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古都西安探索大遗址保护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2-09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2-09

随着城市化加快,古都西安百万平方公里的大遗址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为保留古城文脉,西安市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

坚守定位

西安是中华文明繁衍勃发之地,周秦汉唐的盛世遗迹俯仰皆是,以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等为标志的大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标示性意义。

缘此,西安坚持古都理念,在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时,都尽可能保护总面积达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大遗址。

在第一个、第二个城市规划期内,城市建设就注意避开重大历史文化遗址。在1995-201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保护明城完整格局,显示唐城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址”的城市建设原则。随后,在制订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总体规划中,在已编制完成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都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规划阻断了城市基本建设工程和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大遗址的占用和影响。

储备遗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象征,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库。

专家刘庆柱说,从黄帝文明到“周礼”文化,中国逐步形成以汉唐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其重要根基之一在于周秦汉唐盛世文化的诞生地长安——今天的西安。西安大遗址的保护对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形成史等研究,尤其是多元化时代如何发展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东长安,西罗马”。汉长安城对于人类文明史上的汉民族、汉语、汉人、汉文化等生成意义,犹如罗马对于欧洲文明。罗马城已破碎,而汉长安城遗址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尚在。

汉唐长安城等大遗址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考古学储备,还是后代人不断自省进而创新的精神源泉。要科学地保护好大遗址,首要前提之一是要清楚大遗址。保存下它们,认识、发掘它们价值的第一步就是进行考古。

上世纪5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就来到西安的周丰镐、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遗址,从地面残存的建筑到百姓取土寻宝,从城墙、城门到道路,一步一步地勘察、调查、发掘。

长期的汉长安城考古,不仅让人们了解了汉长安城的平面形制与各种建筑的大致布局,更重要的是,考古发掘的过程也是向老百姓宣传文物保护的过程。老百姓在考古人员一铲一铲的细致工作中,体会保护祖先遗产的意义与价值,并会自觉减少日常的生产活动对大遗址的破坏。

展示模式

由于传统土木建筑的特殊属性,西安大遗址的地面遗存多是由黄土夯筑形成的夯土城墙或者大型夯土台基遗址。一方面容易遭受雨水侵蚀、冲刷,另一方面容易被后人作为庄基地地基或者坟墓墓穴破坏利用。

这种“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的大遗址现象,如何向非考古专业人员解释?一个考古点发掘完成后工作是否完全结束?怎么让公众理解和领略“气象万千”,进而享受文化遗产?

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说:“西安市文物局结合考古项目实施一些小型保护展示工程。具体方式是,在一个考古点发掘结束后,改变过去直接回填埋起来保护的方式,而是主动实施遗址性陈列厅等保护展示工程。”

大遗址内遗址性质复杂,考古发掘点的遗址特点不一。西安市便因“点”制宜,在各个发掘点的保护展示上采用了不同的工程方式:

对裸露于地面的夯土台基等遗迹,用青砖或夯土将其包砌保护,并恢复、展示遗址的原貌。譬如唐大明宫的麟德殿遗址、含元殿遗址、天坛遗址等。

对迹象清楚的地下遗址实施覆土保护,然后进行原样展示。譬如汉长安城桂宫二号建筑遗址,政府对此区域征地后,实施了文物部门制定的保护展示方案,通过原状同大的复原,让大家直观了解此遗址的原貌。

对可视性较好的地下遗址,则修建保护厅(或陈列馆)原址进行保护展示。譬如汉阳陵陪葬坑地下博物馆、汉长安城长乐宫四五号遗址保护厅等,目前已成为知名的文物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