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关键词解(1)
历史街区风貌整治
历史街区是有一定的规模,代表这一地区历史发展脉络和集中反映地区特色的城镇居住社区。一般应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传统风貌,没有严重不协调的环境景观干扰。或许历史建筑多数达不到文物等级要求 但从整体空间环境看 却具有非常完整而浓郁的传统风貌 是这一地区历史的见证。
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工程,应遵守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原则,并根据街区的历史成因、现状用地、发展规划等具体情况进行。黄山屯溪老街、绍兴历史街区是在国内不多见的历史街区风貌整治保护的成功实例。
所谓历史真实性是指历史街区应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记载着真实历史信息的物质实体,如历史建、构筑物,环境物件,街巷空间,传统肌理等,它们是构成街区整体氛围的物质要素。一定数量或比重的真实历史遗存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条件,也是体现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历史氛围的基本实体环境。风貌完整性是在该地区的一定视域范围内,视觉景观环境应基本协调一致,或至少通过整治后能形成较为完整或协调一致的特色空间环境。历史街区是城镇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保存最为完整、最有特色的地区,生活延续性应考虑原住民的保有率。街区原有的传统功能应尽可能得以维系,不应过度地改变社区生态环境。应通过设计适当的政策措施,努力保持街区的社会网络、生活方式不至彻底破坏,同时应积极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居住条件。
“非法定保护”
有些人把保护古城传统风貌看成是与现代化建设对立矛盾的方面,把传统特色看作是落后的标志,因而采取摒弃的态度。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多数在本世纪初还局限在旧城范围内,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开始向旧城区外围扩展,而且这一时期的发展重点主要在生产建设上,忽视了相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使本来基础设施条件就较差的旧城严重加剧烈了生活的负荷,数十年的持续重创,使旧城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在经济发展之后,居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特别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和城市规划的失控,造成了旧城大规模改造局面的出现。
可以说,目前名城保护面临的挑战仍然是“建设性破坏”得不到有效遏止。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带来的破坏非常严重,在许多地方已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一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在旧城内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认为“名城保护就是保护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其他历史建筑皆是非法定保护对象,可以随意拆除。
保护与发展
伴随“文化遗产”一词的使用率逐渐上升,它的深层涵义也在拓展。这多少与《世界遗产公约》的影响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围绕文化遗产所发生的观念的转变,是在接受、滋长和培育一种新的环境意识。这是因为保护文化遗产,事关能否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有关文件提到“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的社会中,为了保存与其相称的生活环境,使之在其中接触到大自然和先辈遗留的文明见证,这对人的平衡和发展十分重要”。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是有历史、有文化的生物。文化遗产可以提供、或者参与营造一种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文环境。而人文历史环境对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现代人来讲,意义非常重要。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认为是代表文明素质和综合水平的一项高尚事业。这是由于城市遗产的保护与人类的生存环境联系在一起。这种环保意识突显,一方面可直接转变为保护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能推动环境教育的全面开展。借助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因此,全面展开历史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今后如何在发展中保护环境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人类应在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环境,切实处理好自然与文化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