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围绕大局 自觉服务大局——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解析两会热点和文物工作关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恰逢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社会各界再次聚焦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大计。围绕“四个全面”的内容战略布局,记者走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结合两会热点,解析其与文物工作关联。
改革关键年,文物系统将有哪些关键之举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5年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征程中我们已经迈出了多少步?关键之年又会有哪些关键之举?将会啃哪些硬骨头?
励小捷委员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文物事业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改革开放给文物事业带来了新生和活力。深化改革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也是文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文物系统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二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三要切实履行部门管理职责,推动文物部门由办文物向管文物、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管脚下向管天下的转变。
2014年,国家文物局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推进文物审批制度改革。励小捷委员强调,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审批机制综合改革是文物系统改革的“牛鼻子”。2015年,要实现文物保护项目审批改革的全覆盖,对文保工程、安消防工程、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全面实行网报网审、联网审批,新增承担技术方案审核的中介机构。国家文物局对行政审批事项普遍推行办理时限承诺制和受理单制度,重点加强文保工程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包括中介机构监管和资质资格管理,努力实现内部决策流程化,提高行政许可和项目审批时效,破解限时办理这个硬骨头。
依法治国,在文物法治建设中如何体现
从今年1月1日开始,新环保法正式实施,新增了对环境违法行为多项严厉处罚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有人戏称为“有牙齿”的新环保法。对比之下,有专家指出,“文物尊严受损”的表象下,是因为文物法律不够硬。
励小捷委员介绍,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文物局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了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这次文物法修订,将对原有法条“加钙片、加营养”,严格问责、严厉惩罚,提升可操作性,加大违法成本,让文物法硬起来、严起来,对“牺牲文物搞城乡建设”违法行为实现有效制约。目前,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分送国务院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励小捷委员说,全面推进文物法治建设,除了按照科学立法的要求,加快推进文物保护法修订进程外,全国文物系统在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贯穿文物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还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全面履行部门职责;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推动国家文物督察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执法效能;按照全民守法的要求,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联合司法部开展文物保护法普法宣传。
新常态下,文物工作有何新特点
当下,“新常态”就成为人们引用最多的词语之一。文物系统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做好新常态下的文物工作?
励小捷委员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国际国内背景,新常态的主要趋势和阶段性特征,认真思考新常态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做好新常态下的文物工作。
励小捷委员强调,文物工作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在新常态下保持文物工作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有所作为,主动作为,不断推进文物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做出应有的贡献。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为历史机遇,切实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紧迫感,全面深化文物系统改革,全面推进文物法治建设,安排部署好文物事业各项工作,坚决扭转文物保护被动局面。
记住乡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如何推进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连续12年聚焦“三农”工作。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故乡,如何才能保持和复活内涵丰富的乡村文化、记得住乡愁?
励小捷委员说,传统村落孕育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四部局共同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资金环境,加强宏观指导和技术支持,共同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励小捷委员介绍,国家文物局在2014年5月召开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中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会,对270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做出部署。发布实施方案及乡土建筑保护利用导则,既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又满足原住村民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要求。首批51个村落保护安排资金7.1亿元,保护修缮工程和环境整治项目全面启动。
励小捷委员强调,世代居住在传统村落里的人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我们反对将村民整体迁出,搞产权置换,把村落整体交给公司搞开发;反对将传统村落中文物保护单位以外的民居全部拆除,之后新建仿古建筑的做法。
民生福祉,文物保护利用如何与之进一步关联
事关百姓的民生问题年年都是热点。文物保护如何进一步惠及民生?
励小捷委员说,他的一位同事,参加湖北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仪式后回来告诉说,四里八乡闻讯自发赶来的父老乡亲,眼里流露出的对遗址公园的热情,流露出对遗址公园建设带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令他动容。
励小捷委员说,我们保护文物,是为了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更是为了实现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和享受到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要把文物保护同推进区域经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从单纯的本体保护到兼顾周边环境整治的综合性保护;从“画地为牢”式的封闭保护,到与当地居民共享保护成果的开放式保护;从性质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到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这样,文物保护工作就能从仅靠文物工作者孤军奋战的行业行为,提升为得到广泛理解和全面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
破解“十面霾伏”,文物系统能有作为吗
每年全国两会上,生态保护、美丽中国、雾霾治理等总是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之一。今年更是如此。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各方责任,破解“十面霾伏”,文物部门有责任也能有所作为。励小捷委员说。
文物和生态关联紧密。现在,就有生态和文物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文物保护品类——生态文明保护类型。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如果没有“生态优先”的保护原则,西湖失去了生态美,作为文化遗产的西湖也就不复存在了;红河哈尼梯田是人类生态系统的杰出范例;井冈山等红色遗产,同时也是绿色遗产、生态遗产;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本体得到保护的同时,环境也得到优化美化。目前,采取的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搞绿化,通过植树种草,与保护大遗址结合起来,让位于城市中的大遗址能够成为城市的“肺”。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息息相关。励小捷委员强调。
随着社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作为人文景观的重要资源,文物对旅游业的支撑至关重要。旅游行业的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所以又称无烟工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就是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励小捷委员介绍。
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才能记得住乡愁。文物保护利用和生态绿化美化,紧密关联,相得益彰。励小捷委员说。
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弘扬核心价值观
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物部门必须要有所作为。励小捷委员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一论述,着力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地位、根本作用。文物部门作为保护、展示文化遗产的文化机构,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职能和文化宣传功能。文物,实物实证实说。以文物为媒介来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提升审美趣味、启迪国民智慧、构建爱国情怀和激励民族精神,往往事半功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和平台。励小捷委员指出。(国家文物局网站 张伟 徐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