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实践·理论·高峰

作者: 彭卿云  发布时间:2016-03-24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点击数:
作者:彭卿云 发布时间:2016-03-24

——再读习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系列指示批示与论述

今年二、三月,是习总书记考察北京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出访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两周年。北京市等相关单位为此正在开展交“答卷”活动。笔者在见闻和学习之间,也深感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论述与指示内涵之博大精深,乃是一个时代的高峰。为此,一年前,曾写过一篇拙文,谈了点个人感受。但是,基于长期囿于一隅,不接地气,加之能力水平所限,所谈皆肤浅、微薄,因而总有言不尽意之憾。值此习总书记考察北京市等两周年前夕,笔者再次学习了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系列论述和指示,又一次受到启迪和教益,因而不揣浅薄,再谈点体会以期宣传总书记文物保护思想之万一。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领导顶层确是代有才人出,治国理政,各领风骚。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方面,也各自都有理论和实践建树,为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开辟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祖国历史文物保护传承的论述与实践自成体系,成为其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体系之一分系。这个分系,把中国文物保护的理念、方向、方针、政策推上新高度、新境界,理所当然是当今文物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全国文物工作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文物保护思想上来,在当前文物事业发展中,自是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急的了。

保管不好 愧对后人

1983年习近平总书记初任古城河北正定县委领导,立即慧眼识珠,对古城古物珍贵价值及其与现实生活之关系有着全新认识。在这里,有“北方三雄镇之一”“九朝不断代”“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金牌楼”之美誉。在这里,人文悠久,名人辈出,文物古迹之多,价值、品位之高,举国罕见。为保护好古城,总书记深入实地考察,查阅史料,物色人才,结交专业工作者,破例起用才学兼优的非党专家任文化局长,筹集专项经费,领导抢救维修,并严肃指出“我们保管不好,就将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在他的指领下,在一位内行局长的主持下,正定古城的保护进入新阶段、打开新局面。这位局长随之成为这位县领导的至交。习总书记曾在《忆大山》一文中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隆兴寺大悲阁、临济寺澄录塔、广慧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无不渗透了他辛劳奔走的汗水”。自此,正定古城气象一新,旅游事业顿开新局,闻讯而来参观的人数倍增,1984年达40万,翌年竟突破50万之众。古城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展翅双飞,传播了文化,助长了经济,振奋了民心,古城春色倍还人!一位刚从“文革”“扫四旧”狂热声中走出来未到而立之年的青年官员对祖国文化遗产如此敏锐、挚爱,对正定古城保护付出如此心血、辛劳,实为古今县官之佼佼者也。“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作为倡导者,他率先垂范,当之无愧。更令人鼓舞的是,事隔30年之后,总书记又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批示:“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充分体现总书记对正定古城的一份责任,一份期望,一份牵挂。

经济文物 同等重要

习总书记对文物保护的重视,行随其人,工作到哪里,保护到哪里,而且言之必行,行之必果。他在福建工作17年,时刻关注文物保护工作,贡献之多,自有文物作证。从林则徐、林觉民故居到福州三坊七巷,从远古人类活动遗址到人居古建筑,无处不是他躬行履践从点到面的延拓;从文物保护理念、理论到方针、政策,无一不在他的视野、思考之内。他时任省长时特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全文共一千零九十二字,名副其实的“千字文”。但它决非应景文章,而是有为之作;决非等闲文字,而是有闻有见之笔;亦非行外之言,而是通晓专业之创见。全文文采飞扬,文情浩荡,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是作者历史观、人文观、传统文化观的集中体现。

在这篇千字文里,作者开门见山,对包括历史名人故居在内的古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依存关系,对古建筑的性质、价值、作用都做出精准论断。寥寥数语,把故居与人物事迹融为一体,一扫“物是人非”之苍凉,反而使人因物是而活在今天。文物永存的活力、魅力、生命力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建筑、历史、文脉、传统四位一体,经济、生态、文物三者并重。发展经济,保护文物,同“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这是全国文物界前所未有之创见。“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也是言前人之所未言的新论。小文章,大手笔。千字文,胜千金。

