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名胜:寿丘、少昊陵
【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开放景区,正在进行相关文保修缮工程,暂不对外开放。咨询电话:0537-3709570】
寿丘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加上学术界所谓的传说时代(史前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远古传说中,有所谓的“三皇五帝”之说,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黄帝,被尊之为“人文始祖”。我国第一部史学巨著司马迁的《史记》,列《五帝本纪》为首卷,开篇首述黄帝。突出地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为黄帝在以后的历史中学的正统地位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典籍所载,多以曲阜为黄帝的出生之地,传说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曲阜。寿丘位于曲阜旧县村东,是一座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土丘。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记载:“黄帝母曰附宝,之效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也就是后人所称为轩辕黄帝。《周易正义》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帝王世纪》载:“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曰轩辕丘”。《宋书·符瑞志》载:“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兖州府志·帝迹志》载:“黄帝有熊氏,母曰附宝,感大电绕枢之祥,生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乃黄帝所生之地,今称黄帝寿陵是已”。通过上述典籍记载,足以说明寿丘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出生地。
黄帝诞生,少昊建都于曲阜的传说并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有着极其深远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古史上的传说,大都与曲阜有着一定的联系。“三皇五帝”(《史记》索隐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至夏商周三代,无不在曲阜留下其“皇风帝迹”,而且有着一定的历史承传关系。
宋真宗帝“推本世系,遂祖轩辕”,以轩辕皇帝为赵姓始祖。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闰十月,诏曲阜县更名为仙源县,将县城迁往寿丘之西,又兴建了景灵宫奉祀黄帝。“祠轩辕曰圣祖,又建太极宫祠其配曰圣祖母。越四年而宫成,总一千三百二十楹,其崇广壮丽罕匹。于是琢玉为像,龛于中殿,以表尊严,岁时朝献,如太庙仪,命学老氏者侍祠,而以大臣领之”。当时的景灵宫各种殿、宫、门等1320间,规模宏大;玉琢成像,富丽庄严;祭祀时用太庙礼仪,等级最高。
景灵宫在宗仁宗天圣年间遭火灾,旋即修复。宋徽宗政和年间,金世宗大定年间,蒙古(公元1250年),元顺帝至正七年(公元1347)多次重修。此后再没有关于景灵宫的记载,大约在元代末期或明代初期景灵宫被毁,现存遗址已埋在地下。地上仅存有原来的石碑两幢。
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曲阜修复了宋代二幢特大石碑,并且修建了围墙、大门、神道和石坊。石坊上刻有“寿丘”二字,是集汉礼器碑的汉隶而刻。在旧县村东,327国道北侧立有“黄帝诞生处”石碑,折而向北行,迎面是寿丘石坊,神道北端为三间大门,灰瓦歇山顶,仿宋代建筑风格而建。门内为照壁,壁后一泓碧水,两块巨碑并峙,东西隔水相望。碑前有重修记碑,碑文有“肃立碑前,仰望云际。追本溯源。忆昔抚今,顿萌继往开来之志,共图振兴中华伟业”句,发人深思,令人振奋。
寿丘石碑原来有4块,据杨奂《东游记》(公元1251年记)记载:“大碑四,谚云‘万人愁’者是也。而二碑广二十有二尺,阔半之,厚四尺,赑屃高十有三尺,阔如之,厚四尺,龟跌十有八尺。二碑广二十有四尺,阔半之,厚四尺,赑屃高有十有八尺,阔十有六尺,厚四尺,龟跌十有九尺。一在城之外,一在城之内。无文字,意在垂成而金兵至也”。现仅存两碑。
东面的一碑在“文革”期间被毁成百余块,散卧于池内,龟跌碎裂于现碑东处。西碑碑身被毁成两段,碑首被毁成三块,仅存两块,龟跌久佚。1991年由曲阜文管会修起了东碑,碑首高5.80米,宽4.42米,厚1.20米,碑身高7.10米,宽3.72米,厚1.20米,龟跌高2.80米,座高0.75米,整碑通高16.45米,为中国石碑之最。1992年修起西碑,碑首高5.70米,宽4.45米,厚1.00米,碑身高7.15米,宽3.65米,上部厚1.00米,下部厚1.13米,维修时按照东碑重做龟跌,竣工后在此碑的西部农家院内发现了龟跌的残块,西碑通高16.40米。与《东游记》所载尺寸相比较,现存二碑即为“一在城之外,一在城之内”者。碑未刻文章,西碑上面刻有“庆寿”二字,系元代燕山老人补刻,字高一米多。东碑碑隼大于碑卯,西碑碑首尚未全部竣工,据杨奂推测因金兵南下而放弃当是正确的。
