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基层博物馆藏品与展览的优化配置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9-07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9-07

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3415家(含民办博物馆456个),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83个、二级博物馆171个、三级博物馆288个。文物系统所管辖的博物馆计2384家,馆藏文物1571万件,其中一、二、三级文物达370余万件。以上数据确保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稳步发展,也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欢呼的表象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中国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跛脚”现象。一二三级博物馆共计542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8.3%,剩余的1842家在博物馆这盘棋中扮演何种角色,承担什么任务,将来的前途如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高度重视这类博物馆的生存状况,帮助他们,使他们摆脱困境,应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由于笔者所处的博物馆也是“空壳馆”,因此更加关注这类博物馆的生存问题,通过多方接触,发现问题的主要症结是藏品缺乏。

藏品是博物馆全部工作的基础,离开了藏品博物馆将一事无成。博物馆通常获得藏品的方法无外乎以下几种途径:调拨、征集、捐献、考古发掘。在现今环境下这几种途径实施起来均有相当的困难。首先是调拨,各博物馆都知道藏品的重要性,一般都紧闭库房大门,很难再有无偿调拨。即使是有偿调拨现在都很难行得通。中央和地方免费开放补贴经费的拨发使各博物馆摆脱了以往经费杯水车薪的困难日子。其次是征集,虽说博物馆现在“不差钱”,但要征集文物仍然是捉襟见肘,现在社会上的文物大都是质次价高,动辙几十万上百万元,有的更是狮子大开口,让你不敢问津。况且现在社会文物也不是博物馆独家收购,竞争者太多,有钱人太多,稍好一点的文物一经面世,追捧者趋之若鹜,等博物馆写完收藏申请,层层报批完毕,文物早已落入别人囊中。再次是捐献,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谈收藏,文物价格一路攀升,捐献之事只是见诸报端,身边却闻之甚少,即使有一些捐献,也是一般文物,宣传效果大,但实际作用不大。最后是考古发掘,有些地方考古所和博物馆为两个独立单位,各自为政,出土文物的归属问题一直没有理顺,调拨给博物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下我国博物馆藏品的现状是,饱的饱死,饿的饿死。有的博物馆由于藏品太多,某种文物都已进入“终止收藏”阶段。例如,南京博物院前院长徐湖平就曾说,在他当院长期间,傅抱石先生的画和明清官窑瓷一概不收,原因是此两类文物博物院已有太多,达到饱和状态。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库房面积比展厅面积都大,多数藏品是一入库房就很难面世。而藏品缺乏的博物馆,好一点的文物都进了展厅,库房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现在苦就苦了这类博物馆,新修的展厅空荡荡,没有实物,陈列就用场景替代,难怪近几年不少博物馆变成了展览馆,每天举办新展览,热闹得很,赚足了人气,但热闹的背后其艰辛又有几人可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藏品的博物馆想多做工作可真难为这些馆长了。

笔者担任馆长也有两年了,自上任的第一天起,藏品缺乏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心头,成为医治不好的一道心病,解决展品问题刻不容缓。在此,笔者有些许心得可供同行评判。我所处在的海南省当年被一些文化大省强省的人士戏称为“文化沙漠”,这个称谓虽说有些过分,但也说明了当地历史文化较为落后,多年的考古发掘都没有重大发现就是一个明证。这种大环境下,对一个博物馆工作者,特别是馆长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收什么、藏什么、展什么是一个方向性问题,只有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定位准确,才能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就在别人不屑一顾的地方,如果眼光独具照样能挖出富矿。作为地方性博物馆要立足于挖掘本地文化,如方向正确且能深入下去一样大有作为,我馆在此方面颇有收获。

