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孔子先祖考略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孔子的姓氏,说来话长,据说一直追溯到黄帝那里。

其实,姓氏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讲,本无他奇,人人拥有。盖因《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之故。但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情况就有所不同,人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既然孔子是圣人,他的姓源必与百姓有所区别。而孔氏后人们也乐于寻找依据,因此,历次续修的《孔子世家谱》上,有清晰的姓氏源头,这就是轩辕黄帝。

孔子本姓“子”氏,是殷商苗裔。“孔”字起初并非专用作姓氏。那么,“孔”姓是何时被启用的呢?《文庙祀典考》引江永语曰:“圣师之所以为孔氏,实由孔父嘉始。孔父,字也。嘉,名也。后世以字为氏。”孔父嘉是孔子的第六代先祖。

史籍记载,黄帝生有二十五子,其中得姓者有十四人,共十二姓。有名玄嚣者,为黄帝正妃嫘祖所生,得姓“已”氏,他就是“少昊金天氏”。玄嚣之子名蟜极,蟜极生帝喾,继颛顼而有天下,史称“高辛氏”。帝喾之子名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喾命他为司徒,敷“五教”,封于“商”,赐姓“子”氏,成为殷商的始封祖。黄帝距孔子四十七世,契距孔子四十三世。

这说明,孔姓拥有高贵的血统。对这段具有重要意义的上古兴替传承,《孔子家谱·序跋宗图》中,将其清晰、条理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孔子家谱·序跋宗图》说:

轩辕本有熊国君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居轩辕之丘,遂名轩辕。代神农为天子,以土德王,故曰黄帝。生子玄嚣。

玄嚣姓已,名挚,又名玄嚣。继父为天子,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以金德王,又号金天氏。葬于曲阜之云阳山,又号云阳氏,又号青阳氏。生子蟜极。

蟜极生子帝喾。

帝喾姓姬,名俊,又名喾。代颛顼为天子,故称帝喾。以水德王,肇基于辛,故又曰高辛氏。生子契。

契,尧、舜时为司徒,敷教有功,封国于商,赐子姓。生子昭明。

昭明为夏诸侯。生子相土。

相土入长主宫,出伯诸侯,诗称相土烈烈是也。生子昌若。

昌若为夏诸侯。生子冥。

冥为夏诸侯。生子振。

振为夏诸侯。生子报丁。

报丁为夏诸侯。生子报乙。

报乙为夏诸侯。生子报丙。

报丙为夏诸侯。生子主壬。

主壬为夏诸侯。生子主癸。

主癸为夏诸侯。娶扶都氏。生子天乙。

天乙一名履,放桀而有天下,以水德王。嗣侯位十七年,在王位十三年,寿百岁。继尧、舜、禹为圣人,因武功成,故曰成汤,庙号烈祖。都于这亳,葬济阴。生子太丁。

太丁立为太子,蚤薨。生子太甲。

太甲克修祖德,在位二十二年,庙号太宗。生子太庚。

太庚继兄沃丁立,在位二十五年。生子太戊。太戊继兄雍已立,商道复兴,在位七十五年,庙号中宗。生子河亶中。

河亶中继兄外壬立,在位十九年。生子祖乙。

祖乙继父立,在位十九年。生子祖辛。

祖辛继父立,在位十六年。生子祖丁。

祖丁继叔沃甲立,在位三十二年。生子小乙。

小乙继兄小辛立,在位二十八年。生子武丁。

武丁继父立,殷道复兴,在位五十九年,庙号高宗。生子祖甲。

祖甲继兄祖庚立,在位十三年。生子庚丁。

庚丁继兄廪辛立,在位二十一年。生子武乙。

武乙继父立,在位四年。生子太丁。

太丁继父立,在位三年。生子帝乙。

帝乙继父立,在位三十七年。生子,长微子启,次仲思衍,季受辛。受辛即纣也,暴虐失天下。舍孟、仲而立季者,以嫡也。及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于宋。武庚作乱就诛,乃即所封之宋,立微子启为上公,以奉商祀。启卒。启子早亡,其孙腯复幼,乃从殷礼,立其弟仲思衍。

