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盐业遗产价值评估及保护
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卤水资源,使山东沿海自古至今都是理想的产盐区。历经数千年的开发,山东境内保存了丰厚的盐业遗产。在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利用好盐业遗产这一独特资源和宝贵财富、实现盐业遗产保护和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山东盐业遗产的重要价值已逐步得到社会的公认。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群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古代盐业遗址纳入国家文物保护十二五规划。寒亭盐神节、寿光传统制盐技艺被评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目前调查研究的情况看,山东境内盐业遗产主要分布在渤海南岸(莱州湾南岸和黄河三角洲)地区,既有古遗址、古墓葬、碑刻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传统技艺、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时代从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商周,直至清代、民国。最具突出的普遍价值和世界性影响的当属近年新发现的大规模盐业遗址群。
2001年以来,山东省文物部门与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渤海沿岸,重点在山东境内开展了盐业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目前,已发现与制盐有关的遗址总数达700余处,除少数遗址属河北省和天津市外,其他遗址均在山东境内。这些盐业遗址主要分布在距现海岸10至30公里、海拔5米以下的海积和海河积平原上,东达莱州市,向西经昌邑、寒亭、寿光、广饶,再向北经东营、利津、沾化、无棣,最北至河北海兴、黄骅和天津静海区一带,分布范围达350余公里。
山东盐业遗址历史跨度大、遗迹丰富、数量多、保存状况好,完整反映了中国史前、商周至明清时期中国海盐发展历程,提供了中国海盐生产工艺流程、科学发明与技术成就的实物证据。山东其他盐业遗产,如盐业碑刻、盐神节、传统制盐工艺、盐业文献等,为研究中国古代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留下了丰富的实物证据或非物质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从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目前,国内外盐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建设专题博物馆。一类是以建筑类盐业遗产作为载体建设的盐业博物馆。如法国阿尔克-塞南皇家盐场的一处旧址被改建为勒杜博物馆,西秦会馆被改建为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山西池神庙被改建为河东盐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馆舍本身就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盐业遗产。一类是以新建建筑作为馆舍的盐业博物馆,如台湾盐博物馆、浙江岱山的中国盐业博物馆、黄骅的河北海盐博物馆、江苏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等。这类博物馆以收藏盐业文物、展示盐业文化为基本职能。2、建设遗址博物馆。这类博物馆以盐业遗址为载体建设而成。波兰维利奇卡盐矿是一个从13世纪起开采的盐矿,矿井下有房间、礼拜堂、盐湖等,宛如一座地下城市。波兰利用维利奇卡盐矿遗址建成了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自贡井盐生产遗迹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人工开凿的超千米深井,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自贡市对燊海井进行了复原性维修,再现了燊海井十九世纪的历史风貌,使燊海井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3、建设 “活态遗产”保护区。盐业“活态遗产”主要是指传统制盐技艺,其保护开发不能博物馆化,而必须以传承人的保护为中心,以生产性保护为主要手段,以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为根本途径。目前,传统制盐技艺的保护开发工作刚刚起步,各地大多对传统制盐技艺传承区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同时开展旅游推介,试图通过打造旅游景点,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传统制盐技艺的传承和发展。4、建设主题景区。盐业主题景区是指以盐业遗产地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为基础,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建设的集休闲、娱乐、服务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台湾七股盐山观光游览区就是典型的盐业主题景区。台南七股乡原是台湾的晒盐重镇,2002年台湾全面结束晒盐后,台盐公司利用盐田、盐堆景观开发建设了盐业特色旅游景区。该景区春节期间游客量最高纪录达130万人次。
当前,应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把盐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作为发展重点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有关专项发展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盐业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作为山东盐业遗产保护开发的主要模式,并依托盐业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国际知名的盐业考古研究交流、盐业文化展示、盐业特色旅游、盐业文化创意产业聚集中心。同时,积极探索盐业遗产综合开发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深入挖掘盐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和市场潜力,充分发挥盐业遗产对提升地区形象、促进区域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