首先我们将地方文化进行排序,选择有挖掘空间的那段历史着重进行工作。去年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馆拟举办专题展,调查走访后发现集全省馆藏文物也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之后我们另辟蹊径,根据以前所掌握的资料,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和实地勘察,发现本地区在清末民国初年,有一大批琼籍华侨参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他们之中有的资助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有的是孙中山先生的积极追随者,且有的表现非常突出。现存的几处民国早年华侨文物点中,三处是侨领在革命成功后,为缅怀已故的长辈而修建的建筑物;一处是著名烈士墓。这几处文物点内至今仍存留一大批民国政要的珍贵墨宝刻石。其中有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居正、林森、于右任、蔡元培、陈炯明,以及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张学良、孔祥熙等七十余人的近百幅书法作品,虽是刻石,但仍不失珍贵。我馆业务人员冒着酷暑,不辞辛苦,连续工作三个月,终于将这批石刻全部拓印。“辛亥名人海南石刻遗墨展”如期展出。展览一经推出,观者如织,好评如潮。海南省党报总编参观展览后用了“震撼”两个字,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受。更为重要的是该展览为博物馆增加了一个观赏性较强的专题展,以及百余件藏品。

其次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场所,扩大影响,吸引观众。博物馆的展厅是对外宣传最好的阵地,博物馆的品牌优势是独一性的。花梨和沉香是海南省的特产,被誉为木中黄金,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好的成品早进了收藏家手中,很难面世。去年春节期间,我馆发动藏家拿出自己的珍藏,举办了“大地母亲的馈赠——海南花梨、沉香大展”,据测算这个展览的展品估价超5亿元。观众一踏进展厅,美丽的少女捧上了沉香茶,袅袅沉香沁人心脾,现场古筝表演与花梨、沉香一道使观众陶醉。据合作方反映,开展第一天消耗的沉香就超万元。由于我馆派出了最优秀的团队与收藏家对接,做好服务、宣传、安保等工作。春节长假,观众有时将展厅挤得水泄不通,来参观的名人多、领导也多,进一步扩大了海南花梨和沉香的知名度,藏家们对博物馆的工作都非常满意,并认识到博物馆这个阵地的重要性,决定在馆内长期展出,这样博物馆又有了一个高水准的反映地方特色的基本陈列。

再次是热情服务,广交朋友,发动社会捐献文物。收藏爱好者不都是吝啬鬼,怎样宣传动员他们捐献文物,的确是门大学问。首先必须与收藏家交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基础,捐献这个事更是无从谈起。笔者有一批收藏界的朋友,他们的藏品很丰富,我们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互通消息,当他们知道我馆举办展览,都愿意援手。例如,为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75周年,我们举办了“日本侵占海南期间文物史料展”,共展出文物史料300余件,其中近百件珍贵展品就是向几位朋友借的。借展的这批文物大都是首次露面,我馆向他们承诺,第一保证展览结束后展品如数归还;第二条至关重要,由于这批文物都是当年日本的印刷品,史料价值很高,展览中我们保证这些史料不外泄,同时也约束我馆工作人员不复印,不拍照;第三是适当发放一点借展费用,数额不大,但温暖人心。该展览展出后,社会反响强烈,观众深受教育,展出时间不到一周,观众留言簿写了整整三大本。绝大部分观众都无法想象,日本侵占海南不到7年的时间,出版了包括海南社会、民族民俗、文化、经济、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专著近百种。由此可知,日本在武力占领海南岛后,除疯狂掠夺当地经济资源外,还试图通过研究海南社会、民族民俗、文化等,以达到长期霸占海南岛的目的。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心得是,博物馆必须有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调动社会资源,为我所用。传统的闭门造车的工作方法,应该摒弃。