衍字仲思,号曰微仲,为宋公。生子嵇。

嵇为宋公。生子申。

申谥丁公,为宋公,生子恭。

恭谥闵公,为宋公,生子何。

何字弗父,嫡长当立,其叔父炀公强自立。何弟鲋祀弑炀公而立兄,辞不受,乃自立,是为厉公。何遂为宋卿。生子周。

周字宋父,为宋卿。生子世。

世字子胜,为宋卿。生子正。

正字考父,为宋卿,佐戴、武、宣公。三命益公(恭)。有圣人之德。适周,得商颂十二篇于太师,归以祀其先王。至圣祖编诗,又亡其七篇。生子嘉。

嘉字孔父,为宋殇公大夫。自弗父至孔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异子姓而以字为姓,盖孔姓之始。

微子,名启,《史记·宋微子世家》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而写成微子开,周代宋国的始祖。孔子先祖为宋国贵族,第一个可考的人便是微子。故孔氏家族的史典谱牒中,追述先代世系,均把微子列入其中。如《孔子家语》云:“孔子,宋微子之后。”

微子启是殷纣王的同母庶兄。

微子的母亲原是商王帝乙之妾,生下微子启、微仲衍以后,才被立为后,不久又生了受辛。依吉制,受辛应为嫡子,其二兄均为庶子。因此帝乙死后再议继位时,便立了受辛。当时人们称他为帝辛。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殷纣王。

据说,纣王天生灵敏、力大、善辩。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刚愎自用,认为历代君王没有一个比得上他,加封自己为“天王”,而不乐意再做天子了。纣王宠爱一个叫妲己的女人,为取悦妲己,他下令增加全国赋税,大兴土木工程,首先让人用七年时间筑造了一座名为鹿台的高台,台上建有宫殿、楼阁、朝房,堆积了大量的钱财和珍宝。台四周是宽敞无比的花园、猎场。这还嫌不足以游玩,又让人在沙丘修建了一个硕大的池子,池子里注满美酒,把肉悬挂在树木之上。叫宫中男女全部赤身裸体,游戏其间,纣王制造了一种叫“炮烙”的酷刑,专门用来将犯人活活烫死。

纣王与妲己登鹿台凭高下望,见有人清晨卷起裤脚涉水渡河,便打赌说骨髓满者不怕寒冷,残忍地命武士砍断涉水人胫骨,以验证骨髓盈虚。甚至剖取孕妇胎儿来赌胎婴男女,荒淫暴虐日甚一日。

微子启见纣王的行径残酷,政治黑暗衰败,深为焦虑,曾多次劝说纣,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纣不但不听,还大发雷霆,要把他贬为奴隶。微子启知道纣王已经不可救药,想想国势日益衰败,亡国之危就在眼前,作为殷王子嗣,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于是去找贤臣父师箕子和少师比干商议。

关于这次商议的情况,被记录在《尚书·微子》中。

微子这样说:“父师、少师!殷商恐怕不能治理好天下了。我们的先祖成汤制定了常法在先,而纣王沉醉在酒中,因淫乱而败坏成汤的美德在后。殷商的大小臣民无不抢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违反法度。凡有罪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小百姓一齐起来,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恐怕要灭亡了,就好像要渡过大河,几乎找不到渡口和河岸。殷商法度丧亡,竟到了这个地步!”

微子又说:“父师、少师,我将被废弃而出亡在外。我们家的老人都逃到外边去了。现在你们还不明确告诉我殷商的危险程度,这怎么能行呢?”

