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汉鲁城灵光殿存世年代考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汉鲁城灵光殿是西汉时期最著名的三大宫殿建筑群之一,规模庞大,气势恢宏。与当时国都长安的皇家宫苑未央、建章二宫齐名,享誉我国建筑史,史籍中多有记载,为鲁恭王刘余所建。

古文献中对于灵光殿的描述,要以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的叙述最早和最为真实。王延寿,字文考,东汉辞赋家,生活在东汉中期的顺帝、桓帝间。王延寿游至曲阜,亲见灵光殿之壮丽,为其气势所感,发诗人之兴,而作赋记之。其作赋之时,灵光殿尤存,其对灵光殿的描述可使我们得窥灵光殿最真实的面貌。文章开头便说:“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刘余原为淮南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徙封鲁王,为鲁恭王。此几句话,便将灵光殿始建年代及奠基地点指明。鲁灵光殿建设时间应为景帝三年刘余徙封曲阜后始建的,而奠基的地点则应为鲁僖基兆。

灵光殿的始建年代应该是比较清晰的。除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对灵光殿的建设时间明确提出外,其他记载始建年代的文献也颇多。《汉书·景十三王传》增记:“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间,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论衡·正说》载:“至孝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此为鲁恭王建造灵光殿起始时间的记述,未有异议。但灵光殿存世几时,何时被毁,而何时踪迹皆无呢?此时王延寿所看到的灵光殿,距始建已过300年左右,保存完好。王延寿赋中写到:“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对灵光殿的描述,相当精彩:“连阁承宫,驰道周环,阳榭外望,高楼飞观,长途升降,轩槛曼延。渐台临池,层曲九成,屹然特立,的尔殊形。高径华盖,仰看天庭,飞陛揭孽,缘云上征。中坐垂景,ㄊ恿餍牵千门相似,万户如一,岩出洞出,逶迤诘屈,周行数里,仰不见日。”可见得灵光殿内亭台楼阁,层出不重,轩榭花池,尽在其中,建设规模甚为宏大。

又记:“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讬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像类,曲得其情。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媱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绘画内容有太古时期的山神海灵、神话人物;衣裳冠冕的黄帝、尧、舜及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凡历史上的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的事迹;国君的贤愚,政事的成败,均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态,图画于壁。可以想象,灵光殿在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衬托下,是多么富丽堂皇。

以上说明,至少到东汉中期,灵光殿完好无损,且规模宏大,雕梁画栋,甚为奢华。从《鲁灵光殿赋》中我们似乎还可以领略到她焕然一新的面貌,是否其时有重新装饰重修之举也未可知。

东汉末年刘桢《鲁都赋》:“应门岩岩,朱扉含光,路殿岿其隆崇,文陛其高骧。听迅雷于长徐,若有闻而复亡。其园囿苑沼,骈田接连,渌池分浪,以带石垠。”似乎未见宫室颓败景象,灵光殿其时亦应颇为壮观。

其后的史料记载中,再未见盛赞灵光殿之辞。王延寿之后,更明确记载灵光殿的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注》中说:“孔庙东南五百步双石阙,即灵光殿南阙也。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遗基尚整。……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这节文字描述虽不精准明了,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北魏时,灵光殿虽已不存,但“遗基尚整”。据此推测,灵光殿应被毁于魏晋时期,即公元220年—317年之间,存世400年左右。

唐代高宗乾封年间扩修孔庙,崔行功撰《赠太师鲁国孔宣公碑记》云:“兖州都督霍王元轨大启藩维,肃承纶诰,庀徒揆日,疏闲蕵远,接泮林之旧壝,削灵光之前殿。”可见得,唐以前灵光殿前殿遗基尚存,此时被毁。

元代皇庆元年,杨奂东至阙里,在曲阜一带寻觅旧迹,观光游历。其《东游记》中说:“(泮宫台)西,灵光殿基地,破础断瓦,触目悲凉。”这时,距离北魏郦道元时期已经年代久远,灵光殿基已不规整,但残迹犹可看到。《明史》列传第六十九载:“弘治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李东阳)奉命往祭。”这年,他来到曲阜,并作《南溪赋》。其中有:“偶遇孔氏之父老,过而问曰:美哉溪乎?其源可得而知乎?父老曰:此周封之遗墟,汉国之故池也,其前则两观之门,其后则灵光殿基也。”李东阳时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其所问者,又是孔氏父老,他赋中所记表明,灵光殿其时踪迹全无,只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其后文献对灵光殿的记述只是一种怀念与追忆了。

