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教育 > 儒学论坛

关于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的思考

作者: 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2-13 文章来源: 点击数:
作者:文物旅游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2-13

一、保护与修复的异同

笔者曾于去年8月-12月参加了在中国遗产研究院举办的“中日韩合作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训计划”纺织品培训班。在这个培训班上,笔者对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纺织品文物修复技术,收获颇丰。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也对文物保护修复理论有了些许思考。

在学习班期间,因为是初次接触文物保护学,故向一些专门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同学请教“保护”和“修复”的区别,有同学说保护和修复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保障文物不发生损害的行为,通常都在一起应用。但在笔者看来,保护和修复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有区别的。“保护”和“修复”都包含在广义的保护概念里,但从狭义上讲,它们是文物保护领域两个不同的阶段。在文物保护学科定义中,保护和修复的意义有显著区别。“保护”有两个方面含义:第一,控制环境,将藏品和标本的损害减到最少;第二,抑制损害并使其处于稳定状态,以防止发生进一步损害。而“修复”则是保护大概念中第二个步骤的延续,也就是说当保护处理显得不足时,修复则使藏品达到能够陈列的状态,达到延长文物保存寿命的目的。

文物保护修复方面最早的理论是意大利人布兰迪提出的,在他的《文物修复理论》一书中说道:“所谓修复,是为了维持某件物品物质性上的无欠缺性、为保证其文化价值的保全、保护而实施、处理的行为。”并把修复实践分为预防性修复、保护性修复和阻止性修复三个方向。其实,这里的修复概念就是我国广义的保护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物保护也包含三个方面,即预防性保护、保养性保护和修复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指的是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监控;保养性保护指的是日常对文物本体的养护;而修复性保护则是对文物本体进行修补、复原等。这三个方面对于文物来说是平行的,没有规定的前后顺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对于一件破碎的青铜器来说,我们首先要进行的是修复性保护,然后才是预防性保护和保养性保护;而对于完好的玉器来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性保护和保养性保护。

二、中西方保护理念的理解

布兰迪所倡导的现代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来源于西方文物的保护实践,针对的多是西方较多的建筑、油画、雕塑等文物,修复实践坚持最小干预性、可逆性和可识别性三原则。但是,中国和西方在文物价值的认知上存在差异,完全照搬西方理念来指导中国工作恐怕不是最好的办法。笔者认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要遵守适用的国际准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修复保护应以文物的长久保存为主,从文物价值的保护出发,在修复中保留一切历史信息,尽量恢复文物真实的原貌。

最小干预原则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文物,东西方有着近似的看法,即不影响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尽量不修,能少修的一定不多修。这点在日本文物修理界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很少对文物做很大的修复动作。比如,对一件丝质覆面的保护,日本老师坚持只做清洗、平整、包装即可;而中方老师则要动针线铺纱固定,不仅起到保护的效果,而且视觉观感很棒。可逆性原则指的是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可去除的,方便以后新材料、新工艺的利用且不对文物造成损害。但在可识别性原则的认识上,存在很大不同。如有些同志迷信布兰迪的理论,认为修复部分就应该和文物本体截然不同,能够一眼识别。所以考古界才出现了破碎的陶罐用白色石膏修补,补体与本体截然分明的现象。而巩梦婷认为中国传统的修复技艺属于美术修复,修补部位与器物本体浑然一体才是修复大师追求的境界,笔者十分同意。修复大师的技艺之所以高超,就在于他们修复的作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使人们能够在视觉上享受到完美的感觉。“可识别”不一定非肉眼识别不可,即便是浑然一体的修复作品也是可以用科技仪器进行“识别”的。所以,可识别性原则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远看一致、近观有别”的肉眼识别,而应在尽量保留文物所包含的一切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采用高超技能恢复文物真实的、完美的原真面貌。

三、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

今年是“十二五”开始的第一年。根据《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要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这就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开始改变策略,即向预防性保护方面倾注财力。

“预防性保护”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30年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的国际研讨会上。会议在国际范围内达成了文物科学保护的共识,对文物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预防性保护,就是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有效监控,使环境处于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状态,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文物保存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物库房,一是陈列展厅。无论哪个环境,都要从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生物作用等方面衡量环境的优劣。依据《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不同质地的文物对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有机质文物相对要比无机质文物对环境的要求低一些。如金属文物的环境温度在20℃,相对湿度保持在0~40%即可,而丝毛棉麻纺织品等有机文物的环境的相对湿度则要达到50%~60%;金属文物的照度小于300勒克斯,而丝毛棉麻纺织品的光照度则要小于50勒克斯;另外,丝毛棉麻纺织品等有机文物更容易受到害虫和微生物侵害,所以对环境的要求就更高一些。

文物保护首先要从预防性保护做起,即存放文物的库房或展柜要达到文物适宜存放的条件。因此,国家提出要建设标准化文物库房,不同质地的文物要分类放置在不同要求的库房里,库房内配备标准的收藏柜架、恒温恒湿系统、安防、消防设施设备等文物保护设备,具备良好的防火、防盗、防虫、通风、除湿效果,这样才有利于对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预防性保护做得好,文物保护人员就能尽量少得对文物本体进行修复,文物也就能最低程度地受到伤害,文物保存寿命就能尽可能地延长,文物保护事业也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