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曲阜古桥
【作者按:通过近期的曲阜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对辖区2个街道、6个镇、4个乡的389个村委会,509个自然村进行了走访踏查,取得了较为完整的古桥分布、留存状况资料。这里所谓古桥,是指按国家三普标准要求收录的历代古桥,下至具有时代意义“四清”“文革”时期的桥梁建筑。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全面、宏观地对古桥形成史因及留存价值、意义作初步探讨。】
曲阜现在的地形、地貌状况和古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曲阜”名称的由来可从古籍中得知是以地貌而起,始见于《礼记•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尔雅》释解为:“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诠释说:“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境内百余座山头绵亘在东、北、南三面边境线上,群山内侧散布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阜丘,中西部为大片的肥田沃土。山丘与平原之比为3:7, 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境内地下水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4条,主要有泗河、沂河、蓼河、崄河4条河流。泗、沂两条主干河流自东向西横贯全境。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河流众多,纵横交错是曲阜古代及近代的主要地理环境、地貌特征。
曲阜又是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于曲阜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方便人们的生活建造桥梁便成为与大自然交流、征服的重要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曲阜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形制完备、具有科学意义上的桥梁,这是因为在对商周时期的考古中发现,其建筑规模、工艺已相当发达,手工业制作非常精美,已完全具备了建造桥梁的客观条件。
据有关学者专家考证,我国古桥先有梁桥,后有浮桥和索桥,拱桥最晚出现。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自独木桥、堤梁式桥出现,我国古桥是由低级演进到比较高级,由简陋到逐步完善。在这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以西周春秋时代为主,包括西周以前的创始时期,为第一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及三国创建发展时期的四种基本桥型都已出现并初具规模,为第二阶段。以隋唐宋为主,包括两晋、南北朝、五代的全盛时期,在建造各种桥型桥梁的技术上都有突破和创新,把古桥建筑推到了高峰,为第三阶段。由元朝至清末为继承发展时期是第四阶段。十分明显,桥梁建筑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桥梁的发展使交通运输畅通,又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问题。若从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义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桥梁是建于商代的钜桥,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发钜桥积粟,以赈殷之饥民。古桥研究者认为这是一座多孔木梁木柱桥,这座桥距今3000多年,而且是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木材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长久保存。现存最早的桥为石质拱桥,在河北赵县称安济桥,亦称赵州桥。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完工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桥净跨37.02米,矢高7.23米,宽9米,距今已近1400年。