父师这样说:“王子!老天重降大灾要灭亡我们殷商,而君臣上下沉醉在酒中,却不惧怕老天的威力,违背年高德勋的旧时大臣。现在,臣民竟然偷盗祭祀天地神灵的牺牲和祭器,把它们藏起来,或是饲养,或是吃掉,都没有罪。上天看到殷民用杀人和与人为敌的手段,聚敛财富,毫无顾忌地树立敌人。罪人聚会在一起,众多的受害者无处申诉。”

父师又说:“一切罪行,都集中在一人身上,病情太严重了,但却没有一个人明确告诉他。殷商今天有了大灾,我也跟着遭殃。商将要灭亡了,我们想做臣仆也不可得。明告王子,离开这里吧!我过去认为你是应为天子而未得立的受害人。王子要不离开这里,将来我们殷商的祭祀也无人了。各自去找出路吧!每个人都应选择一条对得起先王的诀择。我是不愿离开这里的。”

《尚书·微子》中,揭露了纣王的沉醉,大小臣民无不抢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违反法度,百姓与政府结成仇敌。微子认为纣王不可谏阻了,想死或出走,拿不定主意,于是同父师和少师商量,父师劝微子离开。

微子眼见殷商气数将尽,纣王暴虐必将灭亡,便毅然出走,隐居微地。

不久周武王率诸侯兴兵伐纣,纣王急忙征发七十万奴隶为军,迎战于牧野。甲子日,两军列阵交锋,商军临阵倒戈,杀向独夫昏君纣王,纣王狂奔逃命,奔入朝歌城,逃避到鹿台之上。纣王登台四望,到处烽烟,知大势已去,死到临头,遂决计自杀。

微子启携带殷商祭器来到武王营前,光着膀子,系着手臂,左手牵着肥羊,右手拿着茅草,跪着挪进武王帐中。武王亲手释开微子启,将他仍封于微地,爵位与商时相同。

《史记·宋微子世家》这样记道:“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送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周初进行大分封时,根据周公旦“以商治商”的建议,将纣王之子武庚封到朝歌,留居朝歌统领殷民。然后又将自己的三个弟弟霍叔、蔡叔、管叔带兵驻扎周围对武庚进行监视,史称“三监”。

但武庚却联合“三监”发动叛乱。周公率师平叛成功,杀了武庚,处理了“三监”,安定了东方。在此重大政治事件中,微子一直表现很好,周武王便把他命为宋国之君,以续殷祀。周初封的宋国和别的诸侯国不一样,被封为当时最大的公爵,周王以宾之礼相待,宋君对周王不称臣,还准许其沿用殷时的祀乐。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道:“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微子启是宋国的第一代君主,孔氏家祖的祖先。他仁爱贤明,爱护百姓,善政明理,因此得到广泛的爱戴和拥护。

在孔族繁衍发展史上,孔父嘉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先祖,在他这里,发生了几个标志性变化。首先是“五世亲尽,别为公族”,自成一系。这是人口增殖,枝脉繁衍的自然结果,也是东周时代的惯例。其次,是从他开始,孔氏始有了族姓。

更令人瞠目的是,在孔父嘉这一代,曾经上演过一幕惊心动魄的惨剧。

孔父嘉的父亲正考父,是宋戴公、成公、宣公三朝佐命大臣,地位显赫而持久,他既是一位谦柔退守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注重礼乐、熟悉历史的诗人。《国语·鲁语下》说:“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

也许孔父嘉是由于子因其父荫,很快也进入了宋国的政坛上层,历任宋穆公、殇公两朝大司马,享有与其父同样的地位。成了一个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人物。孔父嘉不但掌管邦政,而且还拥立废夺之权。这一点《左传·隐公三年》有载:“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嘉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以上记载,说的是穆公九年(前720年),宋穆公得了重病,临终时,派人招来大司马孔父嘉,对他说:“前任国君宋宣公,本来可以立其子与夷为国君的,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让我当了宋国的国君。宣公的恩德,我不敢忘怀,我死后,你一定要拥立与夷为宋国国君!”

孔父嘉说:“群臣都愿立你的儿子冯为国君。”

穆公说:“不要立我的儿子冯为国君,我不能有负于宣公,否则,等我死后到了地下,见到宣公,宣公问起与夷来,我怎么回答他呢?先君宣公选贤任能,而我却弃德不让,这是有负先君宣公的啊!”