附考:

日本侵华期间,曾在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掠夺式考古发掘。日军关野雄等人发掘了曲阜汉灵光殿遗址,发现一石:《鲁北陛刻石》。

刻石呈长方形,长95厘米,宽42厘米,高19.5厘米,石灰石质。正面刻浅浮雕璧纹,侧刻几何纹。文刻于一端,曰“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西汉之初,曲阜一地曾两度置鲁国。此鲁六年记载为何时?可以推之。《汉书》载:“惠帝七年初置鲁国”,“高后元年四月王张偃始”。高后元年(前187年),太后吕雉临朝称制,封其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偃为鲁王,立鲁国,属徐州郡,辖鲁、卞、汶阳、蕃、驺、薛6县。后因张偃获罪废为侯,鲁国亦废除。

另,《曲阜县志·通编》记载,景帝三年“复置鲁国,隶徐州,徙淮阳王余王之。”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皇帝刘启改封皇子、淮阳王刘余为鲁恭(共)王,复置鲁国,仍辖鲁、卞、汶阳、蕃、驺、薛6县。《史记·五宗世家》记刘余“好治宫室苑囿狗马”。

“鲁北陛刻石”应是刘余封鲁时的遗物,而非张偃之时。因为张偃立国时,尚在年少,且立国较短,当时战乱初息,民穷财匮,似无力兴建宫殿。而刘余时则国力恢复更兼好治宫室,趣之使然。“鲁六年”,即刘余封鲁后的第6年,也就是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刘余在赴鲁就国后,在鲁南宫泮水以北、周鲁故宫废址上,陆续兴建了规模庞大、雄伟壮丽的鲁王宫建筑群。

著名的灵光殿,当为刘余王宫的主体建筑。刻石中的“北”,是指方位。“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释:“升高阶也”。《玉篇》释:“天子阶也”。蔡邕《独断》则进一步解释道:“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此“北陛”应指灵光殿的北阶。

现存于孔庙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的“五凤刻石”,为金明昌二年(1191年)于汉鲁城内灵光殿基西南太子钓鱼池一带出土的。当时工匠挖池取石修建孔庙,偶然于土中发现,监工高德裔将此石移入孔庙,并将发现经过刻于石上。按此石形制长方、横卧,似石基。内容亦为记载建筑年代而刻。以汉书考之,五凤二年即汉宣帝时年号,鲁三十四年,乃鲁恭王刘余之孙鲁孝王时代也,故亦称鲁孝王刻石。碑文:“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

碑侧题记:“鲁灵光殿西南卅步,曰太子钓鱼池。盖刘余以景帝太子封鲁,故土俗以太子呼之。明昌二年,诏修孔圣庙,匠者取池石以充用,土中偶得之。”侧有文曰“五凤二年”者,宣帝时号也。又曰“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者,以《汉书》考之,乃余孙孝王之时也。西汉石刻,世为难得,故予详录之,使来者有考焉。”

1977-197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鲁国故城开展较大规模的勘察,同时还发现了汉代城址。由于这次工作的重点是春秋以前的鲁城,因而并没有专对汉代遗址进行工作。但仍对周公庙高地的东北部进行了试掘。从试掘的结果看,收获颇丰。《报告》中称:建筑遗址的规模甚大,揭露的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包括一个天井的大部分,回廊、引路、地下排水道等遗迹。在建筑基址的上面,出土了大量的筒瓦、板瓦、瓦当。在遗迹的上面堆积中,夹杂许多灰土,夯土块,红烧土,红和白色的墙皮,陶片等。并指出此建筑当建于西汉后期,并沿用至东汉时期。并推断“这里可能是汉灵光殿东面‘廊庑别舍’的一部分”。

看来要发现灵光殿更多的秘密,只有通过我们的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的努力来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