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西路简介

孔庙西路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有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等,是一组典型地反映儒家尊祖敬宗的礼乐文化内涵的建筑。

◆启圣门

启圣门,在大成门西侧。门名见于明弘治大修孔庙记载,此门为3间3门,形制结构与东路对称的承圣门相同。始见于宋代孔庙之图,位置在今门稍前,金代移于今处。此门通往孔庙西路。

◆金丝堂

金代为纪念孔鲋藏书,在孔子故宅内修建了“金丝堂”。据载,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墙壁时,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发现了失传很久的古文经书。取其韵意,名曰“金丝堂”。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修孔庙时,为孔庙建筑对称,将位于孔庙东路的金丝堂迁到孔庙西路,位于启圣门之北。金丝堂迁出后,在原址扩建了诗礼堂。后来又刻了“鲁壁”碑来纪念孔鲋藏书。鲁壁藏书确实保存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确值得纪念。

现存建筑面阔5间,中3间设门,次间安槛窗,进深3间,绿瓦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云栱,雅伍墨彩画。堂内高悬乾隆皇帝题写的堂匾,匾下陈放着乾隆皇帝为大成殿题写的“与天地参”刻石。意思是,孔子的思想与天地同在。

堂前的西厢是乐器库,存放着康熙皇帝赐给孔庙祭祀时使用的“中和韶乐”乐器。堂前的舞台是祭祀前乐舞生先行演习的地方。

现镶于孔庙十三碑亭东北部,刻立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李东阳所撰的《金丝堂铭》碑,从中看出当时修建孔庙金丝堂的位置变化:因新庙扩建,原在孔庙东路的金丝堂移至西路。

《金丝堂铭》

金丝堂旧在孔庙左庑之东,东直井,前直诗礼堂。尝掘地得石刻,知为孔子故宅。盖世所传鲁共王闻金石丝竹之声者也。故历代之乐器藏于其间。比者,庙燬而堂独存。新庙之辟,堂地皆入左庑,金丝则移而西,与诗礼正相直。东阳既各为篆额,复为铭。金丝之铭曰:

维孔有宅,曰维圣门。
鲁共何人?欲坏更存。
维壁有书,四代之文。
维堂有声,八音是闻。
此事茫昧,书则真有。
有堂载新,宅固其旧。
闻乐知德,斯言已久。
金丝在焉,名不可朽。
昔堂在东,今堂则西。
欲究厥初,视我铭诗。
长沙李东阳

◆启圣王殿

启圣王殿是祭祀孔子父亲叔梁纥的祠堂,因孔子父亲被封为启圣王,是名启圣王殿。叔梁纥名纥,字叔梁。为陬邑大夫。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尼山,孔子也被称为“陬人之子”(《论语·八佾》)。《左传·襄公十年》《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了叔梁纥参加了鲁国对外的两次战争,叔梁纥是一个“以勇力闻诸侯”的“武士”。

殿阔5间,绿瓦覆顶,前檐用镌花石柱,中间两根浮雕二龙戏珠,现存建筑为雍正二年(1724年)火灾后重建。封建时代,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子的父母随之显贵,也屡受封赠。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皇帝率百官来曲阜朝圣,幸祠堂,并追封叔梁纥为“齐国公”,母亲为“鲁国太夫人”,并在孔庙内建专祠祭祀。母亲为“启圣王夫人”。

叔梁纥名纥,字叔梁。为陬邑大夫。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尼山,孔子也被称为“陬人之子”(《论语·八佾》)。《左传·襄公十年》《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了叔梁纥参加了鲁国对外的两次战争,叔梁纥是一个“以勇力闻诸侯”的“武士”。

《孔子家语·本姓解》说:“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这说明,叔梁纥先有妻施氏,生九女没有儿子。后娶妾生了一个儿子孟皮,是个有足病的跛子。孟皮跛足,既不能胜任祀事,也不能继承父业。于是便要再娶,以期生一个象样而又体面的儿子,继承自己。因此,便有了叔梁纥求婚于颜家的事。《孔子家语·本姓解》记其事曰:“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也。今其人身长九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叔梁纥与颜征在婚后,生下孔子。