我们基层博物馆虽致力于解决藏品缺乏的问题,但总是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在此还是呼吁国家有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对于藏品缺乏的博物馆来说,目前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很渺茫。解决藏品问题必须多管齐下,对症下药,否则此事将无从谈起。博物馆没有收藏,何谈展示和研究,解决收藏是先决条件。原有获得藏品的途径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并赋予新的手段,使其更灵活。笔者认为,最为直接的手段是启动馆际藏品调拨这个杠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调拨全国的国有馆藏文物。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调拨本行政区域内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调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国家法规很明确,就是优先保证国家大馆的文物藏品需求,保证大馆的正常运转,这本无可厚非。但一枝独放不是春,这一点博物馆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已认识到并多次呼吁,大馆要支持小馆的发展,让全国博物馆全面繁荣发展。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共赢得好建议。我馆是省会城市的市博物馆,我省文物系统馆藏文物就十分缺乏,文物行政部门无多余资源可调配使用。我馆现有文物藏品3000余件,很难支撑一个完整的展览。建议我国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能否采用“劫富济贫”的手段,全国一盘棋,将馆藏文物丰富的博物馆库房打开,把沉睡在库房中可能永远不见天日的文物调剂出去。例如,一些明清民窑瓷器、小名头的书画作品、普通的玉雕以及杂项。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激发博物馆内部的工作热情,使工作人员有专业工作可做,队伍的素质能得到普遍提高;二是可以举办一些专题展,改变空壳馆的面貌;三是能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吸引一批观众,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四是可以缓解部分博物馆的库房和人员压力,同时可将闲置资产充分盘活,物尽其用。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强强合作是企业倡导的一个准则,借用在博物馆中也应该是可行的。其实话还可以反过来说,试问哪家馆藏文物丰富的博物馆,其文物来源不都得益于基层馆,现在该是反哺的时候了。

  在积极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基层博物馆藏品不足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换一种思路,不能等靠要,从其他方面入手,独辟蹊径,走出一条丰富馆藏之路,在这方面我们馆也做了一些尝试。利用每年地方财政的专项拨款,以及国家财政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补贴经费,积极开展文物的征集工作,丰富馆藏。由于可使用的征集经费十分有限,我们对入藏的文物非常慎重,明确了征集的范围和征集的重点,然后层层把关,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的几次收购,都干净利索地完成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东西一入藏就很快进入展厅,与观众见面。例如,我馆举办的“日本侵占海南期间文物史料展”,所有文物展品定位为1939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海南七年间所编印有关海南的书籍,我馆近期入藏的《海南岛建设论》《海南岛民族志》《海南岛最近事情》《海南岛地志抄》《海南岛志》,在这个展览上都是重要展品,弥足珍贵。当初入藏这批文物史料的时候,不是成批次征集,而是在社会上碰到一本就收购一本,把看上去不起眼的东西集中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专题展,不少观众的留言对展览的评价都很高。

  另外,我馆海南书画名家优秀作品征集工程也初见成效。海南是全国知名的度假胜地,我们利用地域的优势,广泛收集到海南旅游度假名人的书画作品,充实馆藏。最初我们对这工作的定位,是局限于征集海南籍书画家的作品,后来扩大到征集客居海南的外省书画家作品。所定的标准必须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会员。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已收到了近百件较优秀的作品。后来发现有较大的遗漏。每年到海南旅游观光的文化名人、社会贤达等知名人士都很多,我们随即调整收藏对象,扩大收藏范围,加大了对知名人士墨宝的收集,这样我馆的藏品就更全面丰富了。例如,著名国学家陈云君听到我们的要求,非常爽快给我馆泼墨;著名古琴教育家和演奏家李祥霆回北京后,认真撰文并书写完毕寄来。每当我们收到他们的作品,都会回赠一件小礼品,以作纪念。

  博物馆的主要产品是展览,因而非常推崇美国著名商人马歇尔·费尔德的一段话:“那些购买我产品的人是我的支持者;那些夸奖我的人使我高兴;那些向我埋怨的人是我老师,他们纠正我的错误,让我天天进步;只有那些一走了之的人是伤我最深的人,他们不愿给我一丝机会”。通过近三年时间对博物馆的全盘操作,感触颇多。由于我馆是一个小馆,业务经费十分有限,每次举办展览经费投入不多,只能压缩形式设计费用,虽然节俭,但我们一直追求展览中相关展品尽可能完整全面,对展品不过多修饰,保持原汁原味。我们的实践,就是想对“空壳馆”“挂牌馆”的工作思路进行摸索,虽然一路坎坷,但尽情享受到了工作的快乐,特别是团队的一个创意,在实施中慢慢成形,最后隆重推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种快乐是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