在这篇千字文里,还有一处重要论断。2002年初,作者针对当时“水洗三孔”,“强强联合”承包经营文物保护单位之风的蔓延,曾严肃指出:“现在有些地方名城保护、古建筑的保护出现一些问题,根源就在于只顾眼前的一些经济利益,随意改变文物管理体制,将原为文物部门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移交别的部门管理。殊不知古建筑的保护、传统街区的保护、任何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保护,都需有专门业务知识和掌握国家法规政策才能保护好。福建也出现有这样的苗头,我们不希望出现问题,要求依法加强管理保护。”如此论断,时过十余年,所指现实,所言问题,所具指导意义,全然不减当年,仍有贯彻执行之必要。

在这篇文情并茂的千字文里,作者所用文物“保护”、“保存”一词共达27次(处)之多,“保护”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可见而知之了,保护对于文物古迹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之了!作为文物工作者,对这篇千字文认真学习之,领会之,执行之,责无旁贷!

事业为主 产业为辅

习总书记对文物保护事业的论述与实践是不断提升、发展的。他对文物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包括管理体制、机构、法规、政策、方针等等,无不有其独到的见地。他到浙江工作,见西湖文化之盛,村落文明之富,更是兴致勃然。他的新作《之江新语》一书有多篇论述文物、传统文化,同样新意层出。他认为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他强调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就是区分事业和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就应该是事业为主,产业为辅。虽然文化遗产中有一定产业因素……但主要的还是事业……主要的是保护、抢救,更多的是花钱,而不是赚钱,这个问题在体制上要把握好。”,“要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坚决禁止破坏性开发”。上述所指体制,实质也就是方针、政策。总书记的论断,真正牵住了文物管理的“牛鼻子”。多年来关于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辅关系之争,实质就是一个如何正确处理事业与产业或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问题。而今,如若按总书记意见牵住这个“牛鼻子”,文物工作中的一切问题必将迎刃而解!他在《之江新语》中再次阐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一位哲学家曾经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所有这些论断,见地全新,前无古人。广大文物工作者,“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文化遗产 民族根魂

如果说,习总书记在县市省工作中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先行先导,情有独钟,那么,到中央工作特别是任党中央总书记以后,其关注、视野,则更上一层楼,着力于引领保护传承的全局。如果说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对民族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论述更多的是就地以物说事,那么任总书记以后,则是立足于全国、全民族,从整体上、根本意义上阐述传统文化、历史遗产关乎民族兴亡的特殊重要性。他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多次讲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演,在北京市考察文物博物馆谈话,对城镇化建设的指示、谈话,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等等,都在不同语境、不同对象、不同要求下,在既往的认知、理念与实践基础上,继前人之长,扬历史之本,创时代之新,阐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性质、特点、价值,其全面、系统、深刻,其亲和力、感召力、信服力,其语言之娓娓动听,都早已众口皆碑。总书记强调要激活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成为育人、化人的精神动力,以长民族气节,振家国情怀,养国人品性。“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些论述,都是历史的结论,也从另一方面启示人们,任何民族,只要生生不息,卓然自立,就必然有其独树一帜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而且必然时刻在滋养、陶冶、教化着每个成员,给他们留下本民族性格心理基因。因而每个民族成员都拥有呵护、传承自己的传统和遗产的天赋。对此,总书记曾大声呼唤“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他特别强调“历史文明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物遗产”,“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所有论述所指所求,既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民族复兴之急需,又是对现时社会上不时泛起的民族、历史虚无思潮的回应,其现实与长远指导意义何其深刻乃尔!所有这些论述,把文物保护的出发点、落脚点,把文物保护“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阐述和回答得极致完美。文物工作者,以保护、弘扬民族文化遗产为天职,以担当文物保护为第一责任,以“我是谁”作为言行的第一前提,以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论述与指示为当务之急,乃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舍我其谁!

(中国文物报2016年3月1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