从宏观的桥梁起始依自然客观规律上看,桥梁当以木质为先,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一般地讲,取材方面木质远比石质方便简单,制造亦容易。但由于木质的天然属性不易长久保存,故而早期木质桥梁不存,难以发现踪迹。从现存石质古桥的附件,如护栏、桥体的雕饰、纹饰艺术风格造型上看,无不保留有木雕的影子。从这一意义上讲石质古桥是木质古桥的延续,是继承了木质古桥的技术工艺发展而来的。
早期曲阜的桥梁因材质无法留存至今,已不可考。曲阜史前文明发达,在春秋时期这片沃土上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建筑业的史祖—鲁班。他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的科技圣人,被世人誉为“巧圣”、“匠圣”。他在我国建筑史上涂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没有给我们留下具体直观的实物,但他的建筑理念、技巧对我国特别是本地域的影响不容质疑。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与他同时期的精美桥梁一定呈现过。
在曲阜通过考古发掘已知早期桥梁,要数东汉建武时期“新富里”刻石记载并有实物痕迹的“渎”桥,刻石犹在,木质桥面已朽不存。现普查访得的曲阜境内留存古桥二十九座(含“四清”、“文革”时期,不含孔庙、孔林内的古桥),大体有两种,一为平板梁桥;一为平板拱桥,多为石质。泗河、沂河两岸的木质桥梁皆已不存,许多修建桥梁的碑刻犹在。
现存平板梁桥按年代排序有:
前时村东石桥:位于时庄镇前时村村南。始建于唐代,原名南石桥,后改为东石桥,历代多有重修,现存为一九八四年重修。桥墩由弧形变为三角形,三孔石质平板梁桥改建为两孔平板梁桥,桥面、桥栏部分用原桥的构件。石桥长9.6米,高4米,宽4米。此桥虽然历经重修,但基本保持了唐代桥梁造型,亦是曲阜已知在原址保存最早的古桥。它一直是村民生产生活活动的一条交通要道,仍被使用。对研究本地域古村落的分布提供了实物资料,古桥本身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旧县四街古桥:位于书院街道办事处旧县四街村西,因此桥在原仙源县城西门护城河之上,故始建年代应为宋代。为七孔石质平板梁桥,桥长14米,宽2.3米,因常年淤积高已不可测。桥面和桥墩均为较大石块垒砌而成,造型墩厚、古朴。此桥是当时人们出入仙源旧城的交通要道,桥面上留有车辙印痕,此桥对研究仙源县城古道的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梁公林通济桥:位于防山乡梁公林村北,始建于宋代。历代重修,桥畔原立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修通济桥碑记”碑刻一通(碑刻已毁,分数块砌于桥旁的水渠之上)。现存古桥是清代留存,为六孔石质平板梁桥。长24米,宽6.8米,高4米,此桥原为曲阜通往泗水的古道桥梁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本地域的古代地理及交通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大雪村古桥:位于小雪镇大雪村村西烟袋河上,东西各1座,始建于明代。西桥桥面长8米,宽4.2米,高2.8米,东桥桥面长8.1米,宽3.3米,高2米,均为三孔石质平板梁桥,桥面和桥墩用青石垒砌而成,造型墩厚、古朴。据传桥边曾立有明代石碑,今已不存。这两座古桥的留存为了解研究该村的历史沿革、发展演变提供了实证。同时也为研究当地明清时期的桥梁形制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鲁源白云桥:位于南辛镇西鲁源村西,自北向南流向的沂河河道之上,始建于清代。为三孔石质平板梁桥,桥面东西长12.6米,宽5.02米,高3米。桥两端原有龙头龙尾,龙头在北端,龙尾在南端,上世纪“文革”时被破坏,现均已不存。该古桥的留存为了解当时人们的心理活动、民俗信仰、桥梁建筑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
