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公众考古:享受文明发现的惊喜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4-24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4-24

拿破仑远征军中那些一流的考古学家也许不会想到,考古这个曾经自诩为贵族的职业,这个象牙塔中的追求,正通过普通人家中的电视机而成为公众的享受。今天,考古的公众化已经成为考古学界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考古学家们的文化自觉。时代给了考古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社会身份的机会,而在党的文化惠民号召中这样的审视具有了实际的含义。在陕西这样的文物大省,考古学家们正试图通过不断的公众考古实践给予考古更多的含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考古和民生的结合中,一种非同凡响的文化力量将给这双方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考古工作者首次采用新科技手段在凤栖原西汉张安世墓园采集墓室原始气体,为文物保护留下珍贵样本。

  2011年4月8日下午2时38分左右,一个小小的探头伸进西汉张安世家族墓中唯一未受盗墓贼侵扰的M1号汉墓,历史在瞬间被穿越了——精美的漆器,华丽的纹饰,以及墓室中透出的神秘气息隐隐呈现。

  4月9日早上9时15分,耳室的封门被考古工作人员慢慢打开,将封门砖依次取下进行编号。随着封门的开启,来自祖先文明的完整信息惊世一现。而这震撼的瞬间,正被全国的人们通过电视机共同分享着。

  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过程,一个最专业的领域正用最平民化的方法被人们所感受并且分享;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作为公共的遗产,老百姓有权力分享这份文化的大餐。

  考古从来被认为是孤独的探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前院长焦南峰曾有一句近似呓语的评价:“往返于远古文明和现实社会之间,游离于上层显贵和下层庶民之间,徘徊于荒冢废墟和艺术殿堂之间。”而今天,考古的孤独、神秘或者浪漫正被更多人用最简单的方式分享。

  “了解自身历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至今、日趋完善的关键所在。考古学家有责任去推动这一进程。在这样的推动过程中考古学家本身也将面临很多的学术挑战。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这样评价公众与考古的关系。

  赵局长的评价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社会背景的。早在1924年1月8日《泰晤士报》上一篇文章中说:很少有什么嗜好会像考古学那样使人变得如此健康而富有哲理。面对中国百姓对精神生活日益提高的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民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作为考古界的高地也不断俯下身探索着公众考古的要义,他们的书记陈显琪说:“将考古这种有益于人们精神完美的活动让普通百姓也得以分享,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考古学家挖掘出了最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分享它本身就是文化惠民的应有之题。不仅如此,在这种分享中考古本身也找寻到了发展的新基点。”

  无论对于考古工作者还是整个社会来说,公众考古无疑是一场从方法而技术,从技术而生产,从生产而市场,从市场而经济,从经济而文化,从文化而社会,从社会而思想的考古革命,理性是它贯穿始终精神、民生是它始终遵循的要义。

  在陕西,考古研究院作为考古工作的核心单位对此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了解它、分析它、感受它将有可能记载一段关于考古与民生的历史,同时我们也相信它将为陕西的经济发展挖掘出一种来自考古的可能性。


   从考古直播到考古体验,零距离考古所带来的广泛社会效应

  当兵马俑脸上的尘土被轻轻拂去现出那秦朝战士远隔千年的惊艳色彩;当韩城梁带村那来自周代的稀世珍宝从黄河厚厚泥土的尘封下重见天日……考古直播让人们在第一时间看到这震撼的瞬间并与考古学者一起体味到一场最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当亲手拂去西汉大墓的泥土,亲历那来自先祖的尊贵与神秘、文化与奢华;当亲身蹲在汉阳陵东阙的遗迹上,轻轻清扫出来自汉朝的轮廓和震撼……考古体验让许多人相信历史绝不只是课本上说得那么简单,而遗产是那么珍贵和脆弱,需要我们用全心去保护。

  远古与现代,神秘与直观,专业与大众,洛阳铲与爆米花……一场来自考古现场的直播,一次考古的亲身体验,让不可思议的一切在瞬间碰撞。这样的碰撞对于许多人来说绝对是一场文化的盛宴,考古所能带来的激动、期待、快乐被更多的人分享着。

  “每一个人在基本物质生活满足之后都会去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考古因为具有严谨、神秘、科学的一面,所以许多人试图通过它了解文化遗产,增加历史知识。作为考古科研单位我们有义务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陈显琪对大众对考古的关注有着深刻的理解。

  当然理解只是基础,实践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010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公众考古部。也许一个小小部门的成立对于多数人来说都微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对于考古、对于热爱考古的人们来说它显然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它标志着,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热爱考古、感知考古,并且因为这份爱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考古科研单位的一个重要科研命题。陕西考古研究院作为中国考古学界具有相当分量的学术高地在这一最大众化的领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事实上,公众考古部的成立,只是将陕西考古研究院努力让考古为公众服务的一个行政性表达,而实际的工作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在有意无意间展开。

  从早年石兴邦先生在半坡遗址边为当地百姓摆起的简单展览,到兵马俑时至今日仍然在展览中进行的考古挖掘;从陈炉区的耀州窑博物馆到考古研究院为百姓编写的考古通俗读物《留住文明》,传播考古的成就、弘扬祖先的文化一直是考古研究院许多专家的坚持。

  收获往往是双方的,在考古与老百姓的互动中,考古工作也为自己拓展了更适宜的工作基础。“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飞速的变化。由于经济发展诉求、城市化等种种原因,地面上下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正时刻面临着被损毁的威胁。而公众的参与与支持将是我们保存、发现、了解历史的希望所在。”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意味深长地说。