为了使宣公之子与夷顺利地继承国君之位,宋穆公还下令自己的儿子冯离开京都,到郑国去。这年八月,宋穆公卒,孔父嘉便拥立了与夷为宋国之君,这就是宋殇公。

殇公即位,孔父嘉有拥立之功,在朝中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当时,宋国对外战争频繁,民众不堪忍受,太宰华父督趁机散布谣言,攻击孔父嘉。制造舆论,鼓动臣僚发动政变。

《左传·恒公二年》记其事曰: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太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太宰华父督发动了政变,先杀死了孔父嘉,接着杀死了殇公,并从郑国迎回了宋穆公的儿子冯做了宋国国君,这就是宋庄公。这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是宋国历史上继鲋祀弑炀公之后第二起弑君事件。

从此以后,孔氏家道很快衰落了。

为什么华父督先杀孔父嘉,而不是先杀殇公?《公羊传·桓公二年》解释道:“督将弑殇公。孔父嘉生而存,则殇公不得而弑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趋而救亡,皆死焉。”

宋殇公和孔父嘉上演的这出“君救臣、臣忠君”,而又一同罹难的悲剧,听起来也确实够感人的。

关于孔父嘉和华父督的这场血腥政治斗争,史家又有另一种解说。《左传·桓公二年》道:“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二年春,宋督攻父,杀孔父而娶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如此说来,是华父督贪图美色,才陡起歹心,而向孔父嘉发难的,这真是一个香艳而又有趣的故事。若如此,这华父督也太不够一个太宰级的人物了,为获取异性,强占他人之妻,不惜弑君屠友,兽类不过如此!

不管怎么说,孔父嘉确实是被杀了。至于是什么原因,暂且不去管他。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非同小可!首先是抄没家产;尔后是剪灭后人。在这种恐怖的气氛下,孔父嘉的子孙是很难有生活空间的。

迫于无奈,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也只有避祸而逃奔鲁国一条路了。

关于孔子祖先避祸奔鲁一事,历来存有二说。

其一,是木金父奔鲁说。此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后汉书·孔融传》服虔注:“孔子六代祖孔父嘉为华督所杀,其子奔鲁。”

其二,是防叔奔鲁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世本》:“孔父嘉为宋司马,华督杀之而绝其世,其子木金父降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为华氏所逼而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

以上二说,向有争议。如从多方面来分析,木金父奔鲁之说较为贴切些。正如《文庙祀典考》中所辨:“督杀孔父嘉。此云至防叔始奔鲁,且三世矣,于事不相次。”

木金父为什么逃往鲁国?这除了地理相邻的原因外,还有历史方面的原因。鲁本奄土,奄故国即鲁都曲阜,以前是殷人在东方的盟国。周公东征,灭奄,其子伯禽代其受封于此,又迁来殷民六族,建立了鲁国。因此,鲁国虽由周人统治,但多数居民仍是殷人旧部。木金父选择此地作为自己的避难所,想必也是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的。后来,孔子说起自己的家世时,也曾说过:“丘也,殷人也。”

木金父迁鲁后,定居于陬。是为孔子的五世先祖。

木金父生睾夷,是为孔子的高祖。睾夷也有人把他称为祁父。

睾夷生防叔,是为孔子的曾祖,曾做过鲁国的防邑大夫。

防叔生伯夏,是为孔子的祖父。

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曾为鲁陬邑大夫。

木金父作为一名落难的异国贵族子弟,在鲁国一直是默默无闻的。直到他的儿子睾夷,父子两代均行迹平平。以至于后来的许多文献中无迹可考。象《孔子家谱》这样的私家谱牒,也只有笼统地将父子二人称其为“鲁大夫”而已。

到了第三代孔防叔,才做了鲁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出任防邑宰。防是臧孙氏的采邑,位于曲阜以东。人们呼其为防叔,也是由于他担任此职的缘故。防叔之孙叔梁纥任陬邑宰。

陬,位于防邑之南,原是邾国的故都。公元前614年,邾迁都于绎,陬成为鲁邑。陬邑宰是国家的正式地方官,自然比作为家臣的防邑宰显耀一些。

从木金父到叔梁纥,孔子的这上五代祖先,他们虽家居鲁国,或做家臣,或做地方小官,但终没有在鲁国这片土地上显赫起来,更没有重振昔日的家风,甚至连自己的行迹也留世无多。

