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与鉴定家
——曾敏之致苏庚春信札
曾敏之(1917—2015)是有名的文学家、报人,著有《曾敏之杂文集》、《人文纪事》、《望云海》、《文苑春秋》、《晚晴集:曾敏之记述的人物沧桑》、《诗的艺术》、《望云楼诗话》、《古典文学欣赏举隅》、《观海录》、《旧曲难忘》、《望云楼诗词》、《书与史》等多部杂文、散文和诗词集,享誉海内外。他原籍广东梅县,落籍广西罗城,曾做过《大公报》记者、采访主任、暨南大学教授、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香港文学促进会高级顾问等。因其长期生活、工作在粤港两地,且在文学创作之暇,雅擅临池,兼事书画鉴藏,故与寓居广州的书画鉴定家、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苏庚春(1924—2001)交游甚笃。
曾敏之与苏庚春的交游是以书画鉴藏为基础的。作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作家,曾敏之对享有“岭南巨眼”之称的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可谓推崇备至。在1976年夏,他曾有二绝句礼赞苏庚春、张沛之伉俪。其一曰:“曾凭博识鉴菁英,燕赵襟怀看岫云。解得天和随分乐,岭南风物最留实”;其二曰:“对花写照品花忙,腕底漆来国色香。为有孤山高格调,故教绿萼傲冰霜”,并题识曰:“庚春、蕴贞贤伉俪一精品篆,一画梅花,恬淡为怀,各有所宁”。第一首是歌咏苏庚春精鉴博洽,第二首则是歌咏苏庚春夫人张沛之的画艺。据此可见其对苏庚春伉俪的推许之意。
从曾敏之致苏庚春的信札中,更可印证二人交游的痕迹。
笔者所搜集的曾氏致苏庚春信札,凡三通,由于信封丢失,且作者并未署上年款,除第一通可以就信中所涉事项考证其时间外,其他两通无法确定其准确纪年。
第一通书写在一张纵26.5厘米、横18厘米的朱丝栏信笺上,书文曰:
庚春兄:
遵嘱写了两幅反右倾的字,请为审正,如不合格,扔之纸篓可也。
丹霞之游,定于何日?如取得周主任之介绍信,则于最近成行如何?乞与棣华老弟一商。祝
夏安!大嫂均此。
敏之,七月廿日。
信中提及的“写了两幅反右倾的字”,是指参加当时由广东省文化部门相应上级号召,为反击“右倾翻案”而主持筹划的书法展览。苏庚春是展览的参与者之一,该展的时间是1976年。故此信的时间也应当是此年。写信的七月廿日,正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最为炽热之时,故上行下效,广东书坛为迎合政治需要,举办应景展览,也算是时代特色了。信中“棣华”,即谭棣华,为苏庚春、曾敏之好友,与笔者亦有交游,曾为中山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从事经济学研究,兼长书画金石碑刻研究与收藏,曾参与编著《先秦货币文编》、《广东碑刻集》等。
第二通书写在一张纵9厘米、横45厘米的宣纸上,书文曰:
庚春兄:
今遇谢锴兄,已晤周主任,相约酒叙之事,与之商量,初步定于廿四日星期六晚六时在东江饭店二楼之青松厅,由锴兄接洽定席,以工农商待遇而有雅座之清谈,此事待锴兄电话奉约为准。然后由兄转告周兴,棣华老弟建议以聚餐形式而免锴兄一分。如已定,希大嫂亦参加,不知尊意如何?有一古物,拟借慧眼鉴定,有暇请车过小舍一看,或星期六下午来,然后同赴东江亦好,悉候卓裁,专此并祝
双安!