大湖村古桥:位于南辛镇大湖村村西,村内一小河之上,始建于清代。桥面为三孔石质平板梁桥,长11米,宽3.9米。该古桥的留存为了解当地清代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桥梁建筑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孔子还辕桥:位于息陬乡北息陬村村内。始建年代不详,因存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还辕桥记事碑1通,故此桥为清代留存。桥系两孔石质平板梁桥,长4米,宽3.4米,高1.73米。相传为春秋末期,孔子六十八岁时(前484年),师徒一行还辕息陬时所过的桥,为纪念先师在此创办“春秋书院”而称之为还辕桥。现该桥仅见桥面,桥体深埋地下。此桥的留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王家村古桥:位于姚村镇西王家村西侧无名古河之上,始建于清代,因此桥为一万姓大户出资兴建,故俗称“万家桥”。桥长6米,宽4.4米,高2米,四边桥翅长各9米,为三孔石质平板梁桥,造型古朴、简洁、敦厚。随着社会发展,现此桥大部分已被新修路面覆盖,桥东部原立有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桥记事碑一通,现碑刻已残,被移至桥西,垒砌于房屋墙体之中,部分字迹清晰可辨。此桥的留存对于研究曲阜的河流分布、旧时交通状况及社会生态、民生善举故事提供了实物资料。
柳庄古桥:位于吴村镇柳庄村内一条古河道之上,始建于清代。为单孔平桥,桥体由四块石板组成,桥面由两块条石铺成,长3.5米,宽2.4米,桥翅长5米(由于淤泥较多高度不可测)。旧时为村民南行的主要通道,在桥南端原立有清代石碑两通,记载了村民集资捐款修建此桥的过程,现碑刻佚失。由于近年来农村交通道路的发展,此桥的主要交通功能丧失,但仍在使用。此桥造型古朴、结构简洁,给人以沧桑之感。它的留存为研究本地域旧时的地理交通状况提供直观的实体。由于柳庄是一古老的村落,传为“和圣”柳下惠的故居,历史悠久。
石头河村天福桥:位于董庄乡石头河村村南,始建于清代晚期。为一座石质三孔平板梁桥,桥面由9块石板铺成,长8米,宽2.7米,桥翅长5米(由于水深高度不可测)。该桥是吴村通往泗水柘沟的古道,桥旁原立有清代碑刻2通,记载了该桥的修建过程,现碑刻已遗失,2004年修乡村公路时在该桥北并行新修一座桥梁,取代了该桥的功能,仍沿用旧名“天福桥”,使得该桥得以更好的保护。此桥的留存为了解本地域旧时交通地理状况提供了一定的实体,具有一定的人文环境价值。
盛果寺古桥:位于鲁城街道办事处盛果寺村北鲁国故城护城河洙水河之上,始建于清代,为三孔石质平板梁桥,南北长5.6米,东西宽4.25米,高1.7米,造型简练、古朴、敦厚,是当时人们北出曲阜通往泰安交通要道。此桥为研究曲阜的古道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前代家洼古桥:位于姚村镇前代家洼村村南,始建于清代。为三孔石质平板梁桥,桥墩为圆柱形,桥面长9.7米,宽2.3米,高约1.2米。该桥处于原义和寨南门外护寨河上,为进出村寨的必经之路。该桥造型古朴、敦厚,该桥的发现对研究当时古寨古道形制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环境提供了实物资料。
孔家村泗河桥:位于姚村镇孔家村村东,始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为十八孔石质平板梁桥,长91米,宽4米,高1.97米,两桥孔之间长度为5.1米,东西端建有引桥(没有桥洞),东段引桥桥面两石板之间有浇铸铁汁做固定的石孔。是旧时曲阜至宁阳主要交通要道,1938年为阻止日军进攻将桥炸毁两孔,1940年修复,建国后多次维修。1964年,曾利用桥墩建闸,蓄水灌溉。此桥现废弃不用,被新修公路大桥取代。它的留存对研究当时的地理交通状况及桥梁建筑的工艺、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
孔村桥:位于时庄镇前孔村南,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系当时的社教工作队修建。桥为两孔桥,石砌桥墩,桥面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南北长24米,东西宽4.4米,高2.2米,此桥为前孔村至坊岭的交通要道。此桥的留存,保存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信息,具有一定的当代社会文化价值。
泉头村向阳水库大桥:位于曲阜市吴村镇泉头村东南、北两座,同建成于1972年5月1日。位于村东南向阳水库南端的,名为“向阳桥”,为8孔石质平板梁桥,全长18米,宽5米,高2.8米。桥两边有石质护栏,桥头两端栏杆上正面分别刻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毛泽东语录字迹。中段桥栏杆雕刻向日葵、鸽子、五角星等图案。另一座桥位于村北,名为“胜利桥”,为7孔石质平板梁桥,全长16米,宽5.3米。二桥建于上世纪“文革”期间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生活环境提供了直观的实体。
现存平板拱桥按年代排序有:
崔家屯鲁公桥:位于吴村镇崔家屯村内,据两块碑文记载,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该桥临集市,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原桥长11米,石栏12柱,宽4米,有两条石雕龙头龙尾伸出桥两侧。上世纪“文革”时龙头龙尾被毁。现该桥已被改建为东西长20米,18根雕花方型竖柱石栏,桥面宽9.6米。两条龙头龙尾重新修复,北龙头南龙尾,为风调雨顺,保平安吉祥之象征。该桥为研究本地明代的桥梁形制、建筑风格和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后孟家庄广宁桥:位于王庄乡后孟家庄村西南,始建于明代。桥面长25.5米,宽4.1米,桥高4米,为三孔石质平板拱桥,桥栏原有16根石柱,现存11根,桥石栏两端边缘石头上均刻石鼓纹和云纹。桥北原有2通明代碑刻,南有2通清代碑刻,据村民介绍碑上记载了建桥与修桥相关事宜,现均被用于修建水库佚失。
管村二龙桥:位于董庄乡管村村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修,为三孔平板拱桥,砖石结构。长24米,宽4.6米,高2.5米,此桥原为南京至北京的古代官道桥梁之一。它的留存为研究古代交通地理状况及当时的桥梁建筑工艺具有较大的价值。
西关大街利涉桥:位于西关居委鲁国故城护城河之上,始建年代不详。据文字记载曾于乾隆甲戊年重修。民国庚辰年(1940年),西关遭受特大洪水,损失严重,以至利涉桥桥面及护栏全被冲毁,桥墩及桥洞亦受损失。民国壬午年(1942年)由当地绅商筹款出资,对利涉桥桥面及护栏进行重修。1998年重修西关商贸街,原利涉桥全部拆除,将桥建成如今式样。原护栏中所嵌王鸿绪先生“利涉桥”之题字,现镶嵌于桥北端涵洞口上部。
韩家铺马鞍桥:位于书院街道办事处韩家铺村东500米,始建于清初。石砌单孔平板拱桥,东西长20米,南北宽4.6米,拱外径宽4.2米,内径宽3.25米,拱高2.4米。桥拱东西两端各雕刻龙一条,南为龙头,北为龙尾。现仅剩西侧龙尾,其余均毁。桥西原立修桥施财题名碑刻一通,现佚失,碑座仍存。此桥的留存为研究明、清桥梁建筑形式的承继关系,提供了重
要的实物资料。
保安村古桥:位于姚村镇保安村,村西1座、村内2座,始建于清早期。从建筑风格看应为同一时代所建,皆为砖石结构平板拱桥。村西桥为单孔平板拱桥,东西长3.3米,宽3.3米,高3米。原立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石桥碑刻一通,今废弃于该桥东北20米处。村内2桥南北并列,南桥原为一座三孔平板拱桥,1976年新修道路时东部一孔被掩埋,现仅存两孔,已废弃不用。北桥为单孔平板拱桥,虽仍然使用,但已不可负重成为危桥。3座古桥建造精美,结构稳定,古韵醇厚,它的留存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桥梁建筑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西焦村古桥:位于王庄乡西焦村内郭泗河支流之上,其建筑风格应始建于清早期,为石结构单孔平板拱桥,部分桥翅被毁。东西长4.2米,宽4米,高2米,残存桥翅长4米,延用至今。该古桥的留存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桥梁建筑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席厂村古桥:位于姚村镇席厂村东南东河之上,始建于清代。为三孔石结构平板拱桥,长12.4米,宽3.3米,高2.1米,造型古朴、敦厚。据村民介绍此路桥是当时通往兖州的主要官道。此桥的留存对于研究曲阜古道、桥梁提供了实物资料。
西关归德桥:位于西关居委西关街道上,始建年代不详。有古籍载:今曲阜城宗鲁门为古时归德门,城门外西关有归德桥,桥之西北角嵌有题“归德桥”石碣。光绪十六年(1890年)年夏,泗河决口被洪水冲没。咸丰八年碑又载,乾隆辛酉曾修。后几经修复,但未见记载,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有上海济生会,出资重修归德桥,两边有石栏。1948年国民党为巩固城防,在桥之中央建有一大碉堡。在解放曲阜时,国民党溃兵拥挤将南边石栏挤坏,后换简易角铁栏杆替代,随之又以石栏更换。1998年重修西关商贸街将桥全部拆除建成如今式样。此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屈家村通济桥:位于曲阜市董庄乡屈家村内,始建于清代。为砖石结构一孔平板拱桥,石拱券,桥面由四块石板铺成。桥长3.3米,宽3.35米,高1.9米,桥翅长5米。原村有寨墙,此桥为西寨门桥梁。它的留存为了解研究寨门桥梁的建筑特性,及该村的社会历史沿革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桑庄迎坤桥:位于南辛镇桑庄村内,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因大桥为本村内一姓黄氏出资兴建,故名“迎坤桥”。石质结构五孔平板拱桥,长43.5米,宽6米,高3.5米,桥两侧安有石质护栏,各个桥墩两端原有石刻迎水龙头龙尾,1957年被水灾冲毁龙头,现仅剩龙尾。该桥造型秀丽、端庄、大气,为研究当地村民民俗史及桥梁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实料。
