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5-08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5-08

吴哥古迹至今仍被树木包裹的塔布隆建筑遗址群

韩国首尔景福宫向公众半开放的考古工地




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的颁布,既意味着一种新型的保护理念和保护形式的诞生,也意味着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研究方向,这几年我们阅读和调查了一些国内外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文章和工程实例,在此本人以该办法为出发点谈谈关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考古遗址公园不是考古遗址与公园的简单叠加

在办法第二条中已明确指出本办法所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所以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考古遗址公园首先是在保护国家资源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的基地,其次它又是向广大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兼具科普教育和休憩的功能。

因此,随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机制的建立,我们必须意识到考古遗址公园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考古遗址和公园或园林概念的叠加,以往的考古遗址是单一的考古工作基地,可视为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它的属性相对单一,而围绕它编制的保护规划目标也相对的单一和明确;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立就意味着考古遗址不再是考古或文物工作者独自拥有的园区,它要开放,将成为广大公众共享的空间和场所,因此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目标必须兼具保护、科研、教育和休憩的四大目标。

二、保护目标的实现

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行中如何保护和不破坏遗址及其背景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该是摆在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者和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四大目标中,保护是第一位也是根本性和基础性的目标。所以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必须服从于该处考古遗址保护规划所提出的保护范围、建控地带及其有关规定。任何有悖于保护规划的行为必须在监控机制下被严格禁止。因此在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时,设计者不仅要合理协调它和保护规划两者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提出以保护为目标的公园管理和运行机制。

三、科研工作的支撑

在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一处考古遗址,尤其是大型考古遗址的发掘工作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一般要经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过程。

如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1748年,持续至今,已发掘的区域达50万平方米,但目前完成的区域仅占遗址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再如柬埔寨的吴哥古迹群,从1860年被法国博物学家发现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组织和各国的援助下,至今考古工作也从未间断过,在约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清理出大小各式建筑遗址共有600余座。

我国殷墟遗址的考古工作历程更能说明问题。从1928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大力支持下,董作宾与临时工作人员组成考古队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开始,考古发掘工作至今从未中断。

除了上述规模庞大的遗址外,一般重要的考古遗址,为了搞清楚其遗存分布情况,都需要经历一个有足够时间保障的研究过程。如位于我国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该遗址是1959年发现的,其考古工作也一直延续至今。

综上所述,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考古性质的科研工作不会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在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和支撑。对于规模较大和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遗址可考虑在公园内设立规模适度的科研中心,用于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出土文物的存放与修复,同时为适度的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条件;对于一般的中小型考古遗址,可考虑在公园内设立考古工作站,用于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出土文物的存放与修复,同时为考古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条件。

四、教育与展示功能的体现

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它被赋予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而要实现教育功能必然需要一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支持。笔者认为由于一般考古遗址可观赏性较差,而广大观众的考古知识又较匮乏,所以考古遗址展示设计应该成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展示设计而言大体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形式,可考虑在考古遗址公园内设置规模适度的室内展示空间,用于陈列出土文物、陈列大型遗址的沙盘,同时在室内展示空间内还可以设置考古讲堂和考古影像资料放映厅,由专业考古人员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用于普及考古学知识和介绍遗址内涵和发掘历程。

二是考古遗址现场和遗址本体的展示,对于考古遗址现场的展示可以考虑考古现场的半开放性的展示形式,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和了解考古程序和科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考虑开展一些模拟考古活动,让观众更进一步地体会考古工作的科学原理和程序。

对于考古遗址本体的保护和展示,由于气候条件不同,所以各国都在摸索和研究中,这方面起步较早的国家欧洲有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亚洲有日本。在日本,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遗迹而展开的考古遗址发掘调查与保护展示工作,从昭和四十年代开始:以位列“特别史迹”的平城京遗址的调查为起点,历经了同为特别史迹的多贺城遗址附属寺院遗址、一乘谷朝仓氏遗址的调查与保护的各阶段,而后在以特别史迹大宰府遗址及特别史迹大野城遗址为中心的大宰府关联的一系列遗址的调查和保护中,开始步上正轨,并形成了具有本国特点的包括遗址保护与展示内容的遗址整备理论和学科。其中平城京遗址更可视作日本遗址整备理论的活教材。

