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能否保护文脉?北京启动建国后最大规模文物修缮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2-26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2-26

  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2月23日,北京市文物局宣布,首都将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修缮工程,具体包括“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和“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标志性历史建筑如何修复?百项工程能否保护古都文脉?现实中存在的文保难题如何破解?

  恢复

  将力争启动重要景观修复工程,保持“凸”字型城廓平面

  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核定数据,全市各级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到384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含世界文化遗产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5处,是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但是,首都文化保护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以旧城为例,新中国成立后,因交通等方面的需要对明清北京城墙进行了拆除,造成巨大的历史遗憾。

  为了保护北京旧城,北京市按照《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提出对历史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进行恢复,总体设想是“完善两线景观、展现皇城格局、维护古都风貌、保护京郊史迹、整治文物环境、实现合理利用”,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型城廓平面,保护好以现状护城河为标志的外城轮廓及城墙走向。

  “内九外七皇城四”,是北京城自明嘉靖年间形成的“凸”字型城廓平面。“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将力争启动明北京城城墙遗迹、永定门瓮城及箭楼、北京内城西南角楼、左安门角楼、右安门角楼等重要节点景观修复工程,形成内、外城的整体景观。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介绍,恢复工程将从内城和外城的南部推进,左安门角楼、右安门角楼、永定门瓮城及箭楼复建后将会连成一条线,再加上内城西南角楼和地安门雁翅楼等古城地标的恢复,逐步恢复北京古都的整体形象和传统城市结构。

  投入

  每年10亿元保护专项经费,超过去10年总和

  与此同时,北京将启动“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包括中轴线保护整治与展示工程、加强6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香山二十八景”等历史名园保护工程共约150项内容。为此,北京将每年投入保护专项经费10亿元,超过过去10年的总投入。

  北京中轴线已启动申遗工作。按照申遗要求,北京将继续开展中轴线保护规划研究,确定遗产申报名单、保护范围缓冲区;深化皇城的整体保护和旧城的传统空间格局及建筑形制的保护等整治,加强中轴线、朝阜大街等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整治工作等。

  对现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将实施明清皇家建筑修缮保护专项工程,完成颐和园德和园、天坛北神厨和北宰牲亭等修缮工作等;同时,推动6处大遗址保护工作: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整治,做好圆明园遗址、周口店遗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迁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等;此外,还将实施“香山二十八景”等历史名园保护工程,全面修缮门头沟区历史文物,实施巩华城修复展示工程等。

  北京还将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开展“四厂一线”工业遗产(798工厂、北京焦化厂、首钢、京棉二厂创意产业区和京张铁路等近现代工业遗址文物)调查保护工程。

  前不久,梁林旧居被拆除,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问题凸显,北京市对登录的3840处文物,将组织及时编制保护方案、制定文物抢险修缮计划,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损坏。

  难度

  330余项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六成遭不合理使用

  两大工程规模宏大,但首都文保面临的现实困难却不少。

  “北京在名城保护上仍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名城整体保护的效果不突出,很难看出范围和轮廓;其次是文物单位基本都是点状存在,辐射范围和影响小;第三是旧城的发展与保护矛盾问题突出,新建筑对传统建筑的威胁始终存在。”孔繁峙表示。

  孔繁峙在谈到对北京文博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考时介绍,首都的现代化建设与名城保护、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旧存在,缺乏妥善的解决方式。由于旧城内功能过于集中,中央单位等持续发展受到限制,首都服务功能受到制约。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全市文保单位被社会不合理占用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大量重要文保单位因被社会占用而无法修复和开放,并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330余项市级以上文保单位中,被单位和居民不合理使用的约占60%,存在火险隐患的占90%。一些单位视隐患如无物,文物保护单位却受限于执法手段单一乏力。如北京市文物局多次向火灾隐患大的拈花寺和西单民族大世界下发限令整改通知,却迟迟无法执行。

  对此,孔繁峙认为,必须建立首都地区的文物安防工作体系。对于未列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北京市已启动全市千名文化遗产监督员上岗工程和2800余项普查文物挂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