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安阳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4-05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4-05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南省和安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2006年7月13日,殷墟遗址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10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洹水安阳名不虚
三千年前是帝都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1959年游访安阳殷墟时,曾用“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赞美安阳殷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殷墟遗址面积约30平方公里。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以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而享誉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现内容丰富、传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其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蜚声中外而又影响深远,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一页,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和保护。

  这里有:
  中国最早的都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50余座建筑遗址分“宫殿、宗庙、祭坛(甲、乙、丙)”三组,宏伟壮观;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档案馆──H127甲骨窖穴,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是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1939年春天出土于安阳市武官村北地殷墟大墓的司母戊大方鼎,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整个大鼎给人一种凝重之中带有华丽、神秘而又富有沧桑的感悟;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墓──妇好墓。1976年由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陈志达二位先生主持发掘的妇好墓,出土了1928件精美绝伦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为研究殷代文化、礼制、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探讨商代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最早的车马坑──殷墟车马坑。殷墟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殷墟王陵遗址——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皇家王陵墓葬,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它的发现,对确立殷墟的王都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状况、等级关系、亲族制度、埋葬习俗、人种特征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煶晌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殷墟:兼顾保护和展示的大型考古遗址公园  

自1928年殷墟宫殿遗址和王陵的陆续发掘,证明了这里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搞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为殷墟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奠定了基础。殷墟作为我国考古圣地也诞生了李济、梁思永、郭宝钧、郑振香等一大批考古学家。近年来,殷墟保护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关注和指导下,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申遗工作和建设殷墟大遗址考古公园过程中,河南省文物局和安阳市政府就保护规划、专项立法、环境整治、保护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殷墟保护工作日趋完善,取得明显成效。

  制定专项法规,为殷墟保护和管理提供法制保障


  为进一步将殷墟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河南省古代大型遗址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的相关规定,借殷墟申遗的契机,起草了《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2001年9月,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予以审议通过。该条例共23条,就殷墟的法律地位、保护范围、行政管理权限、具体管理措施、奖惩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法律界定,实践证明,该《条例》已成为殷墟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此外,安阳市还相继颁布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殷墟保护工作的通知》《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殷墟保护区内停止一切建设项目的通告》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规定。2003年,《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对殷墟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进行调整并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和政府政策的出台,为殷墟建立了实行科学保护与有效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编制保护规划,殷墟保护与利用规划先行


  为将殷墟建成文物本体保存完整,自然、人文环境协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01年10月,安阳市政府委托西北大学等单位联合编制了《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该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2003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准公布。申遗成功后,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意见,安阳市政府于2008年启动《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在本次规划修编中,从遗址保护角度出发,扩大保护范围近10平方公里,保护与展示重在体现殷墟遗址的整体格局,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控制更加严格。目前规划修编正在国家文物局进行评审。


  成立专门机构,完善殷墟保护和管理体制


  殷墟申遗成功后,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积极建议下,安阳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殷墟保护和管理的重大问题。2008年,为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整合殷墟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市政府将原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管理处、殷墟王陵遗址管理处、市殷墟管理处合并成新的殷墟管理处,作为统一的殷墟大遗址的专设管理机构,负责整个殷墟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新的殷墟管理处的成立,加强了殷墟日常监测和维护工作,建立了动态报告制度,为殷墟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组织保证,使殷墟遗址的科学保护管理工作走向正轨。


  深入探索研究,积极稳妥推进殷墟考古发掘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殷墟研究、保护、管理工作步入正规,成效显著。建立与完善了殷墟文化分期,丰富了殷墟宫殿宗庙、王陵及殷墟族邑的内涵,殷墟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殷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批重要遗迹的发现,诸如宫殿宗庙区54号基址、郭家庄M160号墓、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花园庄54号墓等,把殷墟考古研究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尤其是洹北商城的发现与发掘,为解决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盘庚迁殷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填补了中商文化的空白。


展示商代遗迹风采  

众所周知,殷墟遗址和文物主要埋藏在地下,如何将三千多年的辉煌和价值展示出来并让公众理解,其难度很大。另外,殷墟的遗址基本上都属“土质”文物。通俗地说就是“土遗迹”。它们不适于展示,因此发掘出来后,通常采取“回填”的办法,将其重新埋入土中。然而,殷墟若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展示出遗址的“原真性”。完全将遗迹回填,如何让熟悉了欧洲、美洲和非洲众多“石质遗迹”(如金字塔)的联合国专家们相信安阳殷墟地表以下果真埋藏有丰富的商代遗迹?更重要的是,考古学必须向公众负责。老百姓有一万条理由要求一睹考古发掘之后的商代遗迹“风采”。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安阳市政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支持和协助下,本着向社会展示商代遗迹的愿望,先在殷墟王陵区建成“王陵馆”,随后又在小屯宫殿宗庙区建成遗址公园“殷墟博物苑”。

