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凫村文物普查随笔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之际,我们普查队走进了山东省曲阜市凫村这块古老、美丽的土地,心中怀着一份深深的崇敬之情。此处文化底蕴丰厚,“地以人贵,物以文传”,凫村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孟母和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而出名。

凫村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东靠马鞍山,西临兖石铁路,南与邹城接壤,白马河从村落中流过,104国道从村中由南至北穿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据发掘,此村原址在其西1公里处,为新石器时代的凫村遗址。后迁此临河而居,春秋战国时已形成村落,亚圣孟子就生在此村。相传孟母仉氏洗衣于白马河畔,见凫鸟落入水中,视为吉祥之兆,故取名为“凫村”。据有关资料考证,后人尊称此村为孟儒里。魏、晋时称邹兴乡,邹儒里。清光绪版《邹县志》载:“孟子故里祠,在城北富村(亦名傅村),旧时邹兴乡,即邹儒里也。”村中东西大街路北孟子故宅,有门楼1座,上悬“孟子故里”匾额。内有正殿3间,殿内正中原有孟子父母塑像,现均已换为牌位。东院有神厨和更衣室。故宅西南有池约3亩,为孟母池。池之西南有孟母井,井台旁有清光绪年间立的重修“孟母井”石碑1座。故宅东有“孟子故里”木质牌坊1座。周边有白马河、马鞍山等自然景观,总占地面积190公顷,2003年被山东省评选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对其管束甚严,是后世母教之典范。据《三迁志》记载:“孟母之迁之教:孟母其舍(凫村)近墓,孟子之少也,喜于墓闹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我所以居处”,乃携子去闹市旁(邹县城西庙户营),其嬉戏为贾人,习杀豚之事,孟母见曰,“此亦非我所以居处。”复徙学馆之旁(邹县南关子思教书处),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此可以居我子矣”,遂居。孟母三迁的典故为后人广为传颂。

据史料记载,凫村在清末以小白马河为界,东、西两部分各筑有灰土结构的围墙,高4米,宽2.8米,周长4000多米,习称东、西寨。东寨设东、西、南、西南4个寨门。建国后,因建房扩路,均已拆除。1946年前,该村隶属邹县。清康熙版《邹县志》载:“中疃社……傅村(孟子故里)。”光绪版《邹县志》载:“元兴社……凫村。”1946年划归曲阜县。1946年属5区。1947年复归邹县治。1949年又划归曲阜县第9区。1965年属陵城区。1970年属小雪公社。现属小雪镇。1960年分为东、北、南三个大队,现为凫村东、北、南三个村委会。我们此次普查,在凫村新发现古民居15座、古桥7座、围墙基址1周、寨沟1周、碑刻4通,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大部分古民居已被拆除或者改建,部分古民居濒临倒塌。寨墙只剩基址,寨门现都已不存,仅剩门前石桥,石桥桥面大部分是居民用墓碑改建,寨沟绕墙址依稀可见。凫村古村落传统格局保存较为完整,以白马河环绕围成的村庄中心街区,民居整体风貌和空间特征基本保存,传统建筑空间变化丰富多彩,建筑造型朴素大方,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孔孟之乡历史文化传统街区中属于较为完整的街区之一。

小雪镇凫村古村落,寨墙、寨沟及寨门遗迹犹存,约50余间古民居散落其中,闪现着传统的民居理念,类似此村落的保存状况在北方已属少见,此村落的发现对研究当地的建筑风格及历史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凫村建筑格局错落有致,在空间关系、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地方代表性,在建筑历史及传统街区、传统民居建筑领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