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孔子故宅“隐秘的角落”:震撼学术史的「鲁壁」

作者: 康玉潇  发布时间:2016-06-23 文章来源:孔子博物馆 点击数:
作者:康玉潇  发布时间:2016-06-23

经天纬地存千古,岂系恭王坏宅时。”

两千多年前的汉景帝时期,皇帝刘启将其子刘馀从淮南迁到了曲阜,封为鲁王,史称鲁恭王。据说,鲁王好治宫室,在扩建宫室拆除原孔子故宅之时,忽闻有丝竹金石之声、六律五音之美,循声而去,从隐秘的墙壁里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

 孔子博物馆  鲁壁出书(场景复原)

《汉书·艺文志》 曰:“鲁恭王坏孔子宅 ,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 及 《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

这些书从何而来?藏于何时?又为何被藏在孔子故宅“隐秘的角落”里?

问题的答案,要回到公元前213年的那场浓烟烈火里去寻找。

当时,秦始皇为在全国推行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郡县制政体,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下令焚烧除《秦史》以外的列国史记,“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不忍书毁,认为“秦非吾友,……吾将藏之,以待其求”,就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儒家经典偷藏在孔子故宅墙壁内,自己前往嵩山隐居,至死没有取出,而这些书在百余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儒林列传》

而正是这个隐秘的角落才使得“竹简不随秦火冷”,这些珍贵的经典得以保存下来,“鲁壁出书”也成为了影响中国学术史千百余年的一件大事。

后人将鲁壁所出《古文尚书》、《礼》、《论语》和《孝经》等数十篇典籍称作“鲁壁古文”,在今古文经学之争中有力地支持着古文经学的研究。

但是,重现之日,人们发现这些书和当时民间盛行的典籍并不相同,其内容和文字引起了后代学者源源不断的研究与考辨。

从此以后,我国古代文献出现了两个版本,开始了古今文之争:

东汉末年,郑玄以古文为宗,兼采今文,遍注群经,今古文渐趋统一。清代学者顾炎武倡导“舍经学无理学”,古文经学得到复兴。乾嘉学者,不满意前人讲经的空疏,考辨古文经书勃然兴起……至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对古文经书进行了系统的考辨。

除此之外,这些书都是用隶书以前的文字“蝌蚪文”书写,为研究解读这些以古文字记录的儒经经典,引发了中国文字学的第一波热潮,其直接结果便是第一代文字学大师“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历时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时至今日仍对文字学研究起着巨大作用。

后来孔子十二代孙孔安国将蝌蚪文重新译回古文,使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发扬光大,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鲁壁 孔庙

今日我们在孔庙中所看到的“鲁壁”,是明代在纪念孔鲋藏书所修建的“金丝堂”原址上增建的。“壁”上多出一点时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们常认为它代表“壁”中有书,但是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一段珍贵的过往,也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术时代。

 

参考文献:

①陈开先.《孔壁古文与中秘古文》.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45-52.

②李鲁涛.《孔庙之鲁壁》.走向世界,2011(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