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第七批国保 专家谈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5-08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5-08

文物的有效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任重道远

张忠培

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现文物有效保护的一件大事,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
  
国务院以往公布了六批全国重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352处,其中古遗址510处、古墓葬204处,共计714处,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30%。这次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达1943处,其中古遗址(516处)和古墓葬(186处) 为702处,古遗址、古墓葬所占比例略有提高,达36%。同时,这次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占前六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总数的82.6%,在已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5处)总数中占了45%,另外,由于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遗址、古墓葬数量比例的提升,也使古遗址、古墓葬在已公布的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总数比例中提高了,达到约33%。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与文明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价值与地位,也是我国政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一个重大的举措,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大进步。
  
这个文物保护事业的大进步,表明了我国政府和人民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坚定决心。公布一些文物单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不等于这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工作仍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为此,我希望包括考古界同仁在内的全国人民齐心努力,尤其是希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
  
1992年,苏秉琦师将中国历史的基本国情概括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这是他一生从文物进行考古学研究所产生的认识的结晶。从另一方面说,他所以能产生这样结晶性的认识,是根源于文物保存着如此的历史与文化的记忆。1975年,秉琦师提出了中国考古学文化多元一体说,1984年,我跟随他之后,说中国的诸考古学文化都是以一元为主的多元文化的谱系结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迈进新世纪之时,我又说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都是杂种文化,杂种文化都是文化杂交的产物,文化演进则是在文化杂交中实现文化“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结果,“传承、吸收、融合、创新”是文化演进的规律,并指出只有遵循这一文化演进规律,才能实现文化进步,才能走向未来,在面向全球化的今天,才能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的这些认识,是受秉琦师指引对文物进行考古学研究所产生出来的认识,其根源也是文物保存了这些记忆。这就是文物的历史、科学、文化包括艺术在内之价值的体现。没有文物的有效保护,则不可能对文物作如此的研究,产生这样的认识。需指出的是,这样的认识,仅只是考古学在其所能实现的追求中跨出的一步,考古学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追求任重道远,永无止境,而这永无止境的追求,则有赖于文物的有效的、永无止境的保护。
  所以,在考古学人面前,有着两项任重道远的任务,一是文物的有效的永无止境的保护,二是有赖于这样的文物保护所能实现的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中国的一代一代考古学人应将这两项任务担当起来,前行不止,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坚持正确导向 做好基础工作

张 柏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是今年的一件大喜事。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是历次评审中最多的。国务院加大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力度,对于有效保护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省市县级政府依法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将是一个重要的推动。
  
几年来国家文物局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级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各方面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帮助下,积极努力,认真工作,高质量完成了各省初选推荐、专家集中评选审议、现场抽查复核、征求各部委和各省人民政府意见、上报推荐名单等各环节的工作。特别是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进一步复核,对遗址、代表性建筑和名人故居旧居再次筛选、调整等工作,做得认真细致,科学有序,效果良好。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之时,大家都会在非常高兴的同时想到一个共同关心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要求,把公布之后的各项工作做好。我们深知国家文物局对此已经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也深信,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这项工作在全国一定能开展得有声有色,扎扎实实,成果显著,推动全局 。由此而言,使我产生了一些粗浅的思考或感想:
  
比如,当前文物工作的环境,文物工作发展的形势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其中最核心的是把握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有困难、有干扰、更有挑战。前不久在人民大会堂的一次座谈会上,谢辰生先生指出的当前存在的有悖文物工作规律的“文物价值经济化、文物工作产业化、文物管理市场化、文物产权国际化”四种倾向,就是把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之后的各项工作做好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的方向性的问题。如果受到这些错误倾向的干扰,就会对工作带来根本性的损失。
  再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之后的工作还是要从基础工作做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选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对四有工作的要求,四有工作有了很好的加强。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特别是保护机构和保护人员的落实,档案质量的提高都应一抓到底,做到按标准到位。除了四有工作,基础工作还有其他很多内容,都应做好。
  又如,通过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之后的工作,建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监测预警体系。为此,应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1.在《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部门规章中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监测预警的内容,明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监测预警的基本要求、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等。2.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病害调查与监测工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3.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功能强大、覆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还如,加强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缺乏资金是文物保护面临的现实困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可以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和渠道。充分发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作用。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缺乏是文物保护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文物保护人才。从我国目前现状出发,建立在职人员培训机制,为从业人员提供相关技能和专业培训。

促进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张之平  

自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六批共23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统建立起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实行保护单位管理的制度,制定并不断加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撑起了一把强有力的文化遗产保护大伞。这有效抵御了几十年来形形色色的人为破坏和不当风潮与运动的冲击;也全面建立并不断增强了应对和克服自然灾害侵蚀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能力;还推进了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与展示体系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实在是功不可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目前文物普查工作中被确认的数十万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精品和多样文化的杰出代表,这些不可多得的文物遗存具有突出普遍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古老的、活着的见证,是世代中国人自尊心、自信心的一种重要基石与泉源,是今天和未来建设美丽中国最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国家给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高级别的保护地位,并与时俱进,不断规范和完善申报公布程序。
  在2009年以来展开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工作过程中,全国各地踊跃申报,上报数量多达5000余处,比前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还上翻了一倍多。这充分反映了近年来社会综合文明的进步和全民遗产保护意识与文化素养的提高,体现出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关注与重视程度的大幅提升,也反映出国家与地方经济实力的迅猛增长,以及人们对不可再生的文物遗存能够得到政府更有力和更全面保护的希望与期盼。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无前例地扩大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数量、种类和范围,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大大加强遗产保护的进程,为促进我国文明进步增添巨大的正能量。
  
