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孔子墓甬道
过墓门之后便是甬道,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石仪成群,直接通向孔子墓,人称“孔子墓甬道”。甬道两旁共有四对八件石仪,从南往北依次为望柱、文豹、甪端、翁仲。
石仪作为石刻的一种,主要陈列于陵墓之前。石人用作墓主的守卫或侍从,石兽则象征吉祥并驱逐鬼怪。石仪代表一种威慑力量,是活人像死人表示威严的一种特殊方式。墓前陈列石仪的风俗,始于东汉。
望柱,实为华表的延伸。华表,史有多种注解,一说是用于纪念的标识;一说为部落的图腾标志;一说古代名为“木铎”的乐器演变而成;另一说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之遗存;较为共识的为帝尧时代名“谤木”的立柱,为纳谏之用。总之,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成为权力地位之标,是一种高贵的象征。
文豹,亦称瑞兽,是石虎的一种人为变异。一般放在陵墓前,以示威严。后人为凸显孔子墓有别于其他陵墓神道前的石仪,故把石虎称之为“文豹”。当然,此石虎在雕刻之初非常夸张,写意有别于其他陵墓石虎,正好与孔子“文圣”之谓相对应,这也是后人称其为“文豹”的根本原因。据说它腋下能喷火,性情温顺,用来守墓,以示灵异。
甪端,是在宋代陵墓中开始出现的一种臆造神兽。沈约《宋书·符瑞志》载:“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耶律楚材谓为旌星之精灵,异如鬼神。”可知,甪端是识贤聪慧的神兽。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的贤明,对此兽情有独钟,往往置于宫廷中,故而成为了皇帝的专属。此兽置孔子墓神道,寓意孔子德高盖世,贤可比君;同时也象征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治国之道的行为如同甪端。值得注意是,甪端与獬豸其形相似,往往被人们混为一谈。区别在于其独角前挑为獬豸,后顺为甪端。獬豸是法律的象征,常常置于宫府衙门前以示公正。
翁仲,史传为秦时的一名武将,但不见正史。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载:“翁仲姓阮,身长一丈二尺。少为县吏,为督邮所笞,叹曰:‘人当如是耶!’遂入学究书史。秦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兵守临洮,声振匈奴,秦人以为瑞。翁仲死,遂铸铜像置咸阳司马门外。”“督邮”一职为西汉代始设,“为督邮所笞”不通。可见,秦时翁仲其人附会较多,只是异闻传说。但翁仲高大武猛的形象却实实在在地镶嵌在历史的记忆里,成为人们钟爱的守护神。唐时,依班朝之制,由双武将改为一文一武,东为文官,双手秉圭;西为武官,双手拄剑,一直为后世沿用。现存翁仲为清康熙年间所立,是孔林石仪中雕刻最精美、最高大的一对。清雍正皇帝为彰显自己对孔子的尊崇,把宋时原翁仲因体小不够壮观,移至孔伋墓前,又下诏打造了新翁仲立于此。
该组石仪布局疏密得当,富有气度。雕刻集圆雕、浮雕、线刻多种技法于一体,刀法洗练,简洁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