然而,使祖先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的是,在时隔几千年后的清代,他们居然真得也显贵起来了。不但自己被封了“王爵”,而且还立了专祠,享受跟孔子一样的供奉。祠中香火年年不断。

五代先祖如此风光,全是沾了孔子的光。如若先祖们地下有知,定会体会到光宗耀祖的滋味。

从《册封至圣先师五代王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册封五代先祖的时间,是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当时正是雍正皇帝胤禛 初登大宝之时。

木金父被追封为肇圣王。

胤禛的诏书曰:

“右文稽古,思统绪之相承;重道尊师,溯渊源于自远。举千秋之旷典,苹藻维馨;超五等之崇封,丝纶式焕。缅惟先师孔子之五世祖木金父公,系本殷朝,居从鲁国,治惟尚质,传朴素之旧风。贵而弥恭,守谦和之家法。积功累行,聿宏毓圣之基。贻庆钟祥,遂致生民之盛。朕初登大宝,钦想前规,欲伸景仰之诚,用议显扬之制,特追封为肇圣王。锡之册命。于戏!克昌厥后,永立人伦之宗。有开必行先,并膺素王之号。服兹嘉命,垂示无穷。”

睾夷(祁父)被追封为裕圣王。

胤禛的诏书曰:

“道高圣域,宜推师表之原;恩浃儒宗,用广尊崇之典。拟王封而晋秩,祀轶古今,定鸿号而加称,荣增洙泗。缅惟先师孔子之高祖祁父公,系出商宗,望隆宋国。姓分公族,为孔氏之再传。瑞启圣人,逮尼宣而间出,溯渊源于累叶,知德而世昌;钟秀灵于一人,实教尊而功溥。朕羹墙至圣,寤寐前徽,思敬礼之加隆,必恩纶之及远。特追封为裕圣王。锡之册命。于戏!褒衣端冕,视躬桓蒲,谷而弥尊,春和秋尝。与凫峄龟蒙而并久。膺兹宠命,永荷鸿庥。”

防叔被追封为诒圣王。

胤禛的诏书曰:

“圣人觉世道,有开而必先者,尊师礼必隆于所自,备显扬之典,用焕千秋;申向往之诚,特超五端,缅惟孔子之曾祖防叔公。殷朝贤裔,鲁国儒宗。潜德弥彰,守高曾之矩获。诒谋自远,蕴诗礼之渊源。聿开天纵之能,四科立教,爰启时中之圣,一贯传心。朕宝历初膺,前徽是式,溯仪型而景仰,加名号以褒崇。特追封为诒圣王。锡之册命。于戏!俎豆常新,峻秩与尼山并峙。丝纶诞贲,恩光共洙泗长流。永荷崇嘉,昭垂无斁。”

伯夏被追封为昌圣王。

胤禛的诏书曰:

“化民善俗,道首赖乎师资;积行累功,谊推崇夫祖德,阅再传而诞圣,垂裕诒谋,超五等以加封,创兴盛典。缅惟先师孔子之祖伯夏公,东山毓秀,泗水钟灵,生秉礼守义之邦,渐摩既久。奉崇信尊贤之训,牖迪尤深。集庆在躬,早兆四科之教,克昌厥后,遂开万世之蒙,朕宝历初膺,景行弥切,推降祥之有自,念贤号之宜知。特追封为昌圣王。锡之册命。于戏!溯尼山之世泽,茂绩丕昭。崇阙里之家声,斯文益振。兹荷嘉命,永式光荣。”

叔梁纥被追封为启圣王。

胤禛的诏书曰:

“达天尽性,溯道统之攸传;崇德报功,体孝思之不匮。惟诞生夫睿哲,遂永树乎师模,用贲微章,特升峻秩。缅惟先师孔子之父叔梁公。望道鲁邦,业传陬邑。秉姿勇毅,垂史传盛名。积庆攸长,衍家庭之令绪。感殊祥于阙里,兆启素王。征灵应于尼山,运钟至圣。粤从前代,显赠上公。当兹缵绪之初,更议推恩之典。特追封为启圣王。锡之册命。于戏!泽惟裕后,聿宏作述之规,善则归亲,宜加尊崇之礼,仪型如在,嘉命是承。”