面对4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我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总结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经验,也借鉴国际文化遗产事业的体系与做法,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内容、保护对象界定、分类、定名、申报评审条件、程序等,给予更加周细、严谨、深刻、详细和具体的界定与统一,进一步提高科学性,进一步规范化。

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特别注意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应当体现在现存实物与所标识年代准确、真实的对应,以及对历史沿革在遗产本体和相关环境中的影响、改变和存续的全过程清晰考证和记录。这包括不能将后人复建、添加的部分混淆为历史建筑或作品,贻误后人。必须标明现有文物的真实年代。

3. 加强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对违法拆除、改建、扩建、重建的,对在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违法进行建设活动的,应严肃处理,不能姑息手软。建议开设公众监督、举报网站,协助保护管理。

4. 把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修保养放到保护管理工作的首位,增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岁修保养专项经费,加强平时的维修保护,减少大型修缮工程,减少对文物的干扰,注意最大限度保存文物价值和历史信息。把保护工作做在预防,做在前面,尽可能减少对文物不得不进行较大干预的情况和形势发生。修缮工程不应以政治活动或长官意志为由压缩时间,工期应服从质量要求。

5. 增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罚则,对发生文物价值严重损失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亮黄牌或除名,并追究管理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高度重视 认真负责

王开忠

得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出炉,我很激动。作为第七批“国保”单位评选专家,感受很深。我认为,在这批“国保”评选中,管理部门非常重视,各方面都很负责,工作做得很细、很认真。

一是管理部门组织严密。为了做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选工作,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复核工作小组和评选专家小组,确定了分组联系人、资料和软件联系人,并多次召开评选专家会议,文保司及文物处领导分到各个小组,一一提要出求、讲解注意事项。在近百名评选专家深入各地现场复核时,文物处的同志天天和各个小组进行联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这项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二是评选专家非常负责。担任评选专家的大多数是老同志,有的六七十岁,他们抱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顾体弱,爬山越岭,深入现场,认真复核情况,并逐个填写复核意见。我所在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组华东片小组”,5名专家中有4名50岁以上,时值7月下旬,大家冒着40度左右的高温,每天要跑七八个现场,几乎天天爬山,中午也不休息,仔仔细细查看情况,不仅要做记录,还要对建筑和实物进行拍照。我和孙毅、李向东同志在复核江西抗日“上高会战”遗址时,正值中午,山上温度达42度,跑完四五个现场,全身上下都湿透了。为了怕时间长了记不准情况,大家“连轴转”,晚上又在空调“失灵”的房间里认真填写当天的“现场复核意见”,直到深夜十二点钟。

三是评选过程细致认真。为了保证第七批“国保”单位评选顺利进行和较高质量,国家文物局制订了工作流程和“国保”入选条件,评选专家现场复核后,国家文物局将所有复核意见印发给每位评选专家,大家先对照入选条件进行酝酿,在评选会议上发表意见。我所在的小组里,所有评选专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充分讨论后进行投票,评出初选名单。以后,又进行复评,并征求有关部门和各地意见,历时两年,反反复复,几上几下,才把名单确定下来,形象地说,最后确定的单位,是“过五关、斩六将”中出来的。从我了解的情况看,我认为第七批“国保”的评选基本上做到了客观、公正。

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氛围

吕 舟

从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以来,几乎每次新一批保护单位的名单公布都会使这一名单的总数翻一番。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布将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达到4295处。这无疑反映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历史遗产保护的关注和文化事业的同步发展。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申报、评审公布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更把我国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从第二次文物普查后的大约34万处,增加到766722处。这一数量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反映了我国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变化以及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扩展。无论是第三次文物普查还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量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的遗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的对象从原来的古建筑、石刻、石窟寺、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对象扩展到了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20世纪建筑遗产等具有文化、社会等价值的新的类型。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设的成绩,也反映了世界遗产保护对我国国家一级文化遗产保护的带动作用。无论是五台山作为宗教圣地,西湖作为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是正在进行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大运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理解认识这些新的遗产类型的价值,保护管理这些新类型的遗产积累了经验。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布,也将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在我国不断推动的城镇化过程中,如何管理、保护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针对特定的类型发挥它们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发挥它们在我国新的城乡建设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建设新的当代文化的重要作用,将成为对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任务。
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保护管理的主体。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社区或相关社会团体都越来越多地表达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布也为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新类型的文化遗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越来越多仍然延续着原有功能、仍保持着活力的文化遗产被列为保护单位,它们这种功能的延续本身也是它们的价值特征,怎样延续这种功能;事实上,如何合理利用,在保证文物本体、相关环境及其价值得到完整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实现其社会效益,发挥拥有、管理、使用它们的社区作用,使这些社区更积极地参与到对这些遗产的保护管理当中,同时使他们在参与保护、管理的同时分享相关的利益,真正使文化遗产保护变成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将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