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故里宁乡 探索大遗址保护发展新模式
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为西周早期的大型方国城址。以其重要的考古发现和重大的学术价值而被考古界命名为“炭河里文化”。为保护发展炭河里遗址,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重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中GONG宁乡县委县政FU决定启动炭河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的模式,以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
炭河里遗址: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
炭河里遗址发现于1963年。2001年至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和相关调查工作,除发现并解剖城墙、城壕,揭露两座大型建筑基址外,还在城外周边台地发现和清理了一批同时期的贵族墓葬。该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炭河里遗址发掘不久,考古学界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概念——“炭河里文化”,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炭河里遗址为代表的“炭河里文化”是一支分布于湖南湘江下游,生存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其中心区域为湘江西岸支流——沩水流域,炭河里遗址就是该文化的政治中心——都邑所在地,1996年和1999年发掘的望城县高砂脊遗址是目前所见“炭河里文化”的一个次中心聚落,这里清理的一批西周时期的墓葬,其墓葬形制、葬俗和出土遗物等均与炭河里城址及城外墓葬面貌相同,其中两座出土了大量青铜器。
炭河里城址及炭河里文化的年代与性质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它牵涉到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学术界期待的湖南商周铜器群(或称“宁乡铜器群”)的来源和性质问题的解决。炭河里遗址所在的黄材盆地正是湖南铜器群出土地点最集中的地区,在城址外2公里范围内出土的铜器就有300多件,多数精品和有铭文的铜器都出土在这里,如“ ”人面纹方鼎、“ 父乙”窝纹罍、“癸” 卣、“戈”卣、巨型瓿、寨子山兽面纹瓿、三亩地“云纹铙”等,10公里范围内所见则有著名的月山铺四羊方尊、象纹大铙、沩山虎食人卣和老粮仓一带出土的大批铜铙等。黄材盆地地处沩水上游的雪峰山东麓,地理位置偏僻,在这里同时出现年代相近的城和大批青铜重器,让人难以否认两者间的密切关系,即炭河里城址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或社会政治团体应该是这些铜器的主人。如此,炭河里文化的内涵不仅包括炭河里遗址发掘所见城墙、城壕、宫殿建筑、城外墓葬等遗迹和这些遗迹内包含的大量陶器、铜器、玉器等遗物,也应包含了该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鉴于湖南铜器群出土地点分布从湘江流域——湘江下游——沩水流域——黄材盆地越来越集中,我们有理由推测不仅沩水流域出土的商周铜器属于炭河里文化,湘江流域其他地区出土的商周铜器不排除其中有可能为商周以后流入者,但主体部分应当曾经属于炭河里文化或与之相关。这种联系不仅为湖南铜器群的研究创建了一个重要平台,也极大地丰富了炭河里文化的性质及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组织状况的研究。
根据炭河里遗址的发掘简报及部分专家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所论,炭河里城址的始建年代为西周早期,大约使用至西周晚期被废弃,城外西周墓葬发掘区也发现春秋时期的所谓“越人墓”,表明炭河里文化的年代下限当不晚至春秋,而从宫殿区堆积分期及与城墙、城壕等年代对应关系来考察,其年代上限可能早到商末周初。炭河里文化的面貌构成较为复杂,从陶器来看,本地传统因素占主要地位;其次为来自鄂东、湘西北地区的文化因素;周文化因素也有少量发现,器类有鬲、簋、瓮等,形制与西周早、中期周文化尤其汉水流域的周文化同类器相近。从铜器来看,其中有一批属于商代晚期的铜器,无论器形、纹饰及工艺特征都与中原地区同类器一致,除个别有可能为中原工匠来本地后铸造外,绝大部分应是从中原地区带来的,而数量更多的是模仿中原商周铜器但发生了变异以及具有本地特色的铜器标本,从中我们窥见炭河里文化铜器铸造从舶来到模仿到形成自身特征的轨迹。考古界将炭河里文化定性为本地土著文化和中原地区商文化高度融合并吸收周边地区文化传统而形成的地方青铜文化,其表现在日常生活等低层次文化面貌上以地方传统为主体,在礼仪制度等高层次文化面貌上则更多地接受了商文化的影响。
湖南商周铜器群性质问题的解决,连带地解决了湖南地区青铜文明的形成问题,从而牵涉到湖南先秦地方史结构体系的重建,这是炭河里遗址历史价值的又一体现。
炭河里城址是目前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也是全国范围少有的西周城址之一,其城墙构筑方法、城壕及城内布局特点、宫殿建筑类型等,是非常难得的科学史料。而炭河里遗址和炭河里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湖南西周时期历史的空白,为研究湖南乃至南方地区西周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形态,族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宁乡人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这里早在远古时代就这样文明和伟大,用宁乡县县长黎春秋的话说:“炭河里遗址是我县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
炭河里遗址的保护发展:思路就是出路?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以炭河里遗址为中心的一定区域内不断出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令海内外叹为观止。
但是,宁乡县委县政FU清醒地认识到,炭河里遗址内涵丰富、体量广大,许多问题纠缠难解,其保护发展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任务。作为土遗址的炭河里遗址,本身已十分脆弱,极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遗址区原来面积达15万平方米,由于河水冲刷,现主体区仅存2万3千平方米。此外,村民大量的挖沙取土对遗址与周边环境也造成极大破坏。再不加以主动保护,用不了多久,整个遗址就会消失在大自然的“伟力”之下。