弟敏之,七月廿六日。
信中之谢锴(1923—),曾用名谢锐楷,广东番禺人,为“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方人定(1901—1975)弟子,早年在广州开设风行美术广告社、雷达广告行,曾供职于广州市商业工会,1979年调入广东画院。长于书画,书法以章草著称,绘画以山水闻名,兼擅梅花,出版有《谢锴书画》。1996年5月18日,“暮趣墨缘——苏庚春、张沛之书画展”在广州市文物总店举行,在嘉宾签到簿上还见到有谢锴的名字。信中提及之东江饭店,为广州地区一间老牌的粤菜酒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原东山区)沿江路,笔者与先师苏庚春等人亦曾经常光顾。
从以上两札不难看出,苏庚春和曾敏之等人经常雅聚、远足、鉴古等,是其交游的主要形式。
第三通书写在一张纵17厘米、横35厘米的宣纸上,书文曰:
庚春兄:
棣华来告,才知道你已于廿四日起程去上海,想到上海后必忙于参观,祝你此行身心健康愉快,工作顺利!
有一件事,因行前未能一叙,特以此信奉托。如见到谢稚柳和唐云二老,请代求得二老之画作,不论斗方条幅均可。凭借你的交情,必能如愿。希为争取至感。此外,还乞代选购写大字用的湖笔两支,软硬的选择,以适合于我写苏黄体之行书为宜,你是专家,不劳絮了。款烦先垫,待返广州时奉还。如有适合我参考之书帖,也不妨代买一二。
广州近数日高温,室内达三十六度,为解放以来所未见。上海正入初夏,炎云初张,还希旅中珍摄。此祝
旅健!
弟敏之,五月廿七日。
信中谈及请苏庚春在上海代其求谢稚柳(1910—1997)、唐云(1910—1993)画之事。由于苏庚春与全国各地的著名画家几乎都有交往,且交情不浅,在当代书画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很多雅好书画者都托其向名画家求字求画,如杨仁恺请其求关山月、黎雄才画,马国权请其求谢稚柳画等,这在当时来说,是文人雅趣的一种表现。苏庚春与谢稚柳、唐云交游频仍,几乎每次去上海、或二人每次到广东,都会相互拜会,互赠书画,并有书信往还。他们之间交往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1958年。时年,尚供职于北京的苏庚春应广东省副省长魏今非(1903—1983)相邀,与王大山、欧初等赴上海为筹建中的广东省博物馆征集书画,先后拜访了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名画家。此后,苏庚春与谢稚柳、唐云等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交游。后来,苏庚春南下供职广东省博物馆后,便通过谢、唐二人为该馆征集了大量书画精品。该馆所藏祝枝山《楷书简亭记册》、北宋人《群峰晴雪图》等便曾经唐云、谢稚柳鉴藏或题跋,馆中所藏谢稚柳、唐云二人的书画,也都为苏庚春所征集。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翰墨因缘,故曾敏之托其求画,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曾敏之不仅是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更是一个精研六法的书法家。在信札中,他谈及自己写苏(苏东坡)黄(黄庭坚)体,但就其信札及其他作品而言,他在临习苏黄基础上,很明显已经形成自家风貌。其小行书运笔洒脱,自成一格,这应当是和其腹中诗书分不开的。
遗憾的是,笔者无法搜集到苏庚春致曾敏之的信札。不过,在苏庚春的书法中,有一件书于1977年9月的《曾敏之诗轴》,其书文曰:“晴光花树竹疏疏,几缕轻纨点画图。十里桂花香不断,迷人风韵是榕湖。敏之同志精于词律,一九七七年九月同为桂林之游,曾得榕湖指趣佳句。余读后喜为书之乞请正字,博陵苏庚春于羊城”,钤白文长方印“年过半百始学书”、朱文长方印“七十年代”和白朱文连珠印“苏”、“庚春”。该书为纸本,纵69厘米、横43.5厘米,曾被选入笔者于2011年策划的“纪念苏庚春先生暨征集书画精品展”及《纪念苏庚春先生暨征集书画精品集》中。此中记录了苏、曾二人同游桂林及曾氏“精于词律”,这或许是笔者所见唯一来自苏庚春方面关于曾敏之的文字记录了。
(2016年12月13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