进行完整保护。
目前在法律层面上,只能依靠《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博物馆相关法规等现有法律法规对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单霁翔认为这些法律法规着眼于对全国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的总括性保护,缺少专门针对故宫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以及故宫博物院功能发挥,与故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承担的历史使命并不匹配。
关于着手制定《故宫保护条例》的条件和基础单霁翔认为已具备相当。一方面,故宫的多年保护及管理实践经验,为《故宫保护条例》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北京市文物局牵头就《故宫缓冲区保护管理办法》进行了专项调研,在总结故宫多年的保护及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办法草案,该办法草案可以成为制定《故宫保护条例》时的参考。另一方面,国务院和部分省市出台的专项保护条例为《故宫保护条例》的制定提供了范例和可以借鉴的蓝本。到目前为止,国务院《长城保护条例》《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等均已颁布并实施多年,其立法经验和实施经验亦可成为制定《故宫保护条例》时的借鉴。他建议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着手制定《故宫保护条例》,开展《故宫保护条例》的专项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