本来,追封这件事,就是因尊崇孔子而衍生出来的项目;更是尊孔崇儒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雍正皇帝胤禛,在册封了木金父、睾夷、防叔、伯夏、叔梁纥之后,也作了特别说明:

“道尊德圣,宜锡类以推恩。牒溯前徽,乃缘情而制礼。丝纶聿贲,俎豆维新。仰维先师孔子,撰合乾坤,名高日月。纂修删定,焕六籍之文明。祖述宪章,树百王之义范。朕夙承庭训,向往实深。诞绍丕基,钦崇弥切。惟德全而业盛,知积厚而流光。爰命廷臣,式稽谱系。诒谋式榖,洵庆于一门。毓秀钟灵,宜上追于五世。并跻祀典,特晋王封,体皇考敬师之心,弘先圣显亲之孝。金声玉振,集古今之大成;木本水源,享蒸尝之美报。灵其不昧,尚克来歆。”

又说:“钦崇至道,爰思毓圣之基;特创隆规,用沛推恩之典。馨香攸荐,谱牒生辉。惟王系本商家,支分鲁邑,公族传为著姓,溯盛情德之渊源;圣人功在群伦,绵斯文之统绪。朕情殷仰止,礼极褒崇,晋五世之王,封丝纶诞之泽,恩覃阙里,报式榖于前徽,庆溢胶宫,蔚光华于奕祀,尚其歆格,鉴此殊荣!”

雍正元年的这次册封之举,对木金父、睾夷、防叔、伯夏、叔梁纥来讲,是非常幸运的一次大事。这使他们在孔族史上的地位,又增添了最为辉煌和耀眼的一页。

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颜征在是孔子的母亲。

《孔子编年》说,叔梁纥是一个“以勇力闻诸侯”的“武士”。叔梁纥的身份是陬邑大夫,《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陬,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

既然叔梁纥是一位以勇力闻诸侯的武士,想必其人定是一位身体魁梧,广鬓虬髯,一派飚骑铁汉的形象吧。

其实,叔梁纥以勇力闻诸侯,并不是体现在自己的体型和相貌上,而是在历次的作战中骁勇善战,勇猛果敢,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才被世人所膺服。

这一点史籍中记得清楚。

《左传·襄公十年》记载:“晋荀偃、士丐请伐偪阳。丙,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陬人纥抉之以出门者。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

另一则记载是《左传·襄公十七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陬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

关于叔梁纥参加的这两次战争,《左传》所记,可以说是言简意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那异常激烈的战斗场面,也看到了叔梁纥那高大伟岸的身影和大无畏的英雄壮举。

鲁襄公十年(前563年),以晋国为首的几个诸侯国,攻打一个叫偪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南面)的小国,叔梁纥作为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武士,也参加作战。

联军出师顺利,很快打到了偪阳城下。当先头部队攻打城池时,偪阳人奋力坚守,联军围攻不克。战斗中,守军突然大开城门,故意放联军的一部分军队进城,企图将城内城外的军队分隔成两段,分而歼之。联军果然上当,兵士们随着一阵阵呐喊声冲进城里。

正在涌入的时候,守军突然把城门上吊起的闸门落下。叔梁纥识破敌军之计,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他挺身而出冲上前,双手把落下的悬门重新托了起来,一直到城里的部队撤了出来,避免了一场重大伤亡。叔梁纥的勇气和胆量,不但使孟献子大为叹服,同时也赢得了各诸侯国的一致赞誉。

还有一次,是在鲁襄公十七年(前556年),齐国入侵鲁国,齐军高厚带领的军队包围了鲁国的防邑。那时被围困在防邑的有鲁大夫臧纥及其弟臧畴、臧贾和叔梁纥,叔梁纥在邑内参加守卫。

