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不能打造
最近, “打造”城市“特色”、发展地方经济的新一轮古城复建风,使名城保护又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先是舆论暴出古都开封要投资千亿再现千年前的汴京风貌。余温未退,山西大同耗资上百亿元复建大同古城见诸媒体,引起公众强烈的质疑。在地方行政领导看来,古城复建不失为发展旅游、拉动GDP的一条捷径。但它同样关涉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谐社会的建设,甚至对遗产保护的理念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本期刊发几位作者的观点,敬请关注。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文化遗产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于在城市飞速发展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有法规问题、认识问题,也有方法问题。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正确认识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策略与合理、科学利用及管理问题是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关系的核心。
近30年来,我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也应该正视目前打造名城、打造历史建筑、打造文物建筑这股不小台风。
文物保护、历史名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保护和利用,是文化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由于地方某些领导急于显示政绩,怀有对城市形象尽快改观的愿望,使城市遗产保护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为了“现代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中大量出现了拆除历史街巷,扩大空间尺度,大量搬迁原住民,建设仿古商业街,如承德普宁寺内开发了清风商业街、肃顺府被拆建成烤鸭店、大同在文化城市建设中破坏历史格局不合规制的打造大型仿古街区、江南水乡过度商业化……凡此种种,对文化遗产产生带来的损害无法补偿的,值得引起人们认真的思考。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文化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注入了活力。尤其是来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观念,如有关文物及其相关历史信息价值的真实性、保护手段的可持续性,以及文物情感价值的提出,不仅让人感到文物亲和力的存在,更让人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随着文物保护观念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城镇文化内涵的传承需求,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也应由以商业为主体的模式向发掘传统街区的生产、生活文化内涵的展示和传承发展,如社区博物馆的兴起(黄山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东北工业遗产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街区的展示传承等)。合理、科学利用也是重要的保护措施。在城市发展建设与这些历史财富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化的高度、从留住城市记忆的要求、从保护历史文化环境的使命去决策。 必须做到对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资源认知和科学规划指导下的依法保护。文物古迹是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的进程中也必然要体现它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文化生活先进的生活环境,而创造这种优美、现代的环境更需要保护名城中的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绝不是拆真建假,破坏上百年来形成的城市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不能打造;历史文物是打造不了的;城市特色、城市精神不是短时间内大手笔打造出来的。我们不可盲目追求大拆、大建,打造历史、打造文物,违规进行所谓复原建设等不良行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计议,有计划、有目的、有制度、有法规地做好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深入认知其自身的特色价值,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开阔文化旅游思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谋求名城的科学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可以考虑对构成城市要素的项目建设,但要按照规划和相应的报批程序进行。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前瞻性和价值的增值空间。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传承。这才是我们地方政府的传世政绩。
新的“古大同”将会成为历史名城还是影视名城?
自2008年起,山西大同在新任市长推行下开始耗资百亿元的古城再造计划。市长在调研十天后就拿出了规划,并声称5年见分晓。大同旧城街道名字恢复古风,而代王府、华严寺等文物修复也是工程重点。大同老城内所有的现代建筑将搬迁出去,以恢复传统城市布局。(8月27日《新快报》)
就在不久之前,我们刚听说了开封要举债超千亿的资金来拆掉老城区、重建宋代汴京的宏伟计划。而现在,古大同已不单单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已经建设了四年之久,到年底就要完成全部合龙工程。
之所以要重建古城,其目的是为了打造旅游之都。大同市市长称,未来的旅游人数瞄准300万元的目标,以100元门票算,一年是3亿元。账是算得挺精明的,但一座经人工整合后的古城真的可以达到预想的经济收益效果吗?这其实是非常令人觉得担忧的。
大同古城曾是我国北方的文明中心,是汉人王朝守卫北方的重镇,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而现在的游客来到大同进行旅游,其想看到的就是这些可能零星散布在大同城市的各个角落、区域,有些并不那么完整或者略有残缺的真实的历史遗迹,在现代文明中领略、想象、感受一下千百年之前的历史,思想在这一刻、在一个原点“穿越”到历史中的感觉才是旅游中最让人享受的美感。
但是,现在经过人工之力打造出了一座完完全全仿真的大同,我们还能说这是古大同吗?我们能够分得清楚哪些是祖宗传下来、哪些是现在重造的吗?可能这座新“古城”给人的印象只是到了一个巨大的影视基地,让人形成了一种“一切都假、凡事皆新”的错觉。笔者认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其实并非是简单地通过物理上、物质上的重建就可以实现的,全然抛弃现代的文明而重新打造大同历史城的做法其实是将城市的旅游资源的性质搞错了,从而将一座真实的历史名城慢慢地嬗变成了一座影视名城。