然而,这类文化遗址到底该怎么保护?保护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寻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同时在保护的过程中又达到惠及地方发展、惠及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宁乡县委县政FU与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反复思考的问题。在国家文物部门和专家们的指导下,宁乡人找到了保护发展的切入点:更新观念,寻觅遗址保护发展的新思路,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保护发展规划,创新大遗址保护发展的模式。
大遗址的保护是在自然环境中为抵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对遗址采取的必要措施。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要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遗迹采取回填保护或现状保护来达到保护的目的,在本体保护中采取一种“浮游”的方式,用桥、坡道、平台将人浮游于地面之上,尽量减少对地面的扰动,做到最少干扰、最小破坏、最大保护。
在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上,遗址的本体保护是第一位的,以覆土保护为基础,利用原址上移展示、原位展示、标识展示等方法,力争做到观众一目了然。在寻求创新的同时,重点是揭示历史,尽可能将当时当地所有的原生态、原生民的生活方式、迁徙状况以静态的方式保留下来。并以场景展示为主体,为虚拟场景提供一个必要的空间,在想象力的自然释放中感怀历史。
经过多年的磨合、探索和实践,宁乡县委县政FU进一步体会到,只进行纯粹的保护而不加合理的利用,并不适合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域,炭河里遗址的环境即如是。为此,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其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这一文化遗产资源,以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炭河里遗址保护的最好途径。
以炭河里遗址为中心的周边地域所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无论在造型设计的奇巧、装饰风格的华丽,还是铸造工艺的精湛和体型的硕大诸方面,与商周王朝腹心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相比较,均丝毫不逊色。利用好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化元素,将这些特点通过博物馆和演示馆的外部建筑构架表现出来,另通过炭河里出土文物点的文化元素小品设计制作,是展示炭河里遗址文化内涵的理想方式之一。演示馆的建设,利用南方青铜乐器——铙的内部空旷的特点,采用大跨度钢架结构,体现出炭河里遗址的雄浑、大气,针对炭河里的发展历史进行详解。
为了达到介绍中国南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衰落等过程,其主体建筑——青铜博物馆以四羊方尊为外形框架,内部用部分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与现代科技相互配合进行展示,重点以演绎四羊方尊、人面纹鼎、象纹铜铙、青铜瓿的故事来重构古国文明的如歌岁月。
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配置是遗址公园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景点分布、植物配置手法和景观线路框架及整个园区的功能分区是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环节,考古遗迹与兼有休闲、观赏性公园的软硬景比例搭配及硬质景观材料选择处理手法的不同,决定该遗址建设品位的高低。炭河里遗址有塅河和黄材河流经遗址区的两岸,恢复远古的湿地环境,近岸处培养水生植被,改善岸边环境,岸边停留休憩的场所采用木质铺装和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方式,游人在这里休憩、驻足,会有亲切的归宿感。公园内保留自然植被,人工栽种相应树木,通过植物与建筑、小品、水景、铺装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让游人在公园中仿佛回到大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让黄材河、塅河变得更加风光旖旎。
“我们做的一定要是更好的”
今年6月12日,李丅长春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保护发展文化遗产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一文中指出:“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旅游业,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和旅游品牌,提高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质量,使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宁乡县委县政FU审时度势,在充分尊重炭河里遗址的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强力推动湖南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并响亮地提出——“我们做的一定要是更好的”。
