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工程文物影响评价探讨
建设工程文物影响评价,是指与文物或文物保护单位有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文物及风貌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事后进行跟踪监测。本文在学习《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就有关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项目
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依据
(一)《文物保护法》中有关进行文物影响评估的依据。
1.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
《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的其他建设工程,如何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就需要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
2.文物保护单位建设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
第十八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建设工程怎样才算“不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也需要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3.有可能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
第十九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涉及有可能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项目应由相关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并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
4.建设工程选址涉及文物保护单位拆除或发掘保护的文物影响评估
第二十条:“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建设项目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原地保护的、涉及拆除的、涉及进行发掘保护的,都应该进行事前的文物影响评估。
综上,《文物保护法》第十七至二十条中,对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行为有了明确的规定,规定的是不许有行为。但在行政审批前、方案成熟前,行为达到了什么程度,对文物保护单位可能造成何种影响或破坏,对这个“度”需要进行一个事前的评估、预测和防范措施。这个“度”为建设项目实施前做文物影响评估预留了空间。事前的评估、预测和防范措施正是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文件,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成为行政审批机关了解和审批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建设项目对文物保护单位影响评价应成为建设项目许可的技术性文件之一,是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环境保护法》对涉及文物的建设工程的要求
《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第二十三条:“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按照以上规定,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环境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相关环评文件中明确建设项目对文物环境的影响篇章,并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三)各类规划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影响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同理,有关规划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当在规划中编制文物保护篇章,并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作为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规划的单位,不能凭主观知识出发,更应该做好专项规划对文物本体的影响评估,并与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相衔接。
(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涉及文物影响评估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有关规定,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需提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影响评估报告。明确关注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行为应对文物及其环境的影响。
如何开展建设项目
对文物保护单位影响评价工作
在国内部分大型建设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大规模改造等工程中,均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建设项目对文物影响评价的工作。目前,相关文物影响评价工作只是起步,西安地铁、郑州轨道交通建设等工程做了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价,对文物影响事做出了预测和评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建设项目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影响制度,对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可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文物保护单位建设项目文物影响报告书、文物影响报告表、文物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文物影响评价文件):
(一)建设项目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可能造成重大文物影响的,应当编制文物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文物影响全面评估;
(二)建设项目位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的,可能造成轻度文物影响,应当编制文物影响报告表(设想),对产生的文物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建设项目涉及一般文物点或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点,对文物保护影响较小,应当填写文物影响登记表(设想)。
文物保护单位建设项目文物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二)建设项目周围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现状;(三)建设项目对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价;(四)建设项目涉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措施及技术、经济论证;(五)建设项目对文物保护单位造成的经济、社会损益分析;(六)对建设项目实施文物安全监测的建议;(七)文物影响评价总结。
从事文物影响评价的
技术服务机构
从事文物影响评价的技术服务机构,不应是当前仅具备环评资质的机构。这种技术服务机构主要应由文物知识和文物保护专业知识的人员构成,结合其他学科人员。这种技术服务机构的人员:要熟知国家文物保护政策;通晓国际、国内文物保护理念;熟悉全国文物保护现状;掌握文物保护技能。接受委托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布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文物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文物保护单位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价文件中的文物影响报告书、文物影响报告表和登记表,由具有相应文物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建设项目对文物保护单位
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文物保护单位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价文件,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技术机构制作,按程序报相关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价文件由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涉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文物点和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点,其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建设项目文物
影响评价工作刻不容缓
1982年《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1989年《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2002年《文物保护法》再次修订,同年《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同样是10年,环境影响评估技术机构由一枝独秀到百木成林之势,环评技术机构正式走向了成熟的市场竞争机制。反观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价工作只是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审批中才有明确行政许可的体现。
《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法中都未明确涉及文化遗产,是否进行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工作,完全取决于受理环评文件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意愿。建设项目对文物保护单位影响评价工作完全是有法律依据,文物行政部门应该设置为行政许可项目。
建设项目对文物保护单位影响评价工作有《文物保护法》为依据,且尚在起步。实际工作中,建设项目对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影响评价工作就更难进行,主要是无充分的法律依据,没有一个强制性的法律制度。建议在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要依托于建设项目对文物保护单位影响评价,对整个建设工程涉及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整体性影响评价。
建议建设项目文物保护单位影响评价工作尽快从行业内做起,如文保、评估咨询机构和考古科研等单位,首先参与到文物影响评估工作中来,给业内探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管理办法,为文物行政审批机关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