  事实上,考古和百姓是有着深刻的感情基础的。考古来自田野,而这里正是老百姓和他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历史是每个人的渴望。只有了解才会有热爱的基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对自己和自己祖先历史毫不了解的人会热衷于保护文物。正像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所说:“我们必须尊重和维护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和情感,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任何忽视和割断文化遗产与民众的历史渊源和联系的行为,都必将损害文化遗产的自身价值,甚至危及其存在的基础。”

  从田野考古到考古博物馆,专家与百姓在专业语境下的科普话题

  2003年12月13日深夜,周公庙考古队在当天的《考古日志》上写道:“今天,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美国军队在伊拉克抓捕了萨达姆。第二,周公庙考古队在中国岐山发现了甲骨文。”这是溢于言表的自豪和骄傲!2010年10月21日深夜,33岁的公司白领李飞凝望着自己家门口的城墙在日记本里写道:“今天我又去了历史博物馆。神秘的古墓、珍贵的陪葬品、漫长的考证……作为历史遗存信息的最后诠释,多希望年少的考古梦能够重圆。”

  这不是两个无关的日记,考古的快乐和骄傲、神秘与冒险是考古工作者所拥有的,同时也是很多普通人的期待和梦想。但是考古现场的荒僻,考古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以及考古过程的艰苦使很多人都很难实现考古的梦想,那么究竟该如何让普通人也了解考古、感悟考古,让神秘的考古成为百姓的精神大餐呢?“建一所考古博物馆也许是对公众了解考古事业最好的方法。考古如同刑侦,我们普通人在一般的博物馆看到的只是考古的结果,是考古学家破译后的历史密码。但是究竟考古学家是如何破译的,这中间有什么样的故事,又采取了哪些手段,大多数的人都是不知道的。而考古博物馆就是要用最生动的方式将这一切呈现给大家。”王院长说。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建有考古博物馆,陕西省现有各类博物馆178个,但没有考古博物馆,全国目前也没有。而陕西作为文物大省,作为很多考古学家梦寐以求的地方,建一所考古博物馆无疑将具有深刻的意义。

  “考古博物馆里也许展示的不是最华美的东西,但一定是最具有价值的东西。”陕西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部部长孙秉君说。在考古院的规划里,这个考古博物馆将全面的展示考古工作的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成果及其背后的人物故事。

  在这样的博物馆里,你可以站在考古专家的身边听他们的考古故事,你也可以拿起洛阳铲感受挖掘宝藏的快乐,更或者你可以像个侦探在自己分析那来自古代的器物所透露的历史信息。

  “我们要通过环环相扣的方式,使参观者如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公众对考古学的理解,提高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参与度。而对于专业人士,则通过遗迹、遗物的分类研究和标本的集中对照展示,揭示古代文化发展的序列和地域性差别,以提升考古学的研究水平。”陈显琪书记试图为我们描述一个考古专家和考古爱好者都向往的考古乐园。

  当然,这仅仅是考古博物馆直接的作用。实际上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博物馆它对于一个城市功能的提升,对一个地区文化知名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上世纪初,近现代意义的考古在陕西开展以来,考古发掘成果丰硕,积累了几十万件文物标本和大量文物资料,这些资料已经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将是建设考古博物馆的强大支撑和最大优势。这样的博物馆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提升陕西考古综合实力的需要,考古博物馆无疑将会成为陕西独有的新名片。”赵荣局长对考古博物馆发挥的作用有更长远的看法。

  从象牙塔到老百姓,考古与民生在交融中诞生的强省可能性

  4月8日收视率同比增加129%,收视份额同比增加175%;4月9日,收视率同比增加127%,收视份额同比增加110%。当天的频道份额达3.22。

  这是中央电视台两天直播《西汉大墓探秘》的收视报告。当天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新闻频道播出的西汉大墓探秘、利比亚局势、日本大地震三档节目的收视率分别占100%、95%、92%。

  任何熟悉媒体传播和信息价值的人都能看出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最有力的推广宣传,同时也潜藏着无限的文化经济市场。

  实际上,这样的潜力早就在陕西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体现出来。从上世纪50年代的半坡遗址发掘,60年代的乾陵陪葬墓发掘,70年代的秦俑发掘,80年代的法门寺发掘,90年代的汉阳陵发掘,新世纪以来,韩城梁带村遗址、岐山周公庙遗址、高陵杨官寨遗址等等,每一次重大的考古发掘带来的都是一片兴盛的旅游产业和陕西知名度的提高。

  “老百姓热爱考古,考古也在与百姓的沟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相互的作用力。不走进百姓的考古只能是象牙塔中的自言自语,考古更需要在表达中为自己也为社会赢得更多的可能性。”赵荣局长清晰地看到考古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作为陕西的领导很容易将文物和强省联系在一起。在今年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赵正永省长和景俊海副省长都要求我省文物部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一步发挥陕西文物优势,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也许考古对社会的贡献率我们很难用具体的数据进行统计,但是它的推动力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公众考古就是在还原现代考古发现的真正意义。

  今天,我们不再要求考古只是罗列出一张日趋完整的人类文化遗产清单,我们梦想中的考古在于“为未来保存过去”——通过对那些人类生活遗迹的解读,提炼出有益于现代人乃至后世子孙的历史经验和生活智慧。而我们普通的每个人在这样的考古中将汲取智慧,并用这样的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