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古建维修如何正确把握保持现状和恢复原状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5-14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5-14


中国先民从洞穴中走出的那天起,便和木构建筑结下了缘。如新石器时期的半坡文化,采用的是半地穴式,地穴以上采用简单的木构架房屋;至河姆渡文化时期,木构建筑已完全走向地面,并应用了榫卯结构,从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广泛采用框架结构的先河。商周时期,随着斧、刀、锯、凿、铲、等生产工具和夯土技术的成熟、木构建筑已基本形成雏形。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木构建筑已趋于成熟,建筑上已普遍采用斗拱,并已出现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建筑形式。隋唐以后,出现了宫殿、官署、民居、寺庙、塔等,形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北宋《营造法式》的颁行,更加规范了中国古建的设计与施工,使中国建筑迈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由于木构建筑易腐朽、易燃等原因,宋元以前的建筑除一些砖、石建筑外,木构建筑遗存已十分稀少。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宋元时期建筑,已很难分清哪些构件为原始构件,哪些为后期维修,有的可能连建筑基础和框架结构都和原建筑不一样了。现存较多的为明清时期建筑。
一座古建筑,历经几百年,维修改建是难免的,特别是古民居,住户因生活需要对居住条件进行改造,因此往往一座古建筑除大框架外,局部都会出现改建、扩建。这就需要我们在修复中认真思考,是保持现状,还是恢复原状。就此问题,谈谈本人看法。
要正确把握保持现状还是恢复原状,首先要对本体建筑有深刻的理解。中国土地广阔,自然气候和地域性很明显,大凡影响我国古建筑风格的有几个因素,一是自然条件,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如沿海地区,由于台风大,其古建筑相对比较低矮,且石材用得较多。丘陵地区山多,木材资源丰富,建筑都比较高大,基本为砖木结构。西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森林茂密,过去毒蛇猛兽多,基本依山而建,多为干栏式建筑。北方地区天气寒冷,风沙大,其建筑相对封闭。草原地区由于受游牧影响,其圆形帐篷元素自然也会影响固定建筑。二是风土人情。由于各地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土人情,其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水观念不同,建筑也自然受其影响。如西藏、新疆等地,其建筑渗透着浓烈的宗教色彩。其他地区也由于风土人情的不同,都会产生各自的风格,只是变化的大小而已。如同为徽派建筑,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各有不同。其三是历史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文化的传承,历史文化会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生活观念。这些思想、生活观念也自然会渗透到建筑中。
以上三点因素,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也给我们古建专家、设计人员和施工单位带来了难度。可以说,没有哪个设计人员、施工单位、专家能对全国各地的古建筑了如指掌。因此,我们的设计人员和工程维修人员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需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研究。本人在此提出三点个人经验做法:
一、对照法。对照法是我们古建设计维修所采用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为简便的方法。对照法可分为本体建筑相互比较,寻找参照物,解决难题。如在本体建筑中无法找到参照物,就要到就近的本土建筑中寻找。就近仍然寻找不到答案的,就只能在风土人情和自然条件都比较相近的地方去寻找。如确实难以找到类似的参照物,那就只能从自然气候、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研究,力求做到维修部分和原保持部分风格、做法协调一致。
二、历史延续法。对于一座古建筑各时期被改造的部分,要加以分析研究,不能认为后改造的部分都没有价值。各时期的改造,往往隐藏着它的历史信息和发展脉络,对于我们研究该建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要是不太离谱,原则上还是应保持现状为好。
三、遗址保留法。对后期不合理的乱搭盖,应予拆除,清理出原遗址,对遗址已经消失了的部分不要轻易恢复。但如果一座古建筑的门楼倒了,最好要想办法恢复。还有的建筑倒了或消失了一部分,如不恢复会危及到本体的安全或严重影响到整体风貌,也要想办法加以恢复。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有的工程维修人员在施工中对该建筑的做法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往往会凭经验把A地的做法应用到B地,张冠李戴,这是不对的。
古建维修是一项复杂工程。在市场经济下,许多设计单位为图方便,在设计勘察中不下功夫分析研究,造成设计的偏差和走样。有的施工单位空有资质,缺乏文物修缮的能力和经验,拿到工程后乱修一通,造成文物价值的损失。文物维修更应该注重质量和工程预决算的监管、审核,建立建全工程管理机构,确保工程质量不出问题,工程造价不出漏洞。(摘自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郑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