南辛尼津桥:位于南辛镇南辛村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该桥汇以尼山之水,故称“尼津桥”。 因此桥护栏石板上雕刻有龙凤纹饰又俗称“龙凤桥”,1939年重修。南北长17米,宽5.4米,单孔跨度5.1米。
大河涯幸福桥:位于吴村镇龙尾庄大河涯村内,建于1965年的“四清”时期,故又名“四清幸福桥”。原为两孔石质平板拱桥,后改为三孔,桥面浇注水泥。东西长26.9米,宽6米,桥东侧立“四清幸福桥”碑刻一通。该桥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留存,具有时代特色,并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大河涯“九大”桥:位于吴村镇龙尾庄大河涯村内,建于1969年,时逢中共九大召开故此桥命名为“九大桥”,以示纪念。该桥为单孔石质平板拱桥,东西长49米,宽5.85米,高3米。该桥以当代历史事件命名,具有一定的保护留存价值。
综上所述可大体了解曲阜桥梁的遗存状况,从中可以窥视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
从宏观上看我国古今桥梁的科学技术,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许多桥梁无论是样式还是力学原理、美学理念仍然对世界桥梁建筑产生着影响。它们是活的文物瑰宝,记载着许多珍贵的史料。所以说我国古代桥梁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应占有一定地位。
从另一个层次上讲,就桥梁而言,在所有的人类建筑中,它具有完全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文化内涵。人类建筑种类大体无非有三,房屋宫殿、庙宇陵墓和道路桥梁。房屋是人类对自然恐惧、躲避和防御的产物;庙宇陵墓是人类对自然敬畏、膜拜和妥协的产物;只有桥梁具有强烈的与自然抗争并征服自然的文化内涵。但是这种对自然的征服意识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格格不入,因此,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桥梁缺少其应有的文化地位,导致了桥梁的技术、工艺及建筑理念向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民间,古桥的维修与保护几乎缺失,大不了推倒重建的思想严重,这也是导致了古桥大量消失的原因之一。
“桥”就是架起来的路,它能飞越深沟峡谷、横跨江河湖海,使“天堑变通途”。另一个方面,“桥”在人文社会活动中常是“沟通”、“交流”、“欢聚”、“通达”的代名词。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长河里始终是智慧、奋斗的精神象征。自古至今,人类用智慧和汗水砌筑了千千万万座桥梁。在古代桥梁建设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除了赵州安济桥,1100多年前修建的苏州宝带桥,900多年前修建的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500多年前在云南澜沧江上修建的霁虹桥(铁索桥)等,无论在建造技术上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上都取得了成就,都受到了国际史学界和工程技术界的高
度赞赏。
由于旧时曲阜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桥梁的建设自然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社会活动,而在历史的岁月中大量地修建与消失过程中交替、轮回、反复,有许多桥梁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一座桥梁的留存呈现,就是这区域一档历史的档案,每座都有着可以回味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众多的桥梁综合一起显现出这里历史文化闪烁的燿燿亮光,对于它的留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珍惜、呵护与研究。从大量的留存桥梁纪念碑刻得知,大多桥梁的修建是民众集资和乡绅、社团出资的善举。历史将永远记住曲阜圣土上座座桥梁中凝聚着的关爱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蕴含着的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