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从孔孟之乡到传统文化“首善之区”

作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发布时间:2016-08-15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作者:赵秋丽 李志臣 发布时间:2016-08-15

在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前后相连。这片南北长约1500米的古建筑群,西侧一条街名为半壁街,石板路两旁种满了银杏树,抚着古老砖墙走过,静谧中体会2000多年文化的流传;东侧是鼓楼街,车水马龙,商铺林立,游客络绎不绝,洋溢着一派现代生活气息。

  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的道路上,曲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复兴发展之路。

  让儒学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作为规格最高、程序最为严谨的官方祭祀仪式,祭孔仪式现在每天在大成殿前展演,还向曲阜全市群众敞开,普通民众也可加入祭祀队伍中。

  息陬镇小峪村村民王西社作为镇街祭孔队伍中的一员,两年来一直参加百姓朝圣活动,对正衣冠、行鞠躬礼这些基本的礼仪十分熟悉。“让普通百姓零距离参与祭孔活动,目的在于让更多的曲阜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找到孔子故里人的归属感。”曲阜市委宣传部部长靳亚说,自2014年起,曲阜开展以“儒学让百姓更幸福”为主题的“百姓儒学节”,推出了百姓朝圣、论语进万家、师生节、书香门第评选、邻里一家亲等多项主题活动,根本目的就是让儒学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当下的曲阜以自身文化底蕴优势为依托,开始了“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等多项以传统文化滋养道德养成的实践。根植于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曲阜于2014起启动百姓儒学工程,实现了孔子学堂在405个村的全覆盖。通过“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等活动,促成了“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景象。

  防山镇钱家村,村民史广冰切开了西瓜,儿子抱起一块就跑到家里老人面前,先让爷爷奶奶吃。

  “原来在外面打工,为了多挣钱很少回家,连父母病了也很少去照顾。”史广冰说,过年回家时,听村里的儒学老师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想到家里上年纪的父母,史广冰辞去外地的工作,在镇上找了份活儿,虽然挣得少了,但能天天回家,陪在老人身边孝敬照顾。

  家里最直观的变化是,全家开饭时第一碗饭一定要盛给父母。

  探寻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在曲阜,这句话不仅被印在了传统文化展示牌上,还在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实现了具体化运用,这就是已经遍布405个行政村的“和为贵”调解室。

  在书院街道宫家村,村支书宫建说起去年调解的一次纠纷。村民老郭因口角一拳把邻村60岁的老鞋匠打翻在地,老鞋匠的家属准备报警、起诉老郭。宫建拉着当事双方先到调解室谈一谈,调解不成再走法律程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老郭赔了不是,还补偿对方误工费、医药费、营养费等6000元,求得了对方家属的谅解。

  “乡村传统文化流失少,更容易唤醒。以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解决问题精髓的‘和为贵’调解室,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曲阜市委政法委书记马刚说,曲阜以“法德相济”为依托,将“和”作为乡村治理的新途径,截至目前,已累计调解各类纠纷案件300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到98.1%,2015年全市村级信访量同比下降20%。

  与“和为贵”调解室相得益彰的是曲阜的“乐和家园”工程。去年起,曲阜引入乐和家园“一站(社工站)两会(联席会、互助会)三院(文化大院、乐和书院、百姓庭院)六艺(耕读居养礼乐)”社区建设新模式,引导居民通过参与社区事务实现个人价值,树立自立、互助、公益的道德观念。“乐和”理念已经在全市得到推广,目前曲阜在10个“乐和家园”示范村共成立13个互助会,推选乐和代表200余人,协助村委解决公共事务60余件。为了将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社会价值相结合,曲阜还启动实施了“全民修身全民守法”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居民素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而今,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道德力量,已经创造出道德“GDP”,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方。曲阜已连续3年获得济宁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第一名,群众满意度工作连续3年蝉联济宁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