◆启圣王寝殿

启圣王寝殿在启圣王殿后面,是用来祭祀孔子母亲颜征在的专祠,殿阔3间,与启圣王殿以露台相连。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去世后,颜征在便带着3岁的孔子来到了鲁国的国都并在阙里定居下来。当时鲁国的文化十分发达,是保存周礼最多、典籍最丰富的地方,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孔子的成功,与母亲颜征在的早期教育密不可分。但是因操劳过度,35岁便过早离开了人世。颜征在去世后,17岁的孔子把父母合葬在离曲阜城东13公里的防山之阴,称为“梁公林”。孔子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也葬在梁公林。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郑环《孔子世家考》说:“颜徵在豫市礼器,以供嬉戏。”

我们根据上面的这两句话再来设想一下孔子幼年时候的玩耍生活:每当鲁国举行祭祀的时候,颜徵在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孔子与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也是模仿着大人、摆上祭器,庄严地做祭祀活动。而孔子游戏中所用的祭器,还是母亲专门从集市上为孔子专门买来的。很自然的,年幼的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了。足见颜徵在聪慧有眼光,实在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

据《礼记•檀弓》记载:年幼的孔子不知道父亲之墓当时是浅殡还是深葬,母亲也没有告诉过他。母亲去世后,孔子想把母亲与父亲合葬,但因为不清楚当时父墓是殡是葬,只好把母亲暂时浅殡。他四处询问,人们都说是葬,最后问到曼父的母亲,这位老人告诉孔子是殡。这样,孔子先启殡,然后将母亲和父亲合葬于防山之北。

《论语·子罕》记载孔子的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句话就是说他小时候非常贫苦,所以会做很多粗活儿杂活儿。可以说,颜徵在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在异常艰难中拉扯孔子长大,并给予了孔子良好的教育。孔子在《论语》中自称是好学之人,这与他母亲的精心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母亲从小对孔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孔子从小就在底层生活,所以他对底层百姓的疾苦更能感同身受,奠定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底色。

孔子为侄女选的夫婿,名叫南宫适(Kuò),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南宫适,姓南宫,名适,字子容,亦称南容。《论语》中曾多次提到他,孔子曾称赞他“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论语·公冶长》记:“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把哥哥孟皮的女儿嫁给他。南宫适作为孔子弟子在孔庙从祀,位列东庑先贤第四位。

◆焚帛池

焚帛池位于圣迹殿西南、神厨东南,是焚烧香帛祝文的场所,建筑为前辟门,砖墙承重,不过梁,灰瓦。焚帛所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庙制,原建于寝殿后,明弘治后位于今处,形制与今相同。是春夏季节祭祀迎神时瘗埋牺牲毛血、送神后焚烧香帛祝文的场所。

◆神厨

神厨位于庙后院西北角,是祭祀前备办粢盛祭品的地方,建筑结构为正厅5间,两厢各5间,大门1间,正厢房为灰瓦硬山顶,五檩三柱前廊式木架,无斗栱。

神厨始见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庙制。洪武十七年“暂改燕申堂为神厨”,据记载,“神厨二十四间,高一丈二尺,其面阔二十五丈六尺,深各一丈六尺”。雍正七年(1729年),神厨形制已与今制相同。

  • 五贤堂记碑
    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时任兖州知府的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987年—1040年)在孔庙西路创建五贤祠,设像祭祀孟子、荀子、扬雄、王通、韩愈五位儒学大贤,并立《五贤堂记》碑。现
    查看更多 孔庙西路
  • 重修启圣王寝殿记碑
    此碑立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秋九月。螭首高295厘米,宽100厘米,厚34厘米;龟趺长200厘米,宽102厘米,高60厘米。陕西参知政事许彬撰文,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张穆书丹,碑文正书,记录
    查看更多 孔庙西路
  • 皇元加封启圣王碑
    此碑立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四月,由中书左丞吕思诚撰文,王守诚书丹,中书平章政事姚庸篆额。启圣王被加封后,一直未立碑叙述。至正八年(1348)四月,中书右丞朵儿只上书请追述纪念
    查看更多 孔庙西路
  • 重立至顺二年加封启圣王制碑
    此碑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九月初立,明弘治九年(1496年),孔子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1450年-1503年)重立。该碑螭首,高256厘米,宽90厘米,厚26厘米;龟趺长180厘米,宽95厘米,高60厘米。
    查看更多 孔庙西路
  • “天子长安”编钟
    “天子长安”编钟由著名教育家、西安外事学院创办人黄藤先生捐赠。严格按照周朝礼乐制度“天子宫县”规范铸造,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制最高、音域最广
    查看更多 孔庙西路