“细胞优化”:让城市从容走向未来
张绪才
城市有机更新,这个半年前还不为人熟知的新词,现在已成为嘉兴带动“三城一市”建设的战略工程。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早在两年前就创造性地对城北路、城南路、城东路实行“二次开发”,实现了产业结构与城市形象的同步升级。(8月28日《嘉兴日报》)
城市有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拆”和“建”。如何拆,如何建?理念的不同,表现出的方式就不同。嘉兴市在城市发展中,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出发,以“细胞优化”“有机更新”为着眼点,实现城市“二次开发”,让产业结构与城市形象的同步升级,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彰显的则是城市经营者的管理智慧。
什么是“细胞优化”?首提这个理论的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有一个经典解释: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这种极具人性化的解释,道出了城市发展的真谛,值得我们的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经营者细细品味,并运用于具体实践当中。
然而当下,很多地方在城市建设上似乎是犯上了“急躁病”,一提城市发展建设就是“大拆大建”。似乎不“大拆大建”城市就不能发展、发展不好。在这样的观念下,轰隆的推土机就成了“马前卒”。拆!拆!拆!;建!建!建!如是,一座城市可以变成一座“巨大的工地”。如开封市的“再造汴京”、大同市的“古城再造”,还有很多地方提出的“再造一个某某城”,一个城市硬是被搞得狼藉一遍、民生不安。
“大拆大建”更严重的问题是,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地摧毁,甚至于历经历史变迁和战乱都没有被破坏的几百年、上千年的极其珍贵、极具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在现代化工具——推土机下轰然倒塌。从而造成了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显然这样的“大拆大建”是十分短视的,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越“新”越好,它应该有历史的积淀,它的历史积淀很多是存留于建筑间。在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应该它们当做一个生命来对待,使城市的生命基因更新、组合,绽放出生态、文明与和谐。而城市街道、小巷、宅院等这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里,就像人体细胞一样,表皮下面纵横交错的血脉一样,组成了城市的“肌理”。只有像嘉兴市那样,在保护好城市“肌理”的前提下,进行“细胞优化”式的“有机更新”,城市才会更有生机,才会更从容地走向未来。
百亿“再造古城” 何处安放现实民生
大矛
近日,河南开封千亿元“再造汴京”的新闻令舆论哗然。而在山西大同,另一场声势浩大、耗资上百亿元的古城再造计划却早在2008年就已展开。簇新的城墙,成片的废墟,见证着大同的“复兴”之梦(8月27日《新快报》)。
梁祝故里投资失败,孙大圣“老家”烂尾,“再造汴京”跃跃欲试,而眼下的大同“古城”早已雏形初现,从报道中看,这项耗资百亿元的工程,显然是要把大同这个现代城市从地图上“抹去”取而代之是一座“明朝古城”,就连城内原有的现代建筑都要“搬出”大同城,这样的“大手笔”别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朱元璋在天有灵也未必会“龙颜大悦”。
一方面在城市的拆迁扩建中,大量的珍贵文物建筑被损毁,而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东拉西扯只要和历史名人搭上一点关系,也不管天上地下,也不论其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都要想法为其建造“故居”,少则数百上千万,多则上亿,更有地方像大同这样,索性来个全盘“复古”,新造“古城”,这种复古的冲动,尽管被很多人斥责为政绩形象工程,但依然在不少地方还是乐此不疲,而一个地方上什么项目,对城市怎么改造,往往也是看这个城市主要领导的喜好,大同的“再造古城”工程,就是有热衷城建闻名的市长上任后,经过短短十天的调研后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不能断定市长的决策是“拍脑袋”,但十天调研就决定一项投资上百亿的城建工程,很难说是科学决策,我们也不能说这是市长的形象工程,必定按照市长的预想,“古城”造出后,大同未来的旅游人数瞄准300万元的目标,以100元门票算,一年是3亿元。而由此拉动其他行业的收入对于这个依赖资源生存的城市,也算是留出了后路,理论上讲还是“造福”大同百姓。
但是,正如网上一句流行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100亿元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绝非是小数目,而且要完全实现理想中的古城,足以能够吸引游客招来财源,光靠那些仿古的楼堂馆所和城墙,显然有些异想天开,必定还会增加更多的投入,否则只能像梁祝故里或孙大圣老家那样折腾个半途而废,黄鼠狼没抓住空惹一身骚,相信耿市长也不会预料不到这个巨大风险,届时不但落不到半点政绩形象,恐怕还会被骂为“败家子儿”,因此如果把大同的“再造古城”看着是显示地方官员的“形象工程”确实有些“冤枉”。
笔者认为,把大同的“再造古城”誉为领导的“个性工程”似乎比较贴切,应当说具有个性的领导干部,如果把这种独有的“个性”,科学的用在对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决策中,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某些情况下更能展示一位领导的执政魅力,而某些众人不能理解的个性往往又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并不鲜见,因此,我们现在对大同“再造古城”的大手笔还不能妄下结论,在我们看来是政绩冲动的“再造古城”也未必不是决策者的深思熟虑,真要是届时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公众的质疑甚至责骂只能为其政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未来的蓝图再美丽,也无法回避现实的民生,对于人口330万的大同来说,100亿元的投入相当于每人3000多元,一个三口之间接近万元,这对于很多农村家庭也绝不是一笔小数目,特别是对于缺乏保障的农村老人,他们未必能享受到“大同古城”的繁华,却为此减少有生之年的许多快乐,同样,一个家庭可能会因为万元的灾祸造成少儿辍学,学子失去上大学的机会,相信这种种情况在大同不会不存在,而“再造古城”会挤占多少现实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确实不应当被这种宏规巨划所忽略。
实际上,公众对一些地方盲目“跨越式发展”,兴建一些没有任何文化底蕴的“古典建筑”,已经表现得相当宽容,对很多民生问题对地方政府并没有抱太大的奢望,只是希望我们的政府官员在做一些体现个人意志的工程项目时,能够适当给我们的孩子入园入学、老人安度晚年、农民工的各项保障、特困家庭的救助等等这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留下微弱的空间,毕竟明天再好,也需要今天过得不踏实,我们不知道在大同回头“穿越”明朝的路上,是否还想带上那330万父老乡亲共同演绎久违的“凤阳花鼓”。
网言微语
蓝色之心:我还是愿意看些中国原汁原味的老东西,对那些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开发复建的实在没兴趣!