  2001年,安阳市政府提出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直接指导下,在遗址展示具体方案上采取了更为严谨、科学的态度,每项整改的落实,都经过集思广益、反复酝酿,经专家论证后方形成决策实施。殷墟古遗址展示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地下封存,地上抬高模拟展示

  殷墟地下遗址在发掘后绝大部分采用了“原地回埋、地下封存”的方法予以保护。就中国商代的土质遗址而言,这种保护方法是最便捷有效的。为了提高此类遗址的可观赏性,在展示上主要做出了如下探索:

  1.地下封存,地上夯土台阶、柱墙抬高模拟展示

  这是殷墟宫殿遗址展示的一种主要形式,即对已经发掘完毕和研究清楚的遗迹,采用将原址掩埋封存,然后在地上提高50厘米左右,在其上对应位置重新复原夯土台阶、木柱桩和与建筑有关的祭祀坑遗迹,并设立中英文遗址标志说明牌。如宫殿区内的甲四、甲六、乙七、丙组基址、凹字形宫殿基址,均是采用此种形式。

  2.地下封存,地上抬高祭祀坑模拟展示

  在原遗址上垫土覆盖地下的祭祀坑遗迹,适当抬高遗址的土层,在不损害地下遗迹的前提下,复原宫殿区内的宗庙祭祀坑和车马坑遗迹,王陵区殉葬坑,透过玻璃罩,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祭祀坑里殉人的骨骼和牛、马、羊、犬等兽骨遗存。

  3.地下封存,地上植物或沙石标识展示

  对已发掘清楚,且近期不计划复原重建的遗址和墓葬,在柱础位置栽植小叶女贞、侧柏等植物修剪成圆柱形,在墙体和墓葬位置栽植柏树修剪成墙状,表示建筑物和墓葬的规模、形式的展示方法,或直接用草坪和沙石标示夯土遗址的范围、面积和形状,如宫殿遗址的甲一、甲五、乙五遗址,王陵墓遗址的12座大墓等。

原址原貌原形复原展示

  鉴于殷墟遗址基本在地下,可视性不强的特点,专家在此采用了复原展示技术。对已经发掘完毕和研究清楚的遗迹,且今后不需重新发掘的遗址,采取原址原貌原形复原展示,直接再现当年原发掘现场的情景,如妇好墓、YH127甲骨窖穴,均是采用此种展示形式。

异地搬迁保护展示

  在殷墟宫殿区外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具有科研、观赏、旅游价值比较高的遗物、遗迹,由于原址基建占地或过于零散不宜保护和参观的,采取异地搬迁保护展示,即选择合适位置,经钻探下面确无遗迹后,将它处发掘的商代遗迹整体搬迁过来进行保护展示,如殷墟车马坑展厅的马车和商代道路等遗迹。

殷墟发掘史展示

  殷墟作为我国考古学的重要圣地,殷墟本身的考古发掘历史也可作为其旅游价值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墟专门设立了发掘史展厅,其展示的单元分为前言、殷墟的范围与布局、发掘简史、宫殿宗庙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与重要的墓葬群、甲骨文的发现与发掘研究等。依据这些内容制作了“殷墟沙盘”、王陵区沙盘、陈列了有关文物展品。特别是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的各种工具陈设及工作笔记引起了很多游客的浓厚兴趣。

殷墟博物馆文物集中展示

  对于殷墟遗址出土的可移动文物采用了博物馆集中保护展示的方法。殷墟博物馆的展厅分为都邑展厅、青铜器展厅、玉器厅、甲骨文展厅及特展厅。都邑展厅主要展示商代的社会风貌、平民所用的生活用具以及部分殉葬用品,反映了商代农耕和狩猎的情况。青铜器展厅主要展示在殷墟出土的礼器,反映了商代的王权制度和等级分明的社会阶层。玉器和甲骨文展厅是博物馆内展品最多、最精美的一个展厅,收集了60多年来陆续出土的玉器和甲骨文精品。特展厅现展出“国之重器——司母戊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博士说:“殷墟博物馆内展出的任何一件藏品,都价值连城,馆中的青铜器厅和甲骨文厅,不论是展品的品相,还是设计布局和格调,在全世界博物馆中都是最好的。”

考古知识的科普展示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建有甲骨文科普长廊和碑林,用以普及甲骨文知识。殷墟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甲骨文古奥艰深,不易释读。为了满足中外观光者的求知需要,在参考前辈甲骨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选甲骨百余片,并将其拓片经放大处理,摹写镌石、契刻相应的释文、今译和英文。以寓教于游的方式,普及甲骨文知识和弘扬甲骨篆刻书法艺术。甲骨碑刻的内容,涉及到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游客可以通过一块块甲骨碑来感受殷商文化氛围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