平城京遗址保存整备的基本构思是将遗址本身作为展示物的露天博物馆,也就是遗址博物馆构想。这个想法是从战后的1964年开始逐渐形成的,而文化厅正式承认该基本构想则是在1978年。遗址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成为古代宫都相关的调查研究以及遗址的保存整备、遗存遗物的保存等相关工作的研究基地,并且让各界国民通过体验理解古代都城文化。由此可见,该露天博物馆的功能和我们所提出的考古遗址公园是极为接近的。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他们将范围广阔的遗址区(108公顷土地)全部划为了国有土地,并在场地内划分为遗存复原区、遗存标识区、池沼绿地区、外周绿地区、南部整备区和管理研究区六大区域。

平城京遗址是一个从发掘调查起、整备、直到管理都是由国家(文化厅)直接支持的特例。国家直接加入整备管理的原因除了遗址的重要性外,也是为了给遗址的发掘调查、保存、整备、维持管理研究、开发、实践以最好的支撑。于是平城京遗址就成了日本遗址整备理论发展过程的一个实验平台。实际上,现在在平城京遗址上试验过的种种整备技术已应用到了全国各个遗址,并不断产生各种不同的模式。总结起来,由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是遗存本身的再现。一般是回填之后在遗存上方制作遗存的复制品进行展示。内里的井口和造酒司的井口应用了这种方法。

第二是在遗存之上制作复原的遗存本来形象进行展示的方法。这种复原形式也是多样的。有的复制到台明和础石,有的将柱、夯土墙和大门等复原到一定高度,有的将建筑物完全复原,有的甚至复制了内部的装修和家具。复原程度由低到高各种阶段的复原展示在平城京遗址上都可见到,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对建筑物完全复原展示工作加大了力度。在平城京遗址上可见有四处这样的复原展示区域。即第一次太极殿、朱雀门、东院庭园、宫内省。

第三是用其他材料来表现遗存的平面规模和布局的方法。可以说是用新的设计来表现遗存的形象,也可视为标识方式。比如用堆土铺草皮的土坛形式来表现建筑基址的平面大小,柱子用修建成柱状的黄杨来表现,用茶梅的树篱笆来表现夯土墙等。这些区域目前已成为平城京遗址代表性的独特景观之一。

实际上,在我国以上这些展示技术方法也都有所应用,如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陕西西安大明宫遗址等。

笔者认为,在展示设计选择技术路线和方法时,应慎重考虑好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对遗址真实性的影响,尤其是复原设计,由于考古研究是一个长期过程,任何阶段的复原设计都只能以现阶段考古研究成果为依据,而考古过程又必将会不断补充和修整以前的成果,因此建议,复原设计采用的材料应具有可逆性、复原结构应具有易改造性;第二是应充分考虑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必须在具备了良好的保存环境的基础上,或通过技术措施使其具备了良好的保存环境时才能考虑遗址本体的揭露展示。

五、导览路线与休憩场地的设置

既然是考古遗址公园,就要接待观众和游客,所以导览路线的设计和休憩场地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该方面设计应遵循让观众全面完整地了解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目的,所以应充分利用遗址所处的地形地貌特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设计一些有特点的导览路线,使观众能更好地体验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临水的遗址可考虑设计水上导览路线;处于山地的遗址可考虑设计适合山地特点的导览路线;处于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遗址,可考虑在遗址周边选择一些制高点作为观众和游客的休憩场地,这样既可以让观众和游客俯视遗址的全貌,了解遗址与周边山形水系的关系,又可减少观众和游客休憩行为对遗址所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