宁乡人说:“炭河里遗址的保护发展,不是做不做,而是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宁乡县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538处,其中各类遗址多达111处。2006年始,炭河里遗址的保护发展便提上了宁乡县委县政FU的重要议事日程。宁乡县四大班子先后十多次深入炭河里调查研究,向14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请教发展良策,一个目标逐步形成:以炭河里遗址进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发展规划、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契机,全面启动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长沙建设国际性城市紧密结合起来,与促进县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炭河里遗址的保护发展,涉及体制问题就改体制,涉及制度问题就建制度”。
2004年以来,宁乡县政FU相继下发《关于界定黄材炭河里古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关于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通知》《关于加强旅游景区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的通知》《关于印发<宁乡县文化遗产保护举报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做好乡镇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明确炭河里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时强调在保护范围内“依法禁止一切基本建设活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大型工程建设,除农作外一切动土项目,必须事先向县以上文物行政部门申报,待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后方可报批施工”,还明确规定 “整个黄材盆地均为重点管理区域,动土项目均应做好重点文物调查勘探工作”。2009年,宁乡县政FU对全县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点实施守护员制度,县财政局预算了近400万元文物保护员补助专项经费。炭河里遗址也成丅立了专门的巡防守护队伍。通过两年来的实践,对遗址的文物安全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居民保护、建设、发展好自己家乡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
2010年,宁乡县政FU又颁布了《炭河里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成丅立了炭河里遗址管理处,明确了机构、级别、编制、职责、管辖区域。为进一步发掘炭河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当地人民,丰富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宁乡县委县政FU又成丅立了以县委书记黎石秋为主任的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委员会,抽调专门人员成丅立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办公室,全面启动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工作,并将于年内举行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高峰论坛暨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奠基式。
“炭河里遗址的保护发展,要举全县之力,加大对遗址保护发展的投入”。宁乡县委县政FU三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党政联席会,专门研究炭河里遗址的保护发展思路和规划,县委书记黎石秋强调“一定要做好炭河里保护发展这篇大文章”,要求全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力联动。由县财政一次性拨付900万元,一次性完成了总体策划和地块规划,通过招投标,邀请有资质和有权限的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炭河里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设计方案》《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及水土保持、规划选址、环境影响、地质压矿、土地规划、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等报告。大遗址保护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政FU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县委县政FU确定了“国家立项,政FU主导,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发动社会力量投入大遗址保护发展。一是企业友情资助。很多企业听说保护发展炭河里遗址,纷纷表示资助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的各项活动,如正在筹办的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高峰论坛,就有不少企业要求协办。二是社会广泛参与。炭河里遗址所在的黄材镇干部群众对保护发展炭河里遗址充满期待,县内外文化人士更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为炭河里遗址的保护发展献计出力。
当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规划摆上全体县委县政FU领导的案前时,举全县之力做好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这篇大文章的决心是那样高度一致,并体现在全体领导的言行之中,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只要是炭河里遗址保护发展的事,一切开绿灯。用县委黎石秋书记的话说:“炭河里遗址的保护发展可是一篇大文章,不做则已,要做就要是最好的。”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保护和发展有机统一,是宁乡人保护发展炭河里遗址的终极点,这一大遗址保护的思路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认同和支持。我们坚持,炭河里遗址的保护发展,一定会在全国众多的大遗址中脱颖而出,一定会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