鲁国派援军前去营救,因对敌我两方的战况不明,又害怕齐军突然袭击,援军走到旅松便停滞不前了。

在重兵压境,防线随时都有可能被摧毁的情况下,又是叔梁纥趁着夜晚,同臧纥的两名兄弟率甲士三百人出城突围,护送臧纥到旅松援军驻地。然后又重新回防邑坚守城邑。

齐人见叔梁纥等如此骁勇,且又有援军里应外合。久攻不下,只好撤退。由于鲁国的顽强抵抗,不但保住了国土防邑,在军事上也有力地打击了齐国的扩张气焰。

这次军事上的胜利,应当说是与叔梁纥的突出表现有直接关系的。

叔梁纥在这次战争结束归来时,已是六十三岁左右的人了。令叔梁纥头痛的是,自己虽然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但至今后嗣乏人。眼看着自己已垂垂老矣,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儿子来继承祖业,延续香火。

他不得不考虑娶妾生子的问题。

《孔子家语·本姓解》说:“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孔氏家谱序跋宗图》说得更清楚:“其妾生孟皮,字伯皮,有足疾,不任祀事,乃求婚于颜氏。”

以上记载说明,叔梁纥先有妻施氏,生九女没有儿子。后娶妾生了一个儿子孟皮,是个有足病的跛子。孟皮跛足,既不能胜任祀事,也不能继承父业。于是便要再娶,以期生一个像样而又体面的儿子,继承自己。因此,便有了叔梁纥求婚于颜家的事。

《孔子家语·本姓解》记其事曰:“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也。今其人身长九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

这是记录了一个完整而又生动的求婚过程。

据说,颜征在当时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是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了。如此大的年龄悬殊,是颜征在没有料到的,以至于《阙里述闻》说:“颜氏于归,既庙,见叔梁纥之年已衰,大惧。”

对于孔子的出生,也存有多种说法。

一是“野合”说。

《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何谓“野合”?唐朝人作过一个解释,认为这是叔梁纥年老而颜征在年少,两人的结合不符合礼仪。司马贞《史记·索隐》便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又云:“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期过此者,皆为野合。”

二是“祈祷”而生孔子之说。

这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说法。说是孔子的父亲和母亲祈祷于尼丘山,感受黑龙的精灵后而生孔子。此说见于东汉郑玄《礼记· 檀弓正义》所引《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征在祷尼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对于此说有人予以否定。清人崔述于《洙泗考信录》中说:“此说似因孔子之名而附会之者,不足信。”在今天看来,此种说法也是荒谬的。

三是“梦生”说。

这也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说法,且同样见于谶纬书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汉的今文经学家的政治观点,他们为了把孔子尊奉为神,在他的出生问题上也加进了许多神秘的东西。

《春秋演孔图》记载说:“孔子母征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又说:“孔子母颜征在游太冢之陂,睡梦感黑帝使请己,己往,梦口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把孔子说成是其母梦感黑帝而生,自然是附会的神话,不足为信。

四是“私生子”说。

近有学者提出了这种颇为新奇的看法,即孔子是“私生子”。此提法的根源还在“野合”二字上。认为“野合不是别的,就是定终身于野外”,同时,“野合也是一种较为自由的婚姻缔结形式。”究竟怎么“野合”的呢?《孔子思想体系》一书认为,是叔梁纥在野外强奸了少女颜征在,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因此,得出孔子是私生子的结论。私生子说,对孔子是大为不恭,对孔子的“圣人”地位,也是一个沉重的动摇。然而,历史科学的研究应当是百家争鸣的。

另外,还有一种神奇的传说,记载在《孔子集语》里。说是,在孔子尚未出生时,有只麒麟来到了他家里,口吐天降之书,上面有文字说:“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颜征在感到很奇怪,就用绣绂系在麒麟的角上,隔了两天才离去。孔子母亲怀孕十一个月后,生下孔子。

史籍所载,叔梁纥与颜征在婚后,为了生个儿子,确实到尼丘山去祈祷过。而且,孔子就生在尼山东侧的一个山洞里。后人把这个洞称作“夫子洞”或“坤灵洞”。旧时,洞内曾有石床、石枕、石几及孔子坐像等,系宋、元以来陆续安置的,至今此洞犹存。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在洞上方建尼山孔庙。

