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族权的象征——论族长藤杖及孔氏族规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朝廷曾钦赐孔氏族长一支藤杖,令其主持孔氏家族内部的事务。不知经过了多少任孔氏家族族长的传递,承传至今,这支藤杖依然收存在孔府内。

对孔氏族长而言,藤杖无疑就是朝廷颁给自己的一份任命书,有了这支藤杖,便有了权威,便可名正言顺地在孔族内部发号施令,主掌家政。

孔氏家族拥有一定的社会特权,这种特权是和历代王朝尊孔崇儒分不开的。作为圣裔,朝廷对他们的待遇始终很优厚,朝廷还要求他们要成为遵循圣人遗教的表率。而且,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对其家族的支配和影响也很大。

五代末年,孔族曾经历了一次“孔末之乱”。以孔末为首的庙户,夺取了孔子嫡裔的爵位,并大肆杀戮孔氏族人,孔氏族人被杀几尽。在阙里只有四十三代孙孔仁玉一人藏匿外家得以幸免。尽管遭到这样严重的挫折,孔氏家族还是迅速得到复苏。

以孔仁玉为首的孔氏家族,又瓜瓞绵绵,繁衍发达起来。孔仁玉也被全族尊为“中兴祖”。至北宋,孔仁玉的子孙就分成五位;宋末元初,发展为二十派;元末明初,增至为六十户。到明、清两代,孔氏家族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峰。

孔氏家族内部,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以嫡长为大宗,其余为小宗。衍圣公是孔裔嫡嗣、世袭公爵,家族中的地位是全国孔氏族人的大宗主,在孔氏家族中居于最高的统治地位。

除了大宗主衍圣公外,在曲阜的六十户中,设有孔氏家族族长一人,族长的办公地点,称为“族长衙门”。族长之下还设有林庙举事一人,辅佐族长。六十户内,每户设户头一至三人,户举一人。

孔氏族长,由衍圣公检选,检选族长的标准是“行辈尊崇,齿德兼优”,要“为阖族德望”,即辈长年高,遵循道德规范的人。在孔氏家族中,族长是在衍圣公以下具体管束族众的大家长。

族长作为孔氏家族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督领各户户长、管理子孙。若有品行不端,缺礼者,族长就要申家法,依例责罚。

族长始设于宋代。《东家杂记》中说,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诏定:“至圣文宣王之后特与亲属一名判司簿尉,令孔若虚具名闻奏。今后事故,即最长人承继。”孔若虚推荐了本家最长进士、时任乘氏县主簿的孔宗哲,获皇帝任命,授阶迪功郎,正八品散官。

金代承袭宋代旧制,元代时已无官阶,但许以冠带。

明洪武元年(1368年),因元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孔泾齿行俱尊,命特释还乡任孔氏族长,并赐治家藤杖一支。《阙里孔氏世官世系》记曰:“明太祖洪武元年,以翰林院检阅官孔泾齿行俱尊,特命还乡里,为孔氏族长。面赐藤杖一棱,令世守主领宗族事。其后衍圣公择年长行尊有德者为之,无品秩也。”

这就是孔氏族长藤杖的来历。

虽然族长一职没有秩,但有了明太祖朱元璋钦赐的这支藤杖,其在族众中的震慑力,也足以令人瞠目。

这支藤杖,自从第一任持有人孔泾起,在整个明代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大概是到了清代中期,这支藤杖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因为,清雍正八年(1730年),朝廷设置了孔庙四十员有品秩的执事官,族长一职多以三品执事官兼任,藤杖流落何处,一直是个谜。长时间的迷失,以至于后来有人将雕刻有松树仙鹤的杖首,误传为“龙头拐杖一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59年春,这支藤杖在曲阜城东北30公里泗水县上庄(靠近曲阜边区)村孔尚任后裔家中被发现。孔尚任曾任孔庭族长,故此杖流传其后裔家中。

藤杖为乌棕色,上顶浮雕松树仙鹤,稍有残缺,杖尾铜箍包头,杖体十分光滑,杖身上端雕刻楷书铭文“钦赐孔氏族长”,用白棉布包裹,墨书“明洪武戊申年钦赐孔庭族长主家政”。杖长205厘米,直径4厘米。当时有木匣盛装,匣已残毁。

这支藤杖,确实是一支非同寻常的藤杖。在它身上,能折射出封建帝王与孔氏家族的那份特殊关系,能印证孔族内部组织的尊卑秩序,同时也向人们讲述了孔族内部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孔氏家族内部,来了解一下这个庞大家族的方方面面。

孔氏家族为了“别于齐民”,体现封建帝王对圣裔的优恤,维护宗法等级制度。通过恤族属,订族规,行家法等方式,对家族事务施行管理。

作为圣裔,孔氏家族在经济上历来受到封建王朝的优遇。宋代以后除赐予大量土地外,还在赋役征收上除个别情况均给予照顾减免。

孔氏族人的名字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不太严格。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十辈。明崇祯二年(1629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二年(1863年),七十五代衍圣公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6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内务部核准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按照孔氏家族的规定,族人取名必须严格按照行辈规定,不准乱起名号,更不准犯上。否则,族长予以追究,不改者,不准入谱。