出寿丘碑园的北门,直接少昊陵神道,便可前往去拜谒少昊陵。
少昊陵
少昊陵位于曲阜县城东约四公里的旧县村的东北高阜之上,陵座北向南,是少昊的墓葬处。
少昊是史前传说中的五帝之首。《帝王世纪》讲:“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云阳山”。颜师古讲:“云阳在曲阜,邑人谓今陵居一丘为云阳山”。《兖州府志·帝迹志》载:“少昊金天氏……黄帝之子玄嚣也……隆居江水,邑于穷桑,……登帝位,都曲阜。冢在云阳,即今曲阜东北二里,即今少昊陵也”。《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螺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史记·五帝本纪》索隐载:“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兖州府志·帝迹志》则称:“少昊金天氏,……,黄帝之子玄嚣也,母曰嫘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渚之祥而生帝”。玄嚣即少昊。“少昊邑于穷桑,故曰穷桑氏,国于青阳,亦曰青阳氏。有圣德,以金德王天下,故曰金天氏。其立也,凤鸟适至,故以鸟纪官”。典籍多谓少昊为东夷首领,“华渚为古代传说中的一地名。少昊在位八十年,寿百岁而崩。《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我高祖少昊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从上面的对话来看,凤鸟是东方夷族部落少昊氏的图腾。
曲阜为少昊肇邑建都安葬之地,故古史通称曲阜为少昊之墟,向无异词。《史记·周本纪》载:“少昊之墟,曲阜也,在鲁城”。古代帝王的墓葬称之为陵,因少昊为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故名曰少昊陵。随着后世对少昊帝的祭祀,此陵也不断地扩建与重修。现存今陵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修建;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又大修陵园;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派曲阜知县孔毓琚监工重修,添建了石坊、围墙,并对其他建筑进行了揭瓦重修。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谒陵时,又下令曲阜知县孔传松种植柏树421棵,桧树4棵,形成现今的规模。建国后,为保护文物古迹,进行过三次重修。今少昊陵占地面积约2.47万平方米,古建筑共17间,明、清石碑22幢,古树391幢,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昊陵石坊
神道、少昊陵坊、陵门
神道位于少昊陵石坊的前部,宋真宗修建陵园时建立神道。两旁翠柏古树,如龙似虬,夹道而立,前来拜谒少昊帝陵园时,顿有肃然起敬之感。
少昊陵坊为石质,立于高台之上,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坊四柱三间。中间额坊上刻火焰,中额刻“少昊陵”三个字。柱为八角形,以石鼓夹抱,柱高于额坊。
陵门三间,三门,无斗拱,绿瓦悬山顶,两侧接陵园墙垣。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清乾隆年间重建,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
享殿
享殿五间,前出廊,无斗拱,绿瓦悬山顶。殿始建于宋真宗年间,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重修。殿内有神龛及木刻贴金“少昊金天氏神位”牌主,神龛上方悬挂乾隆皇帝手书的“金德贻祥”匾额。
万石山
万石山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真宗大修少昊陵墓,叠石固之,并雕刻了石像、石栏置于石台之上。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将陵园四周用2662块磨光石块修砌起来,为形容用石块之多,故称之为万石山。此陵墓底大上小,呈棱台形,陵墓阔28.5米,坡高15米,上顶方11米,其形状称之为东方金字塔。顶上面有小室一间,东、西、北三面为墙,南面设门,黄琉璃瓦硬山顶,乾隆年间(公元1738年)改建为黄瓦庙堂,内供宋宣和年间刻汉白玉少昊像。
千百年来,历代前来凭吊少昊帝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清代孔子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铎曾有诗曰:“古陵皇寝不知年,尚有穹碑耸道边。荒殿想曾陈俎豆,废炉无复起香烟。远村望里遥疑塚,近郭耕人认是田。帝力到今良亦泯,独留遗迹镇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