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大成殿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3-03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宋崇宁三年(1104年)据《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七间重檐,宋政和四年(1114年)颁御书匾额,北宋末年毁于战乱;金皇统九年(1149年)重修,贞佑二年(1214年)又毁于兵火;元大德六年(1302年)重建大成殿,“七间,复檐重基,高一丈有奇,内外皆石柱”。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扩建为九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大成殿毁于雷火,弘治十二年至十七年重建,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再次毁于火,又重建,至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雍正皇帝重颁御书“大成殿”匾额,御制对联悬之庙堂。现在看到的大成殿就是清雍正时期重建的。
大成殿为全庙最高的建筑,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黄瓦歇山顶,“金龙和玺”彩画。四周有回廊,顶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为十根高浮雕云龙盘柱,柱高6米,直径0.8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大成殿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为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每根柱上就有72条龙。大成殿用龙柱始于金代,明弘治庙火后征调徽州工匠重刻,清雍正火后又重建。《孔府档案》记载,清代雕刻高浮雕龙柱每根价银九十一两一钱八分,减地平钑石柱每根六十八两八钱二分七厘,莲花柱础每个价银二十两。殿下檐为七踩单翘重昂斗拱,施于外圈回廊石柱之上;上檐为九踩单翘三昂斗拱,施于中圈金柱之上,平身科明间用四欑,次稍间用三欑,下檐尽间用一欑。殿内及内骁额枋之间为一斗六升斗拱,内额枋上用以承托天花板者为七踩品字斗拱,但金柱纵缝上斗拱仅露明一面出踩,隐入天花一面斫齐,不加卷杀。斗拱用材很大,规格很高,平身科斗口平均12.5里米,大于故宫太和殿斗口(9厘米)。此种做法相当于清代《工程作法》四寸斗口,一般只用于城楼,用于殿堂实属少见。
殿下有双层台基,前有高2.1米的月台,东西宽约45米,南北35米。前有两层大型浮雕龙陛,四周围以双层石栏,上层为火焰宝珠柱顶,下层为重层覆莲瓣柱顶,石栏下东西南三面共突出24个石雕螭首,雕刻古拙,连同踏道云龙山水御道,均为明代遗物。月台是祭祀孔子时起舞奏乐的地方,“八佾舞”每年在此举行。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尊塑像。明间正中为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孔子在历史上被尊为文宣王后曾经有过争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周礼》礼制中的十二章服(天子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