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孔庙]--孔子坐像解读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3-03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3-03

冕旒 帝王戴的,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礼运曰:“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十二章服 是指中国古代帝王上饰有12种纹样的服饰。12种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早期手绘、晚期用刺绣绣于服装之上。十二章图案各有深刻的寓意,据史载:日、月、星辰称为“”,取其“照临”之意;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镇重之意;龙,变化无方,取其神;华虫,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宗彝,为宗庙祭器,绘虎、鵻二兽,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宗彝绘虎,是取其严猛,绘“鵻”,即鹁鸪鸟,是取其智);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洁;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粉米,即白米,取其洁白能养人;黼,作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断之意(又有一说,按八卦方位,白为西方之色,黑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为八卦中的乾位,乾为天、为阳,故象征刚健能断);黻形为“”,一说认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说认为,是两“己”或两“弓”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臣离合,去就之理)。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为四镇之山为瑑饰,寺长尺有二寸。”

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计六种,故名“六瑞”。《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孔子两侧神龛内为四配,东位面西的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面东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

颜回(前521——前481),曲阜人,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好学著称,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早卒,以德著称,被后世尊为“复圣公”。

曾参(前505——前432),费县人,现嘉祥人。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大学》是他的著作,被后世尊为“宗圣公”。

孔伋(前483——前402),战国初期思想家、哲学家。孔子的孙子,名伋,字子思。相传曾受业于曾参,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现在《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是他的著作,被后世尊为“述圣公”。

孟轲(前372——前289),字子舆,今曲阜人,孟母三迁迁至邹县,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后退而与弟子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有天赋道德意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教育人注重存心养性,一度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对后来宋儒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著作有《孟子》一书,被后世尊为“亚圣公”。

孔子的弟子们将孔子的谈话和与弟子的回答整理成篇,即为《论语》,与曾子所著《大学》、孔伋所著《中庸》、孟轲所著《孟子》并称为“四书”。历代对《论语》非常重视,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执躬圭,如古代上公礼制。

四配再两侧为“十二哲”:

1、闵损(前536——前487年),字子骞,鲁国人,孔子学生,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

2、冉耕(前544——?年),字伯牛,鲁国人,孔子学生,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

3、冉雍(前522——?年),字仲弓,鲁国人,孔子学生,其父为“贱人”,孔子曾称许他的德行,并谓“雍也可使南面”。《荀子》书中亦曾以“仲尼、子弓”并提。

4、宰予(前522——前458年),字子我,一名宰我。鲁国人,孔子学生,以擅长言语著称,曾任齐国临淄大夫。

5、端木赐(前520——?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并参预政治活动,历任鲁、卫,聘问各国,与诸侯“分庭抗礼”,曾游说齐、吴等国,促使吴伐齐救鲁。

6、冉求(前522——前489年),字子有,鲁国人,孔子学生,曾为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孔子曾称其“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7、仲由(前542——前480年),字子路,也字季路,泗水人,孔子学生。性直爽、勇敢,曾对孔子的政治主张表示怀疑,孔子任鲁国司寇,他被委任为季孙氏家臣,后任卫大夫孔悝的宰相,在贵族内讧中被杀。

8、言偃(前506——?年),字子游,吴国人,孔子学生,擅长文学,曾为武城宰,提倡以礼乐为教,境内有“弦歌之声”。转述了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论点。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晋国人,一说卫国人,孔子学生。为莒父宰,孔子死后,到魏国西河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防止臣下篡权。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和“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等观点。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学生。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10、颛孙师(前503——?年),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孔子学生。主张“博爱容众”,思想比较激进。

11、有若(前518——?年),鲁国人,孔子学生,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主张。孔子死后,因他“状似孔子”,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特别尊重。

12、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人,侨寓建阳(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他从事教育五十多年,吸收当时的科学成果,提出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某些特点。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统治阶级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以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多种。

大成殿内除十七座塑像外,原有10方巨匾(有的还未复原),正中是康熙皇帝手书的“成世师表”,光绪皇帝的“斯文在兹”,两侧是咸丰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时中立极”等,门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书。

殿内设有复原的红漆供案,供案摆满各种祭器和乐器,祭器有青铜的爵、罍、铏、登、簋、豆、尊等,竹制的笾、篚等;木制的俎,以及堆料五彩御制香炉、烛台等。乐器有鎏金制的编钟、精制的特磬,成组的排箫,彩绘的应鼓,陶制的埙,以及对列的编钟、玉磬,配以古琴、大瑟、风箫、笙、笛、箎和少见的柷、敔等数十种。

 

上一篇:[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