话不在多:反对这种以“文化”为旗号,以发展经济为诱饵,不顾现时阶段现实民情的大拆大建行为!
hyjsyxxj:这是挑战人类智慧的行为,放着好多名人旧居不保护,实行修缮性拆除,实则卖地。然后创造一个又一个工程,以公则是为了GDP为了当地发展,以私则是为了个人政绩。
水映唐庄:宋都开封准备复建一个古城,把城里人赶到城外去,笑话!城墙内那么大一个城区,怎么安排?都做成宫殿,寺院,古塔,钟楼,道观?这样就能振兴开封了?宋都的全部魅力在于其文化内涵,而非物化的形式。
yvonne_W803:痛惜!即使花费上千亿复建一个都城,徒有外观,已无魂魄,留在老城墙每一块砖瓦里的历史气息荡然无存……这座开封古城,城摞城六座城,本身就是无字的历史记载,古人因改朝战乱黄河水患而重建都城,今人却为私利所趋毁掉蕴含丰厚历史之城,痛!
炸酱面一碗:城摞城是古城开封的特色,开封鼓楼虽然已经复建多次,但没了基座,新建的鼓楼就等于没了灵魂,复建工程会破坏开封的文化底蕴。挖掉真的,盖上豆腐渣水泥的,这是究竟保护文化还是破坏文化?
hbsjzjxkq: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古城不计其数,因战火焚毁或大自然的变迁,许多古城早就夷为平地,烟消云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圆明园,在建国以后,一直就有是否要复原圆明园的争论。有必要将其一一恢复,重见天日吗?答案显然是NO!况且一些要复建的古城只是根据古书记载、民间传说或小说虚构,难以考证,所谓复原也只是自欺欺人。
索子曰:主政大同数年,力排众议,从日本复制了旧大同城地图,大兴土木,复建旧城。路上与几位大同乡亲攀谈,无不流露自豪。看来仿复古建风大有群众基础,究其原因还是在打旅游赚钱这张牌。醉翁之意不在酒,有几个真是梁思成啊!
是非圈:令人遗憾的是,正如胡锡进所说,并没有哪个城市因“复古”而致当地经济振兴,热衷于城市“复古”的地方政府需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古城的再造也是一条漫漫长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些一心想要进行古城复建计划的地方政府还需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万不可急功近利。
老人新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续出新书,全国拆旧城毁古迹余音未了,现在各地又大张旗鼓掀起古城复建运动。河南开封“再造汴京”,江苏金湖投资“尧帝古都”,湖南新晃打造“夜郎古城”,还有甘肃敦煌,河北滦县、山西大同……争先恐后,觊觎着旅游的大饼,梦想在多少楼台烟雨中,实乃是劳民伤财,功利盲动。
人行如旅行-旅行如人生:大同古城墙和现代塔吊结合的画面让外来人感到诧异。古建怎样合理利用,如何定位古建复建,商业与文化共生的老城应该是什么样……很多问题前所未有。大同在为文化传承进行大胆探索,也许再过几年可以看到一座让人惊叹的古城。
交通台-平安大同:建是历史,拆也反映当时历史,重建在几百年后也是历史,历史自有其发展轨迹。已经拆了,如果不重建,几百年后,如何让后代子孙记住之前的这些复杂历史?所以说,为了尊重历史,尽管属于重建,但极为必要。就比如大同古城墙,如果不重建,还有几人记住多尔衮屠城的惨烈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