孔氏家族内部制订有族规家训,严格地约束着族人的言行、生活诸方面。如果族人有违犯者,就要受到家法的究办,族长的惩处。以至于家谱除名,革除族籍。

大宗主衍圣公颁布有纲领性的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具有指导作用,各地族人必须共同遵循。祖训箴规共分十条:

一、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追远之道,子孙所当知者。

二、谱牒之设,正所以联同支而亲本。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为圣裔。

三、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孔门素为佩服。为子孙者,勿嗜利忘义,出入衙门,有亏先德。

四、孔氏子孙徙寓各州县,朝廷追念圣裔,优免差徭,其正供国课,只凭族长催征,皇恩深为浩大。宜各踊跃输收,照银完纳,勿识有司奏销之期。

五、谱牒家规,正所以别外孔而亲一体。子孙勿得勾相眷换,以混来历宗枝。

六、婚姻嫁娶,理伦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七、子孙出仕者,凡遇民间词讼,所犯自有虚实,务从理断而哀矜勿喜。庶不愧为良吏。

八、圣裔设立族长,给与衣顶,原以总理圣谱,约束族人,务要克己奉公,庶足以为族望。

九、孔氏嗣孙,男不得为奴,女不得为婢。凡有职官员不可擅辱。如遇大事,申奏朝廷,小事仍请本家族长责究。

十、祖训家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下人。

流寓各地的孔氏族人,也要根据这个训规精神和自己的具体情况,自订家规。往往他们制订的家规繁多,仔细入微。如《丹阳县孔氏天启族谱家规纪》中,在详细制订了崇孝道,睦友于、秩尊卑、训子孙、勤农桑、戒争讼、安生理、毋赌博等八个大项后,又制订了实施细则:

一、窃盗事者,送官究治。

二、犯奸淫事者,送官究治。

三、卑幼犯尊长者,罚银二钱,重责二十。以大欺小者,罚一钱。

四、妇人撒泼干犯长辈者,罚银一钱,责夫十板。

五、偷盗菜薪鸡犬者,罚银一钱。

六、偷盗衣服五谷者,罚银五钱。

七、侵损坟茔树木者罚银一两,草皮一钱。

八、窝藏盗物之家,罚银三钱。

九、男女混杂、嬉笑、隙窥者,罚银五钱,责十板。其妇人责其夫。

十、凡赌博者,罚银一两。

江西临川孔氏支谱家规条例制订了:遵族长、立房长、立纲首、首孝悌、重节义、励读书、崇学校科第、贵教子、义同居、正婚姻、诛不孝、除淫乱、戒赌博、究窃盗、禁僧尼道师学戏隶卒之类、禁妇女不许朝神拜庙、禁负养螟蛉、禁构讼、禁穿构衙蠹、禁拖欠钱粮等二十个条目。

至于在孔氏族众中实施家法,可谓是名正言顺。因为,这种实施家法的权力,得到了朝廷的授权。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世宗朱厚熜敕令:“其大宗主之裔赐爵嗣封,承奉祀事,统摄宗人……如有恃强挟长,朋谋为非,不守家法者,听尔族长查明照家法发落,重则指明具奏,依法治罪。”

孔氏家族,除大宗主衍圣公外,族长就是家族中的最高领导者和管理人。

而隶属族长之下的举事、户头、户举,必须经过族长的考查后,报大宗主衍圣公批准,方可充任。《孔府档案》〇七五三之六卷,记载了一起清康熙年间族长考选铧店户户头的情况:“为遴选户头以敦族谊以重家范事。据铧店户户头久缺,无人督理。有本户族人孔兴纲,为人端方,老成持重,礼义娴熟,堪应户事。拟合给帖,以为重望。为此,帖给孔兴纲收执。乡间杂泛差徭,准照旧例与生员一体优恤。自给帖后,凡值朔望吉辰丁祭日期,整肃顶戴,随班叩拜,户内公事,勤慎襄举。尤必敦我族谊,率相亲睦,遮无负本庭委托之意。至于户内人等,倘有不遵家范,匪彝自即者,许尔纠举,以昭劝惩。毋挟私嫌而淆真伪,毋徇情面而枉是非。嗟嗟正直是与,必先自正而正后人,身先之化,可不慎诸。”

族众中,上自举事,下至普通族人,如有行为不规者,族长都有权监督责罚。《孔府档案》〇七五七之四十四中,记载了一起族长孔贞梓检举举事孔广志恶迹的事,建议大宗主对孔广志依法制裁。他说:“孔广志任事以来,其招摇撞骗,恃符诈财,恶迹种种,难以悉举,今将职所深知者,略陈数条,伏乞宗主大人恩准察核施行。”

可想而知,当年族长大人手持这支藤杖,八面威风地高坐于族长衙门的大堂之上,断喝审案,是何等的尊严。悠悠岁月,已成昨日旧事。但只要我们面对这支非同寻常的藤杖时,不是会很自然地想起了些什么吗……



何龄修等:《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478页。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中华书局,1994年,第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