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旅游业成为中国拉动内需新动力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02

 【俄罗斯《专家》周刊11月16日一期文章】题:中国重新开放自己(作者 马克 扎瓦茨基)
  国内游的振兴正在成为“中国第二个经济奇迹”(经济转向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似乎正重新开放自己。每座城市、县城甚至农村都在尽力发掘能够引起远近邻居好奇的东西。前不久旅游业还被当作吸引外汇的手段,如今外国人已不被摆在首位。喜欢大声喧哗、仪表不太整洁、每到一处景点都要拍照留念的国内游客,成为了当地市场的新宠和所有旅行社争夺的客源。

  休假制度助推旅游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前,国内游作为产业在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直到90年代中期,旅游业都只是被看作一项外汇来源。1993年国务院出台发展旅游业计划,该计划赋予国内游重要地位。
  2000年实行国庆和五一“黄金周”是国内游发展的里程碑。之前,多数中国人都没有长假(中国人通常回家探亲的春节除外),因此“黄金周”提供了首个现实的出游机会。尽管加开了列车和航班,可这还是使交通运输系统濒临崩溃。中国人蜂拥开发旅游景点,兴建宾馆以满足黄金周需求。这导致今日中国从旅馆到五星级饭店的各价位宾馆客房过剩。
  去年,中国政府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增加了法定节日数量。北京明白,中国的旅游业迫切需要调整客流,使其更加平衡。客流一年三次接近极限、其他时间又大幅回落的局面,已明显制约了行业发展。此外,最近5年来,中国的工作制度更趋人性化,休假已经从一种奢侈变为了白领的必要权利。

  各地重视旅游资源建设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中国的地理特点:乘飞机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时间约为四个小时。另外,与俄罗斯不同,中国的文化古迹和其他景点众多且分布均匀。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大部分是由基建投资拉动的,包括道路、机场和铁路的修建。上世纪90年代末,当中国首次为危机“注入资金”时,就为国内旅游建设了主要基础设施。而且中国不打算停留在既有成绩上:2008-2010年的相当一部分反危机资金再次被用于落后地区的道路施工和铁路改造。
  近年来,中国积极致力于更新打造自己的旅游资源。“5年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准,中国仅有3处地质公园,今天则超过了30处”,该组织一名评审人员说。每个城市都急于建主题公园,深圳共有三座这样的公园。

  旅游业逆势迎来黄金时代
  中国旅游业正是在近几年步入了黄金时代。2007年,国内游客超过16亿人次,2008年则达到17亿人次。
  中国的旅游业成就在国外也备受瞩目。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发布的世界旅游竞争力报告,中国的排名跃升至47位,上升了15位。
  2009年头几个月的数据表明,中国国内游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与其他国家不同,在中国,旅游不是中产阶级的特权,而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例如,2008年,农村人占了所有游客的38%。当然,他们的消费需求没有城里人旺盛,一次出行的平均花费不足400元。
  总的来说,中国人更青睐短途游,因为它无需花上几十天甚至数月时间。近年来,自驾游也风生水起----考虑到中国的公路建设规模,这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今天,尽管多数中国人对于用信用卡在网上支付持谨慎态度,但提供酒店预订和机票订购服务的旅游网站依然蓬勃发展。
  显然,中国政府希望加速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这使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近年来建设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加快国民经济从出口和基础设施拉动型向内需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