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1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生。由于其出生与尼丘山有关,且排行第二,故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生有奇相。《史记·孔子世家》说他:“生而首上圩顶。”《论衡·讲瑞》说:“孔子反宇。”两者都是说孔子的头顶中间低,四周高。

至于他的耳目口鼻生得更奇特,据说有七露,即眼露白,耳露轮,口露齿,鼻露孔。甚至有生而丑怪,被父遗弃荒野之说。

随着孔子逐渐被神化,其形象描述越来越奇特,竟有“四十九表”之说。《孔府档案》一〇五五卷,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反首、洼目、月角、日准、耳垂、珠庭、龟背、龙形、虎掌、胼胁、参膺、河口、海目、山脐、林发、翼臂、虬唇、注额、隆鼻、阜脥、堤盾、地足、谷窍、雷声、泽腹、昌颜、均颐、辅喉、骈齿、眉有七十二彩、目有六十四理……”如此形象,难信其真。

《史记·孔子世家》说:“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叔梁纥死时,孔子才三岁。不久,孔母颜征在便带着三岁的儿子迁居到鲁国的国都去了。来到都城后,定居在一条叫“阙里”的街道。

颜征在为什么在丈夫死后就离开夫家,迁居鲁城呢?这里面自有其理由。

当时叔梁纥死时已近七十,而颜征在却是一个年方二十的少妇。他们的结合本已特殊,丈夫又如此快的死去,使自己在家中失去了依靠,其心情自然是不会太好, 的。再说,家中有妻有妾,其矛盾和纷争也是在所难免的。这样的环境,不但自己的心情不会舒畅,对儿子的成长与教育显然也是不利的。

据说,颜家在鲁都是大姓,对颜征在而言,肯定会得到关照。更重要的原因是鲁都是鲁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典籍丰富,名师众多,这对日后儿子教育和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孔子年少时,一直都不知道叔梁纥葬在何处。因此《礼记·檀弓上》说:“孔子少孤,不知其墓。”《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司马迁把孔子不知其父墓处的原因,归咎于其“母讳之也。”为什么要讳避呢?司马迁没有说,这就引起了人们许多猜测。

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说:“征在笄年适于梁纥。无几而老死,是少寡,盖以为嫌,不从送葬,故不知坟处,遂不告耳,非讳之也。”可以看出,司马贞的分析和判断,是说颜征在为了“避嫌”故未送葬,自然就不知道叔梁纥的葬地了。

而《礼记·檀弓上》于“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条下注说:“征在耻与夫不备礼为妻,见孔子知礼,故不告。”这条理由是说叔梁纥与颜征在,是一对“不言礼仪”的老少结合,且婚礼未备,而耻于向孔子告知实情。

以上两种解释,似有不确之处。

实际情况应当是:叔梁纥死后,必与嫡妻长妾葬于一处,其子女会定期去墓上祭扫。如果颜征在告诉孔子其父墓处所在,孔子必前去祭扫,这就难免与叔梁纥的其他子女相见,容易受辱和引起纠纷。孔子或曾向母亲问过父墓所在,见母不愿回答,素有孝道的孔子也就不再追问此事,以免使母亲伤心。

颜征在卒年存有二说。《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母卒在孔子十七岁前,而《孔子家语》却说卒于孔子二十四岁,今人多取前说。

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后世对孔子父母也不断加封。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皇帝率领百官到曲阜谒庙祭孔,追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将其父追封为“齐国公”,其母追封为“齐国夫人”。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诏齐国公像,易以九章之服,于圣殿后立庙以祀。”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秋闰七月加封孔子父为“启圣王”,母“启圣王夫人”。明清以来,各地孔庙内均建专祠供奉孔子父母


《礼记·檀弓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册封至圣先师五代王碑》。

《册封至圣先师五代王碑》。

《册封至圣先师五代王碑》。

《册封至圣先师五代王碑》。

《册封至圣先师五代王碑》。

《册封至圣先师五代王碑》。

《册